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中國文化在五四時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西方文化為主的世界文化的侵蝕使得中國文化曾一度趨于邊緣的狀態,中國傳統文化在經歷辛亥革命、新文化及五四運動之后產生了劇烈動蕩,時文人學者多關注東西方文化的問題,而梁漱溟就是其一,在西學沖擊下的中國文化將如何定位,而處在這種境況下的中國文化又將如何翻身。
關鍵詞:中國文化;五四時期;梁漱溟
五四運動前后,世界逐漸形成了以西方文化為主的文化圈,而與此同時,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正在遭遇巨大的變化,而文化作為社會思想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給整個社會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梁漱溟為此奔走于鄉村建設之中,力圖找到一條使中國文化能夠“翻身”的道路。在文化為了要適應時代不得不發生巨變的時候,我們的社會該以何種態度去迎接這種變化,這是每一個有志之士和心懷社會的人需要深思的。
1 五四前后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動態
中國傳統文化在經歷千年的沉淀之后,到近代中國已經深深扎根在華夏大地上,不同王朝由于統治的需求對于文化方面的整改,但究其根本,還是以儒家文化占主流地位,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其內涵有了不同的解釋。辛亥革命一聲巨響,使得中國在政治和文化都掀起了驚濤駭浪。
1.1 辛亥革命后的巨變
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革命,其偉大之處不僅在于推翻了腐朽的滿清貴族的專制統治,還在于他是一場偉大的文化革命。辛亥革命高舉著資產階級的民主與自由,去反對搖搖欲墜的清王朝的專制與壓迫。列寧曾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面對革命派對于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宣傳,他們對于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博愛等口號的倡導,自然就不可避免的沖擊了以三綱五常為倫理的儒家文化。通常說,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原來避談政治的國人,也紛紛開始議論時政,相應“革命”二字,一時間大街小巷皆為“革命”。在民主與共和思想的影響之下,百姓開始質疑封建等級秩序的合理性,逐漸改變了原來的尊卑觀念,提倡個性的解放與個人的自由。這就給傳統的中國文化以致命的沖擊,斷發易服、禁止纏足、女性的解放、國家權利的分配等諸多方面也開始發生巨變。
1.2 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新文化運動的口號直接響亮的批判封建文化,倡導人個性的解放。新文化運動時期,人們已經不再局限于簡單介紹西方的思想、政治、文教、技術,而是要通過本國實際加以改造成為救國救民的良方,并且倡導付諸實踐。面對危亡國家,人們迫切的尋找一條救國之道,因此,將矛頭直指封建時代占據絕對地位的傳統文化,對于傳統文化的批判達到了一個極端,全盤的否定和全面的改造,宣傳新文化、新思想。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用西方生物進化論的觀點來宣傳社會變革之法,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到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變化,用新陳代謝的發展觀來看待社會的發展,要廢舊立新,要努力構建一個全新的理想社會,因此對于傳統文化的糟粕批判更為猛烈。
1.3 五四運動的震蕩
五四運動作為中國新舊民主革命的分水嶺,形式上看,這場愛國運動就其影響程度而言,對于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產生巨大影響,對于傳統的中國文化也是影響巨大。五四運動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新文化運動的精神,提出一系列反封建思想的口號,具有典型意義的即為“打倒孔家店”、“推倒貞節牌坊”等口號。以梁漱溟為代表的一些學者則高呼中國文化優越論,反對學習西方的文化和中國革命派,同時,他們還強烈抵制馬克思主義。所以說,五四運動的劇烈震蕩使得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矛盾處于一個緊張的對立面,兩者開始走向勢不兩立的對立面。
2 從梁漱溟看近代中國文化
