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榮 徐寶萬


摘 要:文章通過論述職業技術教育背景下,地方應用型院校的建筑學專業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中各階段建筑構造與模型制作等實踐、實訓內容,分析建筑模型制作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并對建筑構造與模型制作實驗室的建設提出建議。
關鍵詞:建筑構造;建筑模型;職業教育;應用型院校;實驗室
一、模型制作在職業技術人才培養中的意義
地方應用型院校建筑學專業旨在培養專業知識扎實、具有職業技能的職業建筑師,具備建筑設計、城市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設計等專業知識的通才型、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
建筑構造與模型制作對綜合知識的運用和鍛煉在專業培養的課程體系各階段具有不同的作用。以建筑構造與模型制作實驗室建設為基礎,開展教學改革,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實踐教育,加強其動手能力和空間的塑造能力,適應社會的需求。建筑構造和模型制作是建筑設計的主要表達方法之一,可以作為其他表達手段的有力補充,讓建筑功能和形式達到高度的統一,使設計方案能以立體視覺形象得以展示,因此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建筑構造與模型制作在課程體系中的作用
建筑設計系列課程和建筑構造是建筑學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建筑構造與模型制作是核心課程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必要方法,是鍛煉學生手腦并用的良好途徑,是促使學生將對材料、構造方式的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的有效手段。應用型大學建筑學專業涉及構造和建筑模型制作的課程主要有建筑制圖、建筑設計基礎、建筑構成、建筑構造、建筑設計、室內設計、中國建筑史、外國建筑史、古建筑測繪實習、認識實習等課程,從專業基礎課程到專業課和實訓、實踐課程,其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建筑制圖、建筑設計基礎兩門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識圖和繪圖能力,該課程在建筑學專業中是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對于建筑學專業的初學者,模型制作和展示能幫助學生快速建立建筑二維圖紙與三維模型之間的關系,較快地掌握制圖和識圖的方法和原理(圖1)。
建筑構成是培養學生藝術素養的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是藝術設計的基礎,為以后從事建筑設計工作的學生培養藝術審美觀。其中,立體構成揭示立體造型的基本規律,闡明立體設計的基本原理,通過學習和訓練,學生能了解和掌握立體造型的構成方法,認識立體設計中形式美的規律,提高設計能力和審美能力。對于學生立體構成審美能力培養,采取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模型制作和推敲。近年來,多個建筑學專業院校定期舉行“建造節”,充分體現了模型制作對學生創造、創新能力和藝術素養的培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圖2)。
建筑構造是研究建筑物組成與構建的專業基礎課程。構成建筑元素較多,知識較為復雜,很多建筑構建是隱蔽工程,建成建筑中無法看到,給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建筑構造與模型實驗室提供學生體驗建筑構造知識的必要實習場所,通過實習實踐環節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在建筑設計創作中綜合運用建筑構造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建筑設計、城市設計、室內設計等系列設計課程是對建筑知識綜合運用的課程,包含建筑材料、造型設計、建筑結構、建筑美學、建筑物理、建筑設備等多個學科領域。建筑模型制作需將建筑材料、工藝、色彩、質感等與建筑設計的原理、構思理念、創新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該過程是二維建筑設計圖紙和電腦模擬模型不可替代的,它對設計方案的構思、分析、對比、推敲、完善等整個過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圖3)。
中國建筑史、外國建筑史、古建筑測繪實習、認識實習等課程包含大量的建筑構造和構件的信息,學生僅通過圖片進行學習和認識存在一定的難度。通過建筑構造和構件的模型制作,實現學生從學習基礎知識和概念到親身感受材料和建造,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
三、模型制作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在建筑學專業培養方案中,建筑模型制作在不同階段的課程中培養了學生不同能力,建筑模型制作也成為職業建筑師必備的基本功。
(一)空間的認識和表達能力
建筑模型設計制作有利于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表現能力,建立平面與立體之間的聯系,突破了建筑圖紙二維表現的局限性。建筑學專業繪制圖紙的專業基本技能包括手繪和電腦繪制,圖紙是以紙張為物質載體,利用錯覺視覺原理,實現把建筑物轉化為二維的平面圖形的一種建筑表達方式。對于運用實體材料和技術手段實際建造建筑物來說,圖紙表達具有較大的局限性能,而模型能再現立體和空間的視覺形象。通過模型,學生對空間的限定有了切實的體會,對空間也建立了基本概念。
(二)學生形象思維和創新的能力
制作模型對于學生提高鑒賞建筑、形成空間思維都能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構思建筑設計方案和進行藝術的處理,要求學生具有豐富想象力和概括力的同時,準確地完成建筑設計方案模型制作。學生通過建筑模型的構思與創作,更深入地領會了建筑設計的特點和規律。
(三)動手的能力
模型制作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尤其是動手能力方面的訓練非常重要,是設計理念付諸實踐的橋梁。學生要制作建筑模型就需要熟悉建筑模型制作所需要的各種材料、工具及其使用方法,并按設計方案構思進行模型推敲和制作,這些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
(四)學習積極性提高
建筑模型的制作過程能培養學生的設計興趣,完善設計內容,活躍設計思維。在模型的創作中,各種材料、工具的使用操作,對案例的講評,為單一的理論教學帶來了活力,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了學習的氛圍。
四、建筑學專指委對建筑學申辦的專業要求
在《高等學校建筑學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2013年版)》中,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指出建筑學專業辦學對實驗與實踐條件的要求:“須配備造型實驗室/模型制作室”,“滿足安全加工模型材料的要求,配備對基本模型材料加工的器械”。
五、模型實驗室建設的條件
建筑構造和模型實驗室場地主要分為模型制作實驗室和示教室。
(一)建筑構造和模型實驗室場地
建筑構造和模型制作室可以按建筑學班級人數和人均面積指標確定,如40人的班級,按每人3平方使用面積計算,需要模型制作場地120平方米。
(二)建筑構造與模型制作設備
模型制作室需配備必要的操作平臺和制作設備。根據模型制作的方法和材料的特性,主要使用的設備有熱線鋸機、泡沫切割機、KT板切割機、激光數控雕刻機、3D打印機、刨木工機床、仿形木工車床等設備。熱線鋸機、泡沫及KT板切割機是傳統的模型制作加工的機械設備;激光數控雕刻機、3D打印機為數字信息化的加工設備,其中,3D打印機能夠實現傳統工藝制作不能完成的復雜方案設計。
(三)建筑構造和模型示教室
建筑構造和模型示教室可以購買成熟的建筑模型用以教學和認識實習等。建設固定的建筑構造模型以展示建筑的各部位構造。展示模型包括:基本建筑構造模型,如門窗構造、幕墻構造、基礎構造、梁柱構造、地坪構造、隔墻構造、屋面防水、樓梯構造等;建筑節能構造模型,如屋頂保溫層構造、外墻保溫構造、新型保溫材料與構造、遮陽設施構造等;典型歐式建筑大樣模型,如歐式柱式模型、歐式建筑檐部模型等;中國傳統建筑局部大樣模型,如斗拱、掛落、垂花、梁架、欄桿等。
(四)管理操作人員
為了傳授模型制作的方法和設備的使用以及管理實驗室,還需配備專業的實驗室管理人員。管理人員可以由建筑專業的教師擔任,以保證模型制作的安全和實驗室的正常運行。
參考文獻:
[1]向雨鳴,陳綱倫.《建筑模型》課程教學初探[J].福建建筑,2011(11).
[2]科諾,黑辛格爾.建筑模型制作:模型思路的激發[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3]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建筑學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M].北京: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