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隔代撫養是指祖輩單獨或與父輩一起主要承擔照料和教育孫輩的形式。[1]我國社會已經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的階段,發揮好退休老年人這一群體的“余熱”是不僅有助于這一群體重新找到自我價值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中青年家庭的撫養照料下一代的生活負擔。本文將在角色理論的視角下關注隔代撫養對于退休老年人的社會角色的轉變中發揮的作用及影響因素。
關鍵詞:隔代撫養;退休老人;角色理論;影響因素
1 研究目的與意義
隨著社會發展速度加快,年輕父母的時間和經濟上的巨大壓力和我國特有的獨生子女現象等社會因素也加深著隔代撫養存在的必要性。
現階段的研究中大致分為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老年人可以在隔代撫養的過程中重新找回價值感、減少孤獨感。而另一種認為因為老年人在撫養孩子中進行的照料任務繁雜且重復性大,且老年人不得已推遲自己的醫療需求,使其在身體和心理健康上均會受到負面影響。
所以本文將探究這一爭議性問題,集中討論隔代撫養對于退休老年人這一特殊身份群體的社會角色轉變的作用。分為正作用和負作用兩方面進行闡述。
通過本次調查發現,隔代撫養關系不僅在個人層面上影響著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社交關系,更在家庭層面上成為了促進老中青三代人交流溝通的紐帶,降低了子女既要養育孩子又要探望父母的時間成本,投注“1+1<2”的更少精力,也間接地增強了子女對老年人的情感支持和關心,提高了家庭內部的互動頻率。在社會層面上,居家養老的良性模式為社會養老機構減輕了人口負擔,真正實現”老有所養”。
2 研究對象和方法
隔代撫養關系中分為很多種不同的情況,我根據老年人主觀意愿劃分,大致分為“主動式”和“被動式”。根據居住是否在本地標準劃分,一種是農村和城市空巢老人撫養空巢兒童,另一種是異地生活的“老年漂”群體。
現有研究關注的對象主要是空巢、獨居、孤寡、殘疾、留守等老年群體。人們可能會認為退休干部不屬于弱勢群體,而忽略了退休老人他們也是老年群體中特殊人群。而這一群體的老年生活也需要社會的關注。
在對上述隔代撫養中不同類型老年群體的進行劃分后,本文選取的研究對象的是在長期生活在本地(長春市),主動提出幫子女照料或撫養孩子的退休后城市老年居民群體。考慮到老年人的可能會有視力障礙和閱讀障礙,所以本文采用訪談法。選擇長春市5名退休老人對他們進行深度訪談。
訪談對象1:朱女士,58歲,中專學歷,退休前在某民辦房產中介工作,在自住房和丈夫共同撫養孫子,兒女都在同城工作。
訪談對象2:牛先生,61歲,高中學歷,身體健康退休前在某林業局工作,在自住房和妻子共同撫養孫女,兒子在同城工作。
訪談對象3:劉女士,54歲,初中學歷,退休前在社區工作,喪偶,在兒子家照料孫子。
訪談對象4:鄭先生,56歲,大專學歷,退休前在某中學任教,在自住房和妻子共同撫養外孫女,女兒女婿在同城工作。
訪談對象5:陶女士,53歲,提前退休,之前在某機關單位任職,在自住房與丈夫共同撫養外孫女,女兒女婿在同城工作。
3 理論視角
角色理論認為每個人一生中都要扮演多種角色。角色是個人與社會互相接納的一種形式。老年人角色變化與青年、中年不同,它不是角色的變換或聯系,而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角色喪失或中斷[2]。
由于退休老年人個體職業的中斷,由原來的職業角色轉變為賦閑角色這種價值感的突然缺失,退休老人會出現心理不適的問題。為了減緩這種不適和替子女的家庭分擔,很多老人主動選擇了幫兒女帶孩子,用新的角色來過渡這種賦閑時間的空白。
4 隔代撫養中對角色優化影響及原因分析
其中的4位退休老人在照料孩子的過程中,會出現角色優化這種積極影響。這歸因于新的角色帶來的社會參與和期待。對于充分適應新舊角色轉變的祖父母,撫養孫子女為其帶來新的生活目標,并因此得到他人的贊賞與肯定,獲得正面情緒。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4.1 自我效能感增強
