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龐貝 宋文芳 李曼

張福鎖院士
農業是我們現代化的最后一塊短板——這幾乎是包括農業科學家在內的許多人的共識。如何補齊短板,實現綠色發展,創造另一個屬于中國農業的奇跡?
新春伊始,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聚力精準施策,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夯實農業基礎,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等。
任務艱巨而繁重,如何著手?
張福鎖和他的團隊以深植農村和農業深厚土壤中的“科技小院”模式,已然蹚出了一條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綠色農業發展的陽關道。
張福鎖是誰?
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綠色發展學院院長、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
不過,在1978年之前,他只是陜西省鳳翔縣黃土高原一名普通的農家子弟。靠天吃飯的自然條件,缺衣少食的記憶,仍然深刻烙印在他的心中。也正因此,糧食重要,農業重要,成為他內心深處的樸素認知。
1978年高考改變了這個農村少年的命運,他和哥哥成為了十里八鄉僅有的兩個考上大學的孩子。
命運改變,但他仍未離開農業——他考進了西北農學院土壤農化系。
30多年間,他扎根農業做研究,許多研究和創新農業生產中發揮著作用:
他創新植物營養理論,豐富和完善了根分泌物營養理論;
他創新氮素實時監控技術、磷鉀恒量監控技術、中微量元素因缺補缺互作增效技術、區域總量控制分期調控施肥技術和大配方小調整配肥技術等,成為全國測土配方施肥、化肥零增長行動的支撐技術,在全國2498個項目縣廣泛應用,至今還在持續大面積應用,推動了化肥用量下降和利用率回升,促進了全國土肥行業的技術進步;
他創建了“政府測土、專家配方、企業配肥、聯合服務”的養分管理技術應用新模式以及諸多技術政策建議成為肥料企業產品升級、國家政策制定和產業發展的支撐,推動了全國肥料行業的技術進步。
農業基礎性和綜合性強,單一技術創新解決實際問題的作用有限。扎根基層,發現需求,有的放矢地綜合創新是認識問題的關鍵,更重要的是要把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和服務“三農”結合起來,全產業鏈協同發展才能真正推動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長期深入基層的經驗使他深切認識到,“三農”發展面臨三大脫節問題:科技人員與農民脫節;科研與生產脫節;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而解決這三個脫節的關鍵在于一個——農業科研為了誰?
這個問題對于出身農家、鐘情農業科研且以居里夫人為少年時期偶像的張福鎖來說,那就是服務農民、服務農業現代化,服務綠色農業發展。
張福鎖說,我國農業目前正面臨著三個最大的挑戰:一是人口眾多,首先要保證足夠的口糧供應。二是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品質。當前我國高品質農產品占比不高,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也影響農民增收。三是過去高投入、高消耗的農業生產方式使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遭受了很大破壞。隨著生態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生產成本不斷攀升,未來資源環境能否承受持續增長的農產品數量和質量要求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此,國家提出供給側結構調整和農業綠色發展的新要求——同時實現農產品數量、質量和環境安全三維提升。而這,也鮮明地體現在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當中。
這是任務也是使命。如何完成這一使命,考驗著中國農業科學家的智慧。
發展現代農業,根本靠科技,關鍵是讓廣大農民掌握科學種田的本領。2009年,張福鎖帶領團隊成員駐扎鄉村一線,與農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勞動”,開始了打通農業科技與應用“最后一公里”的嘗試。鄉親們將他們建立的駐村點親切地稱為“科技小院”。

2010年4月在邯鄲市曲周縣白寨鄉北油村;(左)農民趙福建,(右)張福鎖教授在田間指導小麥養分合理管理
“科技小院”開展的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和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全新探索,沒有經驗可循,遇到的“攔路虎”不少:
大學師生能不能、愿不愿下到農村;下去待不待得住、能不能扎下根?
“科技小院”能不能有效服務三農?
利用科技小院如何開展農業科技創新?
如何立足生產一線培養應用型復合型研究生?
