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韋斗斗
中國是玻璃生產大國,但嚴重過剩的中低端產能成為行業內的心頭大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實現國家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的戰略,按照北京市“十三五”節能規劃的要求,北京市地方標準《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11/891-2012修編確定的節能率目標為80%以上,外窗的傳熱系數需要降至1.1W/(m2·K)。但是,利國利民的好政策也讓國內部分企業陷入發展危機之中。
“大市場,小企業”是門窗行業總體面臨的局面。
雖然中國的玻璃市場規模近萬億,有上萬家生產企業,然而幾個大品牌的規模不足50億。小型化企業、同質化產品、無序化競爭,使得產品不符合標準,發展跟不上市場的要求。
在這樣一個整個行業面臨洗牌的時刻,有些廠家選擇通過降低產品質量從而降低成本,最終傷害了消費者的信任度,失去口碑,很快被市場淘汰。
也有一些公司選擇另辟蹊徑,將逆境轉化為順境。河南龍旺鋼化真空玻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旺”)就是其中之一。
面對市場困境,公司通過技術的創新讓產業轉化升級,從而降低成本、拓展市場、服務客戶,搶占市場空間,為企業贏得了立足之地。
一般來說,目前國內窗玻璃占了整窗面積的80%。一個時期以來,由于中空玻璃封邊膠易漏氣,LOW-E銀膜很快被氧化失效,中空壽命短,玻璃性能差,國內外門窗廠被迫在窗框上花費10倍成本提高性能,但收效甚微。冬天不保溫,老人及小孩容易感冒;夏天不防曬,使空調病頻發;臥室不隔音,晚上難安眠。這一系列的行業難題讓龍旺鋼化真空玻璃有限公司創始人李宏彥一度陷入了深思。
從1995年開始,李宏彥刻苦攻關,不畏技術壁壘,經過長達24年系統研發,10多萬次試驗,將玻璃保溫性能提高了10倍,使用壽命提高5倍。
李宏彥采用獨創的航天焊接玻璃真空密封鋼化玻璃四邊,真空度比日本高100倍,大大降低氣體對流散熱。用純凈高真空保護特制的活性納米銀膜,反射紅外線,杜絕輻射傳熱,阻斷陽光暴曬。以獨有的低溫焊接工藝保留了鋼化玻璃的鋼化度,玻璃強度提高5倍,全球首次實現真空玻璃全鋼化,高安全。通過高剛度玻璃面板減少了聲音振動,傳導熱量和聲音的支撐物減少70%,隔熱效果好,隔音性能達到防竊聽級別。
這項研發拿到了數十項國內外專利,在2007年獲得了中國建筑材料科學技術二等獎。

產品照片
李宏彥的龍旺被動窗專利是一項特別的技術。這項技術將鋼化真空玻璃搭配普通斷橋鋁窗框,整窗傳熱系數可降至1.1W/(m2·K) ,并且成本低至1688元,節能節材節成本,遠低于國家造價指標的1983.45元。
這種性能的斷橋鋁窗如果使用傳統中空玻璃技術,成本在2100元以上。將這種鋼化真空玻璃搭配普通塑鋼窗框,整窗傳熱系數已經降至0.73 W/(m2·K),性能超越了全球各種雙玻窗。
如果全國推廣鋼化真空玻璃,可每年節省電費760億元,相當于節約標煤6080萬噸,減排CO21.5億噸,減排SO2456萬噸,減排NOX 228萬噸,達到節能減排,減少霧霾,換回綠水青山的目的。
攻克這一專利技術,需要大量的資金注入。李宏彥再三考慮之后,毅然決然賣掉北京多處房產,籌集4500萬元資金下海創業。產業化的道路布滿荊棘,多少次瀕臨絕境。但最終苦盡甘來。
在政府和合作伙伴的通力支持下,一座投資近2億元的現代化工廠拔地而起,龍旺被動窗專利順利產業化,通過了國家檢測,在國內建成多座被動房工程,其中“云松·金域華府”項目被住建部列為全國示范項目。

斷橋鋁窗產品

廠房

李宏彥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在李宏彥看來,這項技術不僅僅讓自己的公司起死回生,也可以帶動整個行業內部的轉型升級,還才能讓中國的玻璃走出國門,被世界所熟知。
李宏彥決定將此專利技術免費對國內數萬家的工廠開放,這個決定解救了大量瀕臨倒閉的公司和工廠。無需花錢購買專利、無需花錢添置設備,只需上門簽約,即可得到龍旺被動窗的專利使用授權和龍旺團隊的技術輔導,做出質優價廉的節能窗,搏擊藍海,共創綠水青山。
目前該技術也已經運用到農業設施上,大棚玻璃傳熱系數從5.5 W/(m2·K)降到0.4 W/(m2·K)以下,冬暖夏涼,能耗大降,成本快速回收。
2016年,工信部對龍旺成果做了專家論證,評價結果為“原始創新”“國際領先”。2017年底,國家發改委發布《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產業化實施方案,將鋼化真空玻璃列為重點扶持對象。
龍旺公司能夠在困境中突破,以科技創新助力企業發展,凸現了其與時代同頻率,以及敏銳的市場觸覺。以技術帶來高利潤,滋養產業鏈,市場潛力巨大。龍旺公司在2018年全方位參加了2018第三屆中國農業(博鰲)論壇,也是其為農服務的一次深度嘗試,在近千位院士、專家、政府領導、涉農企業家的面前,為嘉賓展示出其為農服務的決心,以及科技創新的領先性。
龍旺鋼化真空玻璃技術將這一過剩產能提升為全球頂級的節能產品,順利實現了行業的轉型升級。龍旺公司主動為農服務,與北京紫荊創新農業研究院進行深度合作,依托科技創新,共同助力中國農業的發展,為鄉村振興盡綿薄之力,讓實現綠水青山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