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熙雯
摘 要:現如今文學史上對《儒林外史》的看法多種多樣,有的學者認為《儒林外史》是一部“反孔批儒”“具有反儒傾向”的作品;有的學者卻并不同意這樣的看法,認為《儒林外史》并不是一部反對儒家思想的小說。本文將對《儒林外史》的創作時代、作者生平經歷、寫作文體和部分內容進行研究分析,結合部分文人對《儒林外史》的評論和解讀,對《儒林外史》是否具有反儒傾向性進行分析和理解,發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儒林外史》 吳敬梓 儒家
中圖分類號:I20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2-0-01
一、《儒林外史》的創作時代與作者的生平經歷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于嘉慶八年(1803年)。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清朝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著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詩說》七卷(今存四十三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其中《儒林外史》這部小說大約用了他近20年時間,直到49歲時才完成。
吳敬梓出生在官僚地主的家庭里,其高祖吳沛崇奉孔孟之道;曾祖吳國為順治朝的探花,曾祖兄弟五人中有四位進士;祖父吳旦是監生,伯叔祖中又有榜眼、進士、舉人等;吳敬梓的父親吳霖起做過江蘇贛榆縣的教諭,是個拔貢。吳敬梓出生在這樣的八股世家中,自幼就被送入家塾,接受正統的儒家教育,晚年時候仍舊對儒家學說熱情不減。他對自己的學識略有自負,但仕途上卻并不順利[1]。二十三歲中秀才,但其父吳霖起這一年卻病故了。家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先是族人們倚仗人多勢眾,提出了分家的要求,孤立無援的吳敬梓終以失敗告終,留給他的資財寥寥無幾,病弱的妻子陶氏也因不甘忍受族人的欺凌,飲恨而死。至此他對人生、社會的看法也發生了變化。
從家境殷實到窮困潦倒,吳敬梓的心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儒林外史》也正是寫于這個時期,二十年來的人生經歷和觀察感悟,一一揉進了這部心血巨作里,五十四歲的吳敬梓在一場醉酒中辭世,結束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二、《儒林外史》的寫作文體
作為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代表,《儒林外史》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范例。部分學者認為其具有“反儒尊法”的思想,但有更多的學者認為這一說法不正確[2]。也有部分學者對《儒林外史》的寫作手法進行分析,涌現出“連環短篇”說、“功名富貴”說、“時間順序”說等看法[3]。但歸根結底來說,《儒林外史》這一著作對文學界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通過精確的白描,寫出“常見”、“公然”、“不以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諧,顯示其蘊含的意義。
三、《儒林外史》的內容評判
《儒林外史》共五十六回,初看每回都可以自成一章,但實際上書中每回的人物都有著些許的聯系,總體來說是描寫“儒林”,雖以科舉考試為主要事件,但并沒有“反儒”的意圖,而是公平公正地描寫當時的情景,以此來引導人們對那個腐朽黑暗歷史時代的深思[4]。
例如課文中所選《范進中舉》一文,講了一個非常簡單的事情,五十多歲的范進好不容易中舉了,結果興奮過度,瘋了,最后被他岳父胡屠戶一個巴掌拍醒。但這簡單的一件事情,吳敬梓卻描寫得十分細致精彩。不僅以范進為主人公進行這件事情的描寫,更是將范進的岳父胡屠戶的態度變化當做暗線行文,更具有深層次諷刺性。
舉例來說,胡屠戶的第一次出場是在范進中了相公后,帶了一瓶酒和一副豬大腸來范進家,書中對胡屠戶的言行是這樣描寫的——胡屠戶道:“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窮鬼,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積了甚么德,帶挈你中了個相公,我所以帶個酒來賀你。胡屠戶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個體統來。比如我這行事里都是些正經有臉面的人,又是你的長親,你怎敢在我們跟前妝大?若是家門口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這就是壞了學校規矩,連我臉上都無光了。你是個爛忠厚沒用的人,所以這些話我不得不教導你,免得惹人笑話。”
對胡屠戶話語的描寫,可以清楚地讓讀者看出胡屠戶并看不起范進,中了相公也是托自己的福。更深層次地又可以看出胡屠戶警告范進,別以為中了相公,就能在自己這種有臉面的人跟前顯擺。但是胡屠戶又叮囑范進要在種田的扒糞的人跟前端架子,須不知自己就一殺豬的,實際上就跟種田扒糞的是一路人,一個階層的,哪有什么尊貴卑賤可言。
這一描寫將當時生活中丑人罵人丑,窮鬼罵人窮的常態躍然紙上,反諷意味十足。
雖然各處都顯示出諷刺,但真正的情況則是范進在考取功名這幾十年家境艱難,但仍舊不放棄科舉考試。最終考取功名后才迎來了改變,這不也是寒門學子的悲哀和希望嗎?只有學習,只有考取功名才能改變大多數寒門學子的現狀。范進中舉這一故事的描述,某種意義上來說仍舊是給寒門學子帶來了些許希望,并沒有完全進行了“反儒”。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儒林外史》是作者吳敬梓在經歷過家道中落,由衣食無憂到窮困潦倒后,心境坦然,對當時社會進行了細致地描寫刻畫,將當時民間社會的狀態記錄下來,以展現自己的才華,彌補自己仕途不順懷才不遇的憤懣,并沒有“反儒”的意圖。
《儒林外史》如今已被譯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種文字,在世界上廣泛傳播,成為一部世界性的文學名著。它的藝術手法和總體思想主旨讓每一個讀者都能感到不一樣的“儒林”,那是一個時代的特點,是心酸,是屈辱,更是反思。
由于個人閱歷和研究時間的欠缺,對著作《儒林外史》的看法略顯稚嫩,本文僅代表個人的看法,請各位讀者見諒。
參考文獻
[1]豐家驊.《儒林外史》“反儒說”質疑.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77(3):77-81.
[2]陳美林.《儒林外史》研究三題.明清小說研究,2002(1):153-162.
[3]張錦池.論《儒林外史》的紀傳性結構形態.文學遺產,1998(5):88-98.
[4]周中明.一部偉大的以公心諷世之書——《儒林外史》的主題思想重探.江淮論壇,1981(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