王志榮
摘 要:開展文化下鄉活動。開展文化下鄉活動,加強村級文化建設,是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基礎和保障,是廣大農民群眾開展文化活動、享受文明成果的重要需求。文化活動又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生命力所在。
關鍵詞:文化下鄉;農村文化;建設
1 開展文化下鄉活動,加強村級文化建設需文化部門助力
豐富農村的民眾文化生活,推動了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讓燦爛的民族文化在農村扎根,開花,結果。
1.1 送設備下鄉,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我區把文化陣地建設納入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整體規劃中,如:馬莊鄉張莊橋區域南河邊村投入專項資金建設了文化活動室、圖書室、球場等專門文體活動陣地,基本形成了“三室一校一場”文化陣地(即綜合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廣播宣傳室、農民學校、室外體育場)。開辟小廣場為農民休閑娛樂提供場地。文化活動室內球類、棋類、牌類等文體活動器具一應俱全,圖書、報刊雜志品種繁多,都已經成為村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成為繁榮農村群眾文化、豐富農民業余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陣地。村里文化硬件設施的增加為村里文化發展和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奠定了基礎。村民們在休閑廣場里跳舞、健身,在活動室室里切磋技藝,在閱覽室里讀書看報,品種繁多的文化設施為廣大村民提供先進文化的服務,新農村文化建設在文化設施的改善下得以發展和繁榮。我區文化部門擺脫了“等靠要”的傳統工作模式,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文化下鄉才能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有利于研究探索鄉村農民文化需求新動態,有利于加強村級文化建設。
1.2 更新理念,變“送”文化下鄉為下鄉“種”文化,培養農村文化人才
送戲、送書、送電影、送科技,在很多時候對農民來說是一種“喂食”式的幫助。農村文化建設的著眼點,應該從送“文化下鄉”,逐步發展到下鄉“種”文化,我區十分重視基層文化隊伍的建設,如:文化館專業人員多次到北張莊鎮鄭陳崗村舉辦了一些受農民歡迎的文化培訓活動。培養了農村20名文化骨干分子,隊員達到兩千多人,以單位結對和個人結對等方式開展“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專業對骨干,骨干對草根等不同形式的結對幫扶活動。積極與轄區文藝骨干、文藝愛好者結對幫扶。組建了--支農民文化隊伍。目前村級隊伍覆蓋率達100%,每個村都有一支以上的文藝隊伍,多個自然村已有各類文體隊伍--支,包括秧歌隊、腰鼓隊、威風鑼鼓隊、花板隊、扇鼓隊、書畫社等。每個村都有自己的民間文藝表演隊。各個文化隊伍基本做到了每周有排練、每季有活動、年年有比賽,各村隊伍建設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加強新農村群眾性文化活動的指導,辦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農村文化活動,以保證農村文化有強大的生命力。
1.3 構筑下鄉平臺,呈現農村文化活動的豐富多彩
村級文化應該讓農民唱主角。農村文化的主體是農民,散布于廣大農村的“鄉土藝術家”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他們的藝術養分直接來自于農村,和農民有著天然的聯系,培養和激勵“鄉土藝術家”,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發掘和培育民間藝術、培養民間藝人,促進特色文化品牌的創建,因地制宜,辦出地方鄉土特色,如:北張莊鎮大隱豹村的彩扎彩布擰臺,馬莊鄉羅城頭村的民間剪紙,還有馬莊鄉的,花棍舞,扇鼓,扁擔官,威風鑼鼓,高蹺,面塑等,重視引導培養“民間藝術家”。在注重傳承的同時,不斷結合當今形勢注入新營養,把街舞、排舞、廣場舞等帶進農村,舉辦了--場秧歌舞比賽和--場農民廣場舞比賽。