他們是怎樣做的?
張福鎖團隊最初希望老師學生從實驗站到農村去,幫助農民解決生產實際中的技術問題,實現增產增收,同時開展農民科技培訓,提升農民的科技素質和自身能力,進而推動技術的大面積應用。
但是一實施才發現,“理想總比現實美”。駐扎在實驗站里的師生,離農戶和農田較遠,作息時間也和農民不一致,等到老師和同學生們到地里的時候,農民已經干完活回家了;見不到農民,與農民不熟,就不能真正了解生產實際和農民真正的技術需求,無法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對策,也把握不好農民關心的問題,培訓中講的內容農民自然不愛聽。如何突破技術推廣的“最后一米”?
張福鎖團隊將“科技小院”直接建到了村上,住進了農民家中,為他們提供“四零”服務,即“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
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較低,他們就編寫技術手冊、建立科技長廊、科技胡同,制作宣傳展板,利用早晨、晚上和冬閑時間,采取入村培訓、冬季大培訓、生長季田間實際講解等方式培訓農民。
會應用農業科技的農民少,他們就開辦田間學校,舉辦高產高效競賽,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科技型農民技術骨干。對他們進行系統性的培訓,建立了科技扶貧的長效機制。
農戶生產地塊狹小、經營分散、規模化程度低、效益不高,他們探索建立了多種規模化經營模式。如河北省曲周縣科技小院,采用大方操作方式,在不改變農民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基礎上,實現了“土地不流轉,也能規模化”;全國科技小院協助建立糧食生產合作社、農機合作社、聯合社,推動農業生產的規模化。
化肥農藥用量多,他們與大型肥料企業合作,研發生產針對不同區域和作物的配方肥、專用肥和套餐肥,構建以科技小院為基地的配方肥試驗示范網絡,促進農業轉型,實現減肥減藥綠色發展。
村級農技推廣力量薄弱,科技人員長期住村,用現場指導、科技小車、科技喇叭、科技長廊和科技農民服務等多種方式服務農戶,實現農業技術服務的“手把手、面對面、全覆蓋”,提高技術到位率……
通過這些措施,他們真正和農民打成一片,成為了他們的知心人和領路人。
以河北曲周為例,2009年以來,“科技小院”引進了測土配方施肥、小麥玉米精播、玉米機械追肥、小麥水氮后移等25項各類農業生產技術,在田間校驗基礎上進一步簡化、物化和機械化,形成了適合曲周農業特點的多種作物高產高效種植栽培技術模式。與此同時,他們還帶領農村致富能手成立專業合作社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把“老營村(西瓜)”“今科富(面粉)”等一大批當地農副產品推向市場。

張福鎖(右三)和與會外國專家合影
在曲周,“科技小院”開展了面向全縣342個村的入村農民科技培訓,傳播各種作物的高產高效種植技術,傳播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傳播農業綠色發展、產業振興的理念,先后開展各類培訓700多場,惠及群眾近3萬人。
自2009年以來,張福鎖先后與23個省市區的29家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121個覆蓋冬小麥、夏玉米、春玉米、水稻、甘藍、棉花、黃瓜、蘋果、梨、葡萄、西瓜、辣椒、香蕉、櫻桃番茄、芒果、棗、番茄、大蒜、菠蘿、蘋果等45個作物產業的“科技小院”。
2009年以來,“科技小院”開展田間觀摩106場,累計參觀農民9808人次,累計開展農民培訓1580場,培訓農民73068人次。編寫農民培訓教材229套、建設科技長廊16處、制作宣傳展板400多幅。簡明易懂的描述和圖片展示,提高了技術到位率。
截至目前,全國科技小院網絡共服務農戶超過20000戶、輻射農戶80000多戶,建立各類技術示范方60多個,示范推廣各類農業新技術1000多萬畝。
“科技小院”這枚種子,撒在農業科技應用的廣茂土地上,長勢怎樣?
