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飛

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和英國的新一代噴氣式轟炸機相繼取得重大進展,尤其是美國的B-52重型轟炸機于1952年4月首飛,對蘇聯的國家安全構成了重大威脅,裝備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的高空高速截擊機成為蘇聯武裝力量的當務之急。1953年8月15日,蘇聯部長會議做出決議,要求米格設計局立即在米格-19的基礎上研制一種全天候截擊機,并明確規定新型截擊機必須在1954年7月前進行國家驗收試驗。
1953年12月,米格設計局完成了新型截擊機的技術方案,設計局內部代號SM-7。相比米格-19,新機安裝了RP-1“綠寶石-1”雷達。為了適應新雷達系統的雙天線結構,工程師們將搜索天線安裝在進氣道上方、跟蹤天線裝在進氣道中央。為此,前機身加長了360毫米,發動機進氣道也加大了直徑,照相槍則從機頭上部移至進氣道右側。為了平衡重量,機頭的NR-23型23毫米機炮被拆除,只保留了翼根的兩門NR-23型23毫米機炮,每門備彈120發。
首架原型機SM-7/1于1954年8月28日由試飛員內夫耶多夫駕駛完成首飛,后于1956年10月15日通過國家驗收試驗。第二、第三架原型機SM-7/2和SM-7/3的配置與SM-7/1基本相同,于1954年底制成。1955年初,蘇共中央下令以SM-7/3原型機為原準機,立即投入批量生產,正式型號為米格-19P。
高爾基飛機制造廠被確定為米格-19P的生產廠家。米格-19P于1955年夏正式投產,生產代號為“產品62”。由于生產準備工作十分倉促,因此早期生產型安裝了老式的RP-1“綠寶石-1”雷達,后期生產型才換裝為RP-5“綠寶石-2”雷達。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機炮上,第一架生產型米格-19P安裝了兩門NR-23型23毫米機炮,從第二架起才全部換裝為兩門NR-30型30毫米機炮(與米格-19S相同),每門炮備彈70發。
盡管米格-19P是一種“急需裝備”,但蘇聯國防部的首批訂貨只有200架。有趣白勺是,雖然其產量不大,但同時裝備了蘇聯國土防空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成為“三軍通用機型”。與米格-19S相比,米格-19P的飛行性能略有下降:最大速度1 432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7250米、爬升到10000米耗時1.2分鐘、帶副油箱的最大均翩涅為1520千米。
為了加大蘇聯的國土防空縱深,米格-19P從1957年起向華約組織成員國出口:1957年底,捷克斯洛伐克第1和第11戰斗機航空團接收了28架米格-19P; 1958年,波蘭空軍第28戰斗機航空團接收了12架:1959-1960年,羅馬尼亞空軍接收了15架。此外,保加利亞于1966年接收了波蘭空軍淘汰的米格-19P。中國于1957年向蘇聯訂購了米格-19P,次年8月8架米格-19P交付中國空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