2 開展文化下鄉活動,加強村級文化建設需立體構建
2.1 文化下鄉加強村級文化傳播需多元化
1)文化下鄉需要強化主流文化。新聞媒體以其形象性、時效性和大容量的特點,成為農村文化傳播的主渠道,尤以電視的傳播功能最為突出,政府和群眾團體組織文化下鄉的(送書、送戲、送科技、送法律“四下鄉”)活動,實在、適用、受益廣、見效快,最能打動農民的心,還應繼續擴大覆蓋面、增加頻率、豐富內容;鄉村組織的文體賽事、文藝匯演等公共文體娛樂,讓農民群眾自娛自樂、自品自賞,有益文化生活的,應該給予鼓勵和扶持。
2)文化下鄉需要管理宗教文化。農村現有信教群眾主要是老人、女性,一般文化水平低,宗教文化有濟世利人、行善積德的和諧思想,在填補信眾精神空間,約束不當行為方面有一定的正面意義。但必須加以管理,防止異端邪說滲透、封建迷信活動蔓延等負面影響。
3)文化下鄉需要培育民俗文化。農村長期形成的文化習俗,如操辦紅白喜喪之事放電影,或請民間藝人唱戲,銀幕一掛,鑼鼓一敲,嗩吶一吹,男女老幼聚集,觀賞中接受文化傳播。如:對跑旱船,舞獅,滏陽河燈等,這些自發的文化活動,要因勢利導、注意培育,使其向積極、文明、健康的方向發展。
4)文化下鄉需要引導休閑文化。閑暇之時,左鄰右舍,相約相聚,打打牌、玩玩麻將不失為一種娛樂、交流的形式。值得重視的是,伴隨著棋牌室的“誕生”,無錢不上桌,休閑演變為賭博,亟需加以管理。此外,游戲室、網吧在農村集鎮也有所發展,青少年是主要消費對象,如果任其自流,后果不堪設想。在村級文化建設中應積極引導,使其健康發展繁榮。
2.2 文化下鄉加強村級文化受眾需多層次
隨著農村勞動力離鄉進城的大轉移,“留守”農村的人群對文化需求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不同年齡層次上。
1)文化下鄉需注重老齡人群。農村中的老人大多熱衷于戲劇、秧歌等傳統文化和民俗表演。
2)文化下鄉需注重青壯勞力。留在農村的青壯年一般都缺少技能,勞作之余大多看電視、聽歌、讀書看報或打牌,這一群體最盼望“農家實用科普講座”,和業余愛好者的文藝培訓,這樣的活動次數逐步增多,且受益面越來越大。
3)文化下鄉需注重中小學生。校園文化由學校組織開展,節假日的課外生活單調。還需在村級文化建設中有所體現適合他們的活動內容和形式,使其受到村級文化建設的熏陶。
2.3 文化下鄉加強村級文化陣地需多方位
1)文化下鄉需監管窗口型陣地。鄉鎮文化站建設要加強領導,加大對農村文化工作的扶持力度,增加投入,完善設施,創造文化環境,充分發揮文化站宣傳、組織、引導、服務農村文化活動的職能。
2)文化下鄉需監管流動型陣地。民間藝人隊伍應在規范行為上下功夫?;钴S在鄉鎮村組,無固定演出場所的民間藝人處于松散的組織狀態,對其演出狀況、演藝內容和群眾反映要完善監管,引導他們提高演藝品位,把宣傳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結合起來,使之成為傳播農村先進文化的生力軍。
3)文化下鄉需監管社會型陣地。棋牌室、游戲室、網吧和宗教場所等,在依法管理上下功夫。對棋牌室的管理,主要是嚴格控制發展速度,嚴肅查處賭博行為,規范經營行為。對宗教場所的管理,一方面要定期巡查,堅決清除非法聚會點,嚴格控制場所數量增加;另一方面,要組織宗教人士和神職人員的學習培訓,增強他們的愛國守法理念,引導他們弘揚優秀宗教文化。
總之,開展文化下鄉活動,加強村級文化建設已經基本構建,文化陣地建設已逐步走向完善,農民文化生活格局出現了多元形式、多種內容、多重結構、多種取向的新特點,農村文化生活環境明顯改善,更進一步完善了老年活動中心、廣播室、文化活動室、圖書室以及黑板報、宣傳櫥窗等各類傳統文化陣地的建設,為引導群眾培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活躍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硬件環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