2009年,“科技小院”駐扎在曲周縣白寨鄉后,有針對性地進行技術示范。統計數據顯示,當時當地農戶的作物產量和氮肥生產效率僅為高產高效試驗基地的63%和57%。科技小院入住五年后,曲周農民農業知識水平大幅提高,農戶高產實現率達到90%以上。高產高效技術采用率從2009年的17.9%提高到了53.5%,2009至2014年,全縣糧食單產實現了試驗基地產量水平的79.6%,全縣糧食總產增長了37%,養分效率提高20%以上,農民收入增長了79%,曲周一躍成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張福鎖院士(右)接受本刊記者采訪
吉林省梨樹縣四棵樹鄉農戶郝雙的合作社在科技小院的指導下,玉米平均畝產1700多斤,比普通農戶多產出260多斤。以前,農戶秋收集中在9月底,小院師生研究后建議推遲到10月中上旬。僅此一項,百粒玉米重量從33克增加到44克,一公頃地就增收2000斤。
上述轉變,是依托科技小院應用綠色增產增效理論和技術實現的。科技小院正用技術悄悄改變著農民的種植方式。
除了服務農業綠色發展,“科技小院”在科技創新上的成就同樣亮眼——
通過“科技小院”模式,張福鎖團隊建立了自下而上的“DEED”農業科技創新方法,全國科技小院先后引進134項單項技術,集成65套技術規程,編寫了6部實用著作,申請了16個實用專利。相關成果獲2014年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并在“2017‘三農’發展大會”上獲“中國‘三農’十大創新榜樣”第一名。相關成果先后兩次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上。
2016年9月8日,張福鎖團隊在《自然》發表《“科技小院”讓中國農民實現增產增效》,把“科技小院”的故事傳播到世界各地。
國際小農戶可持續發展研究專家吉勒認為,這是迄今為止國際上關于大面積推動小農戶增產增效的典型成功案例,是全球提高糧食產量、減少環境污染的重要模式。
2018年3月7日,張福鎖團隊在《自然》發表了他們以扎根農村的“科技小院”為核心,與全國1152名科研人員、6.5萬名農技推廣人員及13萬農業企業技術人員和452個縣的2090萬農民一起,在過去10年中,共推廣應用技術累計5.66億畝,增加糧食生產3300萬噸,減少氮肥用量120萬噸,增收節支793億元。
國際糧食安全專家、英國牛津大學的Charles Godfray認為,“在過去的30年里,中國創造了一個農業奇跡,張福鎖等人的研究證明減少投入實際上可以大幅提升農業、環境和經濟效益。”
“科技小院”不僅在學術界獲得廣泛好評,也被各國媒體廣泛報道,包括比爾·蓋茨基金會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內的許多國際組織紛紛邀請介紹經驗。“科技小院”已經成為新時期精準扶貧的一張名片。
張福鎖說,基于中國的基本國情,小農戶生產困難重重,大家甚至認為無法破解這個難題。但全世界70%的農業生產都是由這些小農戶來完成的。受知識不足、信息和資源缺乏、服務支撐不夠、抗風險能力差等一系列問題困擾,科技進步難以轉化為農戶的生產力和農民收益,這不僅是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也是全球小農戶生產轉型的最大難題。如何提高他們的糧食生產能力。全世界都在找答案,我們所建立的科技小院打破了瓶頸,找到了答案。
張福鎖院士表示,在生產一線的實踐證明,只有當科技人員置身于小農戶當中時,才能及時發現問題,然后與農民共同解決這些問題,實現作物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資源環境可持續四贏。
“科技小院”模式,不僅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推進我國農業轉型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小農戶為主的其它發展中國家(如印度、東南亞及非洲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有廣泛的借鑒作用。
張福鎖說:“科技小院短短10年取得的這些進展,我們體會最深刻的科技小院特色,用一個字說,就是‘實’;用兩個字講,就是‘真干’;用三個字提煉就是‘零距離’,也就是‘科技創新—社會服務—人才培養’融為一體的新模式;效果可以用四個字概括:立地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