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昕睿 馮林
摘要:“自主創新,方法先行”,優化創新方法的教育教學活動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目前學術界對基于創新方法課程進行創新能力問題的研究實踐離國家、社會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本文嘗試探索大學生創新方法訓練體系的構建,為我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推進提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創新方法;創新能力;能力訓練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07-0019-02
“自主創新,方法先行”,優化創新方法的教育教學活動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1]。目前學術界對基于創新方法課程進行創新能力問題的研究實踐離國家、社會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本文嘗試探索大學生創新方法訓練體系的構建,為我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推進提供可行性建議。除了在高校開展創新方法示范課程的建設之外,將創新方法融入專業、實踐基地建設的實踐經驗還不夠豐富。因此,構建一個包含專業建設、實踐基地建設的創新方法訓練體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創新方法專業建設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學觀認為,教學不能無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應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的知識生長點,引導學生從他們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中“發展”新的知識體驗。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轉移過程,而是知識處理和轉換過程。創新能力的培養還必須以原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基礎,輔以創新方法的知識,加強創新能力[2]。
(一)創新方法課程與專業課程相結合
對現有的專業課程體系進行規劃、調整,將創新方法引入專業基礎課課堂教學,并積極引導學生選修創新思維類課程,使學生樹立創新觀念,注重培養創新意識,了解創新理論和創新意識在產品設計中的重要性。使學生系統地學習創新方法,并通過案例式教學和項目式教學,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學的思維方式。并通過引導學生參加創新大賽、科研訓練計劃等環節,培養創新能力。在專業實踐課、畢業設計、自主科研立項等環節,綜合運用創新方法進行創新設計工作,塑造學生的創新思維,增強創新能力培養。
(二)創新方法課程與輔修專業相融合
在理論教學中,通過傳授基礎的創新方法、創造性思維的理論知識,訓練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思維習慣的養成,喚醒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渴望;通過TRIZ理論等高級創新方法的培訓,養成利用創新方法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通過專利風險規避等相關知識,加強對創新成果的轉化和保護;通過創業理論的傳授,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加強對自主創業的了解。在實踐環節,訓練學生對創新方法尤其是TRIZ理論等高級創新方法的應用,結合各類科創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科研課題等活動,依托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在創新方法專職教師的指導下,參與課題研究,嘗試編寫專利,提高其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自主創新意識以及規避風險的意識和能力;通過知識產權與專利保護的理論教學基礎,鍛煉學生制作專利申請書,將創新創業的成果轉化為受保護的專利,增強知識產權意識,保護自己的創新創業成果。
二、創新方法實踐基地建設
創新教育理論的基本思想原則是在創新形成的個體條件的基礎上構建良好的環境,使大學生在綜合創新活動中自主發展創新。因此,創新實踐基地的建設非常重要。
(一)建設創新方法驅動的創新教育基地
目前國內開設創新基地的高校正在逐步增多,然而其中與創新方法相結合來訓練創新能力的基地比重卻不大。將創新方法與創新實踐基地相融合,是為了給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構建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綜合的訓練基地。在基地當中,完成理論學習、創新實踐、模擬創業、成果孵化等一系列創新創業活動。為創新創業實踐提供保障,并由此出發,開展覆蓋全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引導創新創業活動在高校中全面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基地中,其教學覆蓋了不同專業的學生,因此要重視各學科的融合。在建設實驗室、科研工作室時,按照不同學科的特點設立特色實驗室,同時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以及實驗室的水平劃分。面對不同專業、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分類分層開放。在已經開設創新方法課程和建立創新方法專業的前提下,在創新創業實踐基地開設創新實踐班,使創新方法的知識得到運用,提高理論與實踐能力。同時,在創新創業基地大環境的影響下,學生因為對創新創業的共同興趣愛好相聚,容易形成大膽創新、勇于開拓、包容失敗的氛圍,有利于訓練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實踐班學制三年,通過實踐班的學習,三年后合格者可以拿到相應的結業證書,由學院統一發放。在基地背景下,對于創新方法的學習和應用將更加系統、完善,同時基地為學生提供科創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信息,幫助學生完成創新創業成果轉化。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等級的創新創業競賽。以基地為依托,提供各種省級、國家級以及世界知名創新創業競賽的咨詢。由于基地中有專業的創新方法指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賽前指導和培訓,在比賽過程中即時幫助學生解決各種問題。以基地為依托,加強與當地乃至全國、全球優秀企業的合作交流,引入校外資金,與企業合作建設各種實驗室和創業孵化基地。可以有助于學生更高效地轉化出創業成果。
(二)建設創新方法驅動的創客空間示范基地
創客是指具有創新理念、自主創業的人,創客空間是具有工作功能的開放實驗室。大學生創客可以在實驗室里共享資源,推動創新創業成果的轉化。創客不是天生的,每個人不是天生掌握創新理念與創業技能,通過創新方法課程與專業教學的訓練,將大學生的創新潛能激發出來,通過在實踐中不斷訓練,不斷轉型,成為優質創客。在創客空間的建設中,利用創新方法指導學生解決在創新創業過程中遇到的挫折與難題,使創新方法為創客所用,激發創客靈感,促進創業成果的轉化。創客教育的全過程都要重視創新方法的應用,將創新方法教學與創客教育緊密結合。創新方法為創新創業實踐的難題提供新方法、新思路,創新創業實踐則為創新方法產生的優秀靈感與創意找到實現途徑與市場前景。
三、創新方法師資隊伍建設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僅可以擴大創新方法課程的教師數量,提升創新方法教師的隊伍質量,更能夠促進創新方法理論研究的深入發展,解決現有不足。
(一)擴充創新方法理論研究隊伍
創新方法不是直接推廣某種方法,而是采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徑,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方式體系,即要發揮各自的優勢,走上中國的道路。隨著社會和科技的快速發展,創新方法在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因此教師要密切關注與本課程相關的理論和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成果,及時補充、更新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創新方法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和研究情況,安排專題講座,介紹創新方法的應用實例和學科前沿。
(二)建設創新方法復合型教師隊伍
倡導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訓練兼具創新方法與專業能力的“復合型”教師隊伍。受各種因素影響,從事創新方法課程講授的老師在高校多數不是專業型教師,而多以實踐競賽輔導、學生工作、輔修課程老師等為主。具有較高科學研究水平或者工程實際經驗的教師,由于高校長期以科研為價值導向,導致專業型教師很少愿意承擔創新方法的課程。然而從能力訓練的復合型需求角度,需要具有創新方法與“專業能力”的“復合型”教師隊伍。從整體上看,創新方法訓練體系是一個從創新意識的訓練,走向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建立并不斷深化,最后孕育創新精神的過程。通過創新方法課程的學習與創新方法專業的設立,可以創新方法樹立創新意識,激發學習興趣,訓練學生養成批判性思考的習慣,引導學生樹立知識產權意識,有效規避風險,幫助學生將創新方法的理論學習轉化為科技成果。創新方法實踐基地的建設可以幫助學生實現創新創業成果的轉化,并在轉化過程中規避風險、提升防范意識。通過以上有機統一、層次分明的一系列課程的訓練,提升大學生創新精神與技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最終成長為創新創業人才,服務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Z].2015-5.
[2]張崴,馮林,等.創造力:發展與測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