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杰


關鍵詞:人工智能;發展;設計行業;設計教育
1人工智能的發展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機械化、工業化急速發展,結合美國的商業化需求催生了一個新的職業——工業設計師。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到現在人工智能急劇變革,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人機交互、用戶研究與體驗急速發展的時代,必然會產生一種像雷蒙德·羅維那樣性質的適應時代發展的設計師,筆者姑且將它稱作“未來設計師”。它的根本性質是一種綜合的、調節機器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人工智能的應用下,平面設計師、工業設計師及環境設計師將受到極大的威脅,因為人工智能大數據會收集人類全面的風格甚至創造新的技術風格來滿足未來社會對于設計的需求。如阿里巴巴公司開發的人工智能設計大腦“鹿班”,1秒鐘可以創造上千張海報,大大提高了設計師的工作效率,從而必然導致設計師市場需求的縮小;而另一方面,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關于數據的來源搜集、可視化分析、技術的人性化應用必然會推進設計師職業的智能化、數字化、科學化。
如圖1所示,社會經濟的發展已從18世紀的工業經濟到20世紀的互聯網知識經濟到現在的人工智能的人性經濟,這完整的表達了人類現代產業發展的歷史,必然導致設計的大幅度改變,就像人類歷史上的手工藝、大批量工業設計發展的順序一樣,人工智能時代必然會出現新的設計行業,比如人機交互設計、用戶體驗的出現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在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人們給環境帶來的破壞越來越大,人類消耗的不可再生資源也越來越多。而設計,可以作為一個系統化的、統籌全局的方法論,從更高的層次來緩解這種問題。因為設計不僅僅是風格和技術的問題,也是一種工作方法和思維方式。如《為真實的世界設計》一書的作者維克多-帕帕納克就做了許多的實踐來踐行這一設計的價值。在這種設計倫理之下,設計不再是生產者、設計師、顧客三者之間的簡單關系,而是共同作為人類的命運共同體共生。在人工智能時代下,利用高科技、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可以有效的解決這些環境問題,工廠里的低效能且浪費能源的設備就可以用AI設備來代替。因為設計是人類創造美好生活方式的本能,面對新的技術和問題,就會產生新的設計方式與理論,所以設計必然會朝一種綜合性和統籌性的角度來發展。
2人工智能的發展對設計行業的影響
計算機可謂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伴隨著的計算機的普及,從軍用到民用,計算機需要圖形、文字與人類進行“交互”,然而當時這個詞還沒有使用,1946年麻省理工學院誕生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最初用于軍事測繪領域,直到80年代開始廣泛民用,帶來了設計面貌、設計方法的革命性改變。
1963年,計算機圖形學的概念和具體程序被提出,然后就是設計的問題——如何更好地運用。從施樂帕克研究中心、斯坦福國際研究院、到蘋果電腦公司,人們開始討論,為數字產品創造出可用、易用的“人性化界面”,反映了技術被發明之后需要設計來運用于人本身的問題。
20世紀80年代中期,兩位工業設計師比爾-莫格里奇和比爾·韋普朗克著手設計第一臺筆記本電腦,他們為自己的工作創造了“交互設計”一詞,一個新的職業誕生了,并對互聯網、智能產品甚至機器人行業產生極大的影響。可見,交互設計用于各種各樣的技術、系統和產品設計。最近出現的利用人與多媒體沉浸藝術空間來讓國寶名畫《千里江山圖》動起來的交互過程,就是交互設計利用新技術來發揚傳統文化的例證;還有清華美院的團隊制作的《萬物有靈》展覽,其通過三維光影模擬、交互式劇情等,將《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琵琶演奏、觀舞、宴間休息、清吹、送客五段場景徐徐鋪開,并且觀眾還能上前與之互動,讓名畫更好的展現在人們面前。其他方面,還有車聯網等等產業,都有設計學科有著密切的關聯。
據科學家預測,近幾年正處于一個臨界區,一個革命性變革的蓄力期,互聯網對與傳統設計的影響已經發起了前奏,如最早的計算機輔助設計,這大大提高了設計的效率;后又出現了以計算機設計為主的如界面設計、信息交互設計、用戶體驗設計等等,都以計算機為中心進行工作。人工智能運用與設計行業的發展歷程,首先是1964年波土頓建筑與計算機會議,建筑界大師格羅皮烏斯和計算機專家明斯基共聚,由此開始了設計與人工智能融合的淵源。圖2是2017年各設計行業人腦與機器工作率所占比,可以看出設計對于機器的依賴性是比較大的,并且機器(AI)所占比率(60%的基礎工作)完全可由人工智能所替代,這無疑會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相信在這個臨界點之后,設計將會產生重大變革。
3人工智能的發展對設計教育的影響
現代設計自改革開放之初引入我國,經過40年的發展,與西方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90年代后期計算機、互聯網也在中國逐漸普及,設計媒介多樣化發展,數字技術普及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乃至全球的設計都在被重塑。在當代,我國的互聯網產業占有巨大的優勢,開始彌補工業革命時代的落后。但是我國此時的設計教育,引用蘇州大學李超德教授的話:“從中國的設計教育背景來看,我們的設計教育絕大多數仍然是以大美術和工藝美術教育的思路在進行,如設計基礎課仍為平面、立體、色彩構成,以造物為核心。一百多年前的模式一直沒有大的變革,另一方面,我國政府大力推進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的發展,成為僅次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人工智能強國,面對紛繁復雜的科技進步,設計教育如果沒有前瞻性的思考,其必將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因此,作為設計行業人員應該時刻關注時代潮流。設計理論家布坎南用“設計四秩序”來劃分當代設計,將設計分為符號、人造物、行動與事件、系統和環境,較為符合當代設計的發展。我們的工藝美術和現代設計主要處理第一第二層面的設計,而在當代及未來,第三和第四層面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也對應設計未來的發展——更加注重系統性協調性和交互性,強調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設計。
4結語
社會生產條件的發展必將帶動設計的發展,甚至的全面的變革,就如手工藝設計變化到工業設計,是由機械革命帶動的,而當今的信息革命和人工智能革命也帶來了設計的巨大變革。就像當今非物質設計的發展……未來超人工智能必將成為現實。所以,人工智能與設計的結合,必將產生一個新的職業類型,本文將給設計專業的學生做一個啟示,為接受人工智能給設計帶來的巨大變革而應提前做好應對準備。目前國內一些高校已經建立了相關的專業研究方向,信息交互設計、人工智能與數據設計等等。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將會成為一個現實。因為設計這類邊緣學科在未來是具有無窮潛力的,在未來以高科技和服務為導向的,所以未來設計師是一個綜合的,研究人類與環境多種因素的,更多以整合性、集成性的概念出現。如圖3,人工智能通過在供給側給設計師提供素材和一定創意,在通過數據的形式傳遞給消費者,大大縮短了社會產業的時間限制,這將是未來設計發展的方向。設計師如果想走出差異化道路,要繼續生存,需要更多綜合設計的能力,而不是所謂的技術之上——重復的手動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