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高妍

王偉明
Wang Weiming
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第二批“萬人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享受國家級政府特殊津貼。現任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副院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藥劑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衛健委臨床藥學重點專科帶頭人,農業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十三五”新增崗位科學家、南方醫科大學特聘教授,兼任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中華中醫藥學會中成藥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副主任委員。
長期從事中藥新產品研發工作,研制出30余種中藥新藥和保健品投放市場。承擔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20余項,獲國家發明專利17項,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論文200余篇。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黑龍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3項。在已經轉化的18項科研成果中,為企業帶來直接產業化效益多達75億元,獲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黑龍江省十大杰出青年、黑龍江省優秀中青年專家等稱號。
2019年兩會又將如約而至,兩會前夕王偉明再次啟程。
2018年伊始,這位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副院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藥劑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衛健委臨床藥學重點專科帶頭人、農業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十三五”期間新增的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又有了一重新身份——全國政協委員。
這位致力于祖國中醫藥事業發展、中藥產品創新研發30余年的女科學家,得以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寬的視野、用更新的觀點為祖國中醫藥事業的現代化發展鼓與呼,為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貢獻更多的“中醫藥智慧”。
政協委員的身份,對于王偉明而言,不僅僅意味著一份榮譽、一份信任,更是國家賦予的一份期盼、一份重任。“要擔得起這份重任、對得起這份榮譽,就要拿出比做學問還大的恒心與真心,我要努力學習的知識還有太多太多。”王偉明說道。
2018年進京履職時,王偉明帶著兩份提案——《全面推動兒童健康教育》和《深度挖掘傳統發酵食品的價值》,都承載著她希望中醫藥健康事業蓬勃發展的心聲。

王偉明出席全國政協會議
培養正確的健康觀,是“治未病”最有效的途徑之一。而從娃娃抓起,加強兒童“食育”,培養一代代具有高健康素質的人才,將更有利于未來中國整個社會健康觀念的轉變和健康素養的提升。
因此,王偉明建議把兒童健康教育納入健康中國建設體系,扶持與發展兒童健康教育相關產業。建議合理加快兒童健康教育平臺的搭建,讓家長通過正規渠道獲取有效資源,從而進行正確傳達和科學培養。
并建議將兒童健康教育實施時間前提至嬰幼兒階段,從早期消除或減輕影響人一生健康的危險因素。