許多老年人退休后,長時間賦閑在家,自我價值的認同感下降,而承擔照料孫子或孫女的角色會讓他們在接送孩子上下學、送補習班、興趣班的過程中間接地參加社會活動,很多老人也是在接送孩子的過程中結識了很多有相同生活背景同齡人,有了更豐富的社會交往活動。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其自我價值認同感,也能增加他們的活動頻率,提高他們的健康水平。
4.2 角色的豐盈
照料孩子的過程中老年人充當了一種類似教育者和家庭領導者的角色,話語權在家庭內部也增強了,對于孩子的問題是上會和子女有更多的溝通和交流,填補了退休后生活的大空白。不至于在退休后工作環境的而生活單調,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老年人的寂寞情緒。照料孩子能夠彌補子女情感支持的缺失,減少中老年人的孤獨感,緩解其心理問題。
4.3 角色優化伴隨的資源的增加
家庭養老仍然是當今社會主要的養老方式,中老年人與子女間的代際支持類似于一種交易。當老年人承擔孫子女照料責任時,子女的福利提高,所以子女對中老年人的時間和資源支持也會增加,有助于老年人健康和精神狀況的改善。
5 隔代撫養對角色緊張的影響及原因分析
經典的角色緊張理論認為,個體在社會中承擔各種不同的角色,這些角色對個體的要求不同,從而使個體在實現各角色任務時感到矛盾和困惑。[3]根據本次調查,現將隔代撫養過程中導致角色緊張的影響因素分為以下幾種。
5.1 對孩子的過度關注
家庭中對孩子存在過度關注的現象,過度關注主要包括對孩子的飲食營養 、學業成績、才藝訓練。家庭中的矛盾往往由撫養觀念的差異而引起。畢竟隔代撫養的一大弊端就是祖輩的育兒知識面較窄,導致孩子無法得到科學的撫養和教育。這與年輕人掌握的知識相沖突,因此育兒理念的差異往往產生家庭矛盾。
5.2 退休后的經濟壓力
經濟壓力下,退休老人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消極狀態,因為經濟不獨立而產生依附子女的感覺,便會產生消極情緒。
對城鎮職工而言,隨著個體退休,其可以領到的退休工資及相關福利要遠遠低于在崗職工;他們不得不依靠以前的積攢及兒女供養,其收人減少更為顯著。尤其是沒有與老伴共同撫養孫輩的老年人因無人陪伴,表現出和其他四位受訪對象不同的“寄人籬下”的孤獨感。
5.3 自身健康的關注減少
老人在照料孩子過程中,老年人需要轉移部分用于自我照料的精力和時間給孩子,進而對自身健康的關注下降。所以經常為孩子準備早晚飯和接送上學,周末接送課后興趣班等任務讓老人會拖延每年的體檢或者自身不適的就診。
6 總結與反思
基于上述分析,隔代撫養對退休老年人的角色轉化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效果,當照料孫子女的“角色緊張”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大于“角色優化”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時,隔代撫養對退休老人的日常生活狀況表現出不利影響,反之,則表現出有利影響。
本文在研究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充分地代表全國不同階層不同地區的全部隔代撫養關系中的老年人,但本文的創新性也在于聚焦了退休老人這一容易被忽略的社會群體,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會填補國內現階段隔代撫養方面的研究空缺。
參考文獻
[1]周瑞潔.老年人與隔代撫養研究的現狀與前景[A].中國心理學會.第二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摘要集[C].中國心理學會:中國心理學會,2018:2.
[2]趙學慧.老年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9.
[3]張田,傅宏.隔代撫養關系中老年人心理狀態的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20):5169-5170.
作者簡介
張楠,延邊大學,研究方向: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