梁漱溟作為近代中國的大思想家,跨越了新舊社會,其哲學思想給予社會很大影響。其中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梁漱溟堅信以孔孟儒學為根本的傳統文化是人類文化的理想歸宿,而他還致力于尋找一條救亡中國、振興中國的道路,也為此付出了諸多努力。
2.1 梁漱溟其人
梁漱溟出生于北京的一個傳統的官宦和禮樂之家,梁漱溟出生之際,面臨的社會環境已是混沌不堪,在這樣新舊交替的時代,他由于其父親以及家庭的原因,從小接受的是以新知識為主而非儒學典籍的啟蒙教育,比很多人要先接觸到新學的內容,這也為他思想的形成打下基礎。其父的開明的家庭教育和用心栽培使得梁漱溟形成“自信自強、特立獨行的人格,產生了經世致用、求真務實的態度、產生了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同時也逐漸養成了有獨立見解,不肯人云亦云的性格?!雹?/p>
除了是著名的哲學家,梁漱溟還是有名的愛國民主人士。他積極投身于鄉村建設的探索之中,試圖從鄉村找到一條建設新中國的道路,在此過程中,他也對傳統文化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應如何定位提出自己的看法。適逢五四運動之后,《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這一書的出版引起了中國思想界的廣泛關注,一時間梁漱溟聲名大噪,反響熱烈,在這里也不難看出國人當時對于中西文化的關注以及這個復雜而不可忽視的時代問題。
2.2 中國文化在近代的緊張地位
文化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可謂舉足輕重,它是區別于其他國家的基本特征,是保持本國獨立性與豐富性的重要保證,是支撐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人民生產生活的重要精神和物質財富。而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影響著千百年來國家和人民的生存發展。從漢代開始,儒學成為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發展至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化,一方面,不僅受到來自西學的劇烈沖擊,另一方面,國人由于社會的劇烈變化和各類思想的傳播,對中國文化也有很多不確定的情感和懷疑,梁漱溟也談到,西方文化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如何應對這樣的變化,如何在這種變化下求得中國文化自身的發展。
2.3 “后天下時代”中中國文化的定位
羅志田先生提到,到近代的中國,讀書人的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從以天下為己任的士人,到以知識為目的學人”,遂提出“后天下時代”這一概念。“后天下時代”中,一個問題直接擺在世人面前:不再是往日模樣的中國應該怎么在嶄新的世界里準確定位?②梁漱溟則為尋求這條出路而奔走努力。而當時不管是晚清政府還是就全球而言,大變革已經是時代發展的趨勢,各國都需要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以謀求發展。在這個大變革過程中,文化應該在一個國家扮演怎樣的角色,中國文化怎么在風暴的政治中心得以生存發展,是時人應該要考慮的問題,也是梁漱溟密切關注之所在。
梁漱溟指出,西方的文化不用另外加以證明,本身就已經成功。對于像日本一樣,接受西方文化并且自身得以發展的國家,既然已經發展就不存在文化選擇的迫切性;除此之外還有完全被淪為殖民地的國家或者地區,由于自身并沒有獨立性,也就談不上選擇。而中國與上述三種情況都不相同,論成功,不能與西方相比;論西化程度,不能與日本相比;而就完全殖民來說,又保留一定的自主權和獨立權。所以,中國尚且無法在大變革的時代定位,更何況是中國文化。③
2.4 全盤西化下中國文化的危機
自《南京條約》一紙文書打開中國國門始,西方文化就從這些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和傳教士中源源不斷的輸入至中國,中國現如今民族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一個文化的問題,而導致這種問題的出現,國內國外皆有不可避免的原因。除此之外,西方民族之所以有如今的強盛地位,也離不開西方的文化,所以在這里,面對民族危機,我們不得不先正視我們的文化,但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國文化不可避免的遭受巨大沖擊,不乏有一大批文人學者要求全盤西化,全面徹底的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這就導致了中國文化不僅存在外患,還有內憂。
3 中國文化應該如何翻身
3.1 對“全盤西化”的質疑