隨著人們對健康重視度的普遍提升,“吃什么”“怎么吃”成為國民關注的焦點。兒童健康教育可以視為對“食商”的培養,與情商、智商、德商等處于同樣重要的地位。我國傳統食品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發酵食品更是中華食文化的代表。當今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研究發酵食品的健康價值,大力發展本國的發酵食品產業。針對我國發酵食品的發展現狀,結合自身多年來開發中藥新產品的經驗,王偉明建議,設立國家、省級現代發酵食品功能研究中心,設立專項發展基金;重點支持復合型、功能性發酵產品研發,加快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發展。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結合藥食同源中藥,為中國人“定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明確物質基礎、清晰作用機理、良好食用效果,且安全性、方便性、市場性強的現代營養健康食品。
綜觀兩份提案,前者強調通過健康教育普及與健康人才培養,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后者基于中醫藥理論獨特的“治未病”優勢,倡導積極挖掘傳統發酵食品營養價值。這不是簡簡單單的兩份提案,而是來源于王偉明30余年來奮戰在中醫藥發展事業一線中的深刻思考。
在王偉明眼中,她只是一個普通“研究中藥的”,但是她無比熱愛咱們老祖宗傳下的這個寶貝,她希望每個中國人都能熱愛中醫藥、走近中醫藥、了解中醫藥,讓中醫藥用起來、動起來、火起來。

2018年8月30日,牡丹江穆棱市代表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出席與穆棱市人民政府共同合作的食療產品深加工項目簽約儀式 (前左一為王偉明)
進行自我介紹時,王偉明只有簡簡單單6個字:“我是搞中藥的”。
“作為一名中醫藥研究者,穿越歷史長河,與先人對話,為古老中醫藥注入嶄新的科技活力,服務社會,使命重大。”王偉明的這份擔當,從30多年前進入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就扛在了肩上。
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的黑龍江省祖國醫藥研究所,是全國成立最早的省級中醫藥科研醫療機構之一,不過當地的百姓們更習慣稱它“祖研”,職工們也更喜歡說自己是“祖研人”。“祖研”這個名字,即使歷經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錘煉,直到今天仍然沿用著,可見其在業內和百姓心中的分量。
今天,作為黑龍江省規模最大的集醫療、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于一體的三級甲等中醫醫院,“祖研”始終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護佑百姓健康。62年中,任憑時光荏苒,她自巋然不動。建院以來,337項科研成果、110項部省級以上科技獎勵,43個中藥新產品、16種大健康系列產品……都在彰顯著“祖研人”的硬實力。自稱“搞中藥的”王偉明,就是個典型的勇于擔當的“祖研人”。

2019年2月22日,王偉明參加并主持黑龍江哈爾濱市第四屆兩岸及港澳地區大健康產業發展研討會
30余年來,王偉明搞出了不少名堂。第一個大名堂是注射用雙黃連粉針劑的成功研發,這要從31年前說起。
1988年冬天,病毒性肺炎橫行在哈爾濱的大地上。在與病毒“戰斗”的過程中,抗生素、抗病毒藥物均效果不佳,關鍵時刻,中藥制品雙黃連水針劑挺身而出,療效顯著。
隨之問題也很快出現,由于當時的工藝限制,水針劑穩定性較差,存在安全隱患,無法得到廣泛應用,研發出更為穩定的產品迫在眉睫。
扎根龍江大地、護佑龍江人民的“祖研”迎難而上,院領導當下決定,組織團隊著力進行雙黃連粉針劑研發攻關,王偉明就是研發團隊的主要成員。要知道,在那個年代,中藥粉針在國內尚無人嘗試,團隊在重重困難中謹慎前行。“沒有標準的無菌間,我們就在實驗室里用玻璃封閉出五米多的隔離間,除了機器還有不足兩米的活動空間。為了達到無菌環境要求,工作時我們就開著紫外燈。為了避免來回出入染菌增加的情況,常常幾個小時或十幾個小時不吃不喝不上廁所。里面的溫度高,工作服經常是濕透了裹在身上透不過氣來,但仍要細心觀察調試各項參數的變化……”憶當年,那些細節像是鐫刻在了王偉明的腦子里,依然格外清晰。
終于,經過了500多個這樣的日夜,經歷了千余次的重頭再來之后,他們成功地將噴霧干燥及冷凍干燥技術應用于“注射用雙黃連粉針劑”的工藝中,也欣喜地迎來世界上第一個能用于靜脈注射、可工業化大生產的中藥粉針劑的誕生。
“注射用雙黃連粉針劑”的誕生,開創了中藥注射劑療效安全快速、使用方便的先河,被視為中藥劑型的一次革命,推動了中藥粉針劑的大量研發和問世。“非典”爆發、“甲流”泛濫時,雙黃連粉針劑被國家列為臨床治療首選藥物之一。后轉讓給哈藥集團中藥二廠,為企業帶來40多億元的銷售額。2008年,雙黃連粉針劑被評為黑龍江省改革開放30年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而王偉明也在這次特殊的“戰役”中,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展現出了女科學家的堅韌與執著。1998年,32歲的王偉明成為黑龍江省最年輕的正高職研究員,但她依舊秉持初心、苦鉆科研。
2000年開始,她投入精力開展中藥青龍衣項目研究。青龍衣是核桃未成熟時外面的青皮,可用于惡性腫瘤治療,但具有一定毒性、成分不穩定,一直不能有效轉化應用。王偉明一心撲在青龍衣研究上,一干就是十年。在大量植物化學研究的基礎上,她采用獨特的生物炮制技術,使青龍衣毒性成分轉化,實現了減毒增效,解決了困擾相關學者20多年的難題。以青龍衣為原料,王偉明帶領團隊開發了中晚期胃癌治療型中藥新藥——復方青龍衣膠囊,兼具抗腫瘤、調節免疫、止癌痛、抗轉移、化藥協同增效五種療效;同時,在首批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資助下,完成了新藥臨床前研究,制訂了北青龍衣藥材地方標準及飲片炮制規范,使青龍衣這味藥材真正地走出了深山。
中藥新藥芩百清肺濃縮丸,是王偉明帶領團隊搞出的又一個“大名堂”。作為首個國家批準進入臨床觀察、治療兒童支原體肺炎的中藥制劑,芩百清肺濃縮丸歷經了十多年的潛心研制。面對“中藥只救緩不救急”的說法,中藥新藥芩百清肺濃縮丸用臨床實驗數據實力“亮劍”。由國家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指定的8家藥物臨床機構歷時6年完成的上千例臨床試驗表明,芩百清肺濃縮丸治療兒童支原體肺炎療效優于臨床首選藥物阿奇霉素,走出了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副作用大、耐藥率高的臨床困境。這一成果也標志著,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在中藥抗支原體研究領域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而其建立的研究平臺有效支撐了中藥抗支原體藥物的篩選及作用機制研究。
多年來,王偉明帶領團隊研發的中藥新藥不止于此,針對東北地區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中藥新藥血暢膠囊、針對更年期婦女陰道萎縮的中藥新藥納舒栓……等等。
自1988年,王偉明在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黑龍江科技攻關重大項目、黑龍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黑龍江省自然基金重大項目等20余項國家及省部級課題支持下,獲得了諸多創新科研成果。其中,20余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7項科研成果成功轉化,為制藥企業帶來直接產業化效益多達50億元,對黑龍江省乃至全國的中藥產業化、現代化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作為國家發展基本方略中的重要內容,再次提升了健康產業的重要地位。大健康產業已逐漸成為與互聯網、IT產業不相上下的市場戰略高地。
早在幾年前,王偉明就開始思考大健康產業的布局與發展。如何抓住中醫藥“治未病”的精髓進行疾病預防與健康保健,如何利用北藥資源為人民提供普惠性更高的中藥新產品,都是她一直思索的問題。
2012年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的開展,讓王偉明產生了新的工作思路。黑龍江作為藥材資源大省和重點普查省份,承擔了40個試點市、縣、區野生及栽培中藥材資源調查工作。王偉明作為黑龍江省區域的負責人,帶領黑龍江40個縣普查隊,調查代表區域204個,收集了臘葉標本18020份,照片數量367111張,并編寫了《中國中藥資源大典(黑龍江省分卷)》大綱,出版專著3部;建立省級中藥資源標本館1座、縣級標本館3座;建立3個中藥資源動態監測站,收集了區域內資源種類、分布、數量、流通量和價格等信息。在資源普查過程中,王偉明在北藥的寶庫里,踏踏實實地走出了一條路,了解了黑龍江中藥資源的“家底兒”。她意識到,北藥資源如此豐富,如能好好利用,那將是龍江中醫藥健康產業的又一次進步。因此,在普查工作進行的同時,王偉明開展了中藥大健康發酵產品的研發。發酵食品具有保健價值,那如果將食材換成藥食同源藥材,豈不是保健價值更高?
沿著這個思路,王偉明帶領團隊將龍江道地藥材與食用菌進行雙向發酵,開發出了系列產品,被列為全省百項工程的十項重點工程之一,并獲得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黑龍江省科技攻關重大項目的資助。
2015年,依托黑龍江省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的技術優勢,王偉明帶領團隊以黑龍江省小粒黃豆為主要發酵原料,