由于近百年來中國飽受外國侵略之苦,再加之接觸了西方文化和制度之后的文人,自然會得出西方文化優于中國文化的結論,這樣的結論無可避免,但梁漱溟卻堅決不同意西化派的觀點,雖然他對西方文化保留一定的肯定態度,但因此全盤否定中國文化,梁漱溟是萬分反對的。他堅定的認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只是因為所選擇要走的道路不同而已,并不能因此就下定結論說西方文化優于中國文化。這不是西化派所言的“古今之別”,只是一定程度上的“中外差異”而已。
他們都認為近代中國的失敗其實應該歸結于文化上的失敗,只是所選擇的出路不一罷了,那么,文化上失敗就必然要從文化入手解決了。只有這樣,才可以實現中國文化的翻身。
3.2 中國文化的翻身
梁漱溟曾在演講和著作中提過“東方文化的翻身”問題。“復興”一詞,是梁漱溟先生頻繁使用的詞語。④梁漱溟也為此奔波數年,力求尋求一條挽救中國文化之路。西化派認為中國文化已經無能為力,他們認為傳統的中國文化已經不適應現代中國的發展,因此主張要充分接受新文化。但梁漱溟卻不贊成這個觀點,相反的,他認為中國文化是可以再生的,再發展的。他認為,“一個民族的復興,都要從老根上發新芽,所謂老根即指老的文化,老的社會而言”?!袄细l新芽”即成為梁漱溟對于中國文化的典型態度。
所謂“老根發新芽”,意思是,梁漱溟也承認,要實現民族的復興,光是守著一套舊東西是不行的,創造新的東西。而梁漱溟的關于中國文化的“從老根上發新芽”這一觀點無疑是十分正確的。事實上,文化確實是一個批判繼承的過程,馬克思的發展觀要求我們對于文化的態度應當時推陳出新、批判繼承的,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對待傳統文化也理應如此。文化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跟著時代的前進而前進。不能落后于時代的潮流。⑤
4 結語
中國文化在五四時期隨著社會的震蕩也跌宕起伏,中國文化也曾一度陷入兩難的階段。一方面,面對西方文化的巨大沖擊,中國文化如何得以繼續發展;另一方面是如何在國內學界對于文化的普遍打擊態度之下保全和維持自身的發展。但不管是哪一個派別,持有怎樣的觀點,其目的都是為了振興中國,實現民族復興。他們當年所做之努力從性質上講都可以說是一次愛國的運動,如何在時代大巨變之時,保持清醒頭腦,如何對待自身的文化,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注釋
①孫凱:《梁漱溟思想研究》,黑龍家大學,2014年
②參見羅志田:《文化翻身:梁漱溟的憧憬與困窘》,《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6期。羅志田先生根據近代以來“天下”所發生的復雜變化,提出了“后天下時代”這一概念。即古人認知的人類世界,是“天之所覆,地之所載”,天下的范圍很廣闊,“是無限擴張的人類社會”。而近代之后,羅志田說,“天下出現了大的變化,在外部看,變成了世界、中國等種種概念的劃分。從內部看,天下也發生了轉化。原來的天下沒有現在常用的國家、社會這些概念。即使有,這些字的含義也不一樣。對于心懷天下的人而言,這是很痛苦的?!薄昂筇煜聲r代”由此產生。
③參見梁漱溟講,陳政記: 《在晉講演筆記·中國民族今日所處之地位》,《梁漱溟全集》第 4 卷,第 660 頁
④參見羅志田:《文化翻身:梁漱溟的憧憬與困窘》,《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6期
⑤參見孫凱:《梁漱溟思想研究》,黑龍家大學,2014年
參考文獻
[1]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124.
[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五卷[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67.
[3]梁漱溟講,陳政記.在晉講演筆記·中國民族今日所處之地位[M].梁漱溟全集,第4卷.
[4]陳獨秀.〈新青年〉宣言,陳獨秀文章選編(上)[M].北京:三聯書店,1984:427.
[5]羅志田.文化翻身:梁漱溟的憧憬與困窘[J].近代史研究,2016(6).
[6]孫凱.梁漱溟思想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4.
[7]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5:248.
[8]胡適.中國的文藝復興,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12·胡適講演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42.
[9]羅志田.文化東西:梁漱溟之問的時代性[J].探索與爭鳴,2016(7).
作者簡介
胡嬌(1995-),女,漢族,重慶永川,碩士,中國近現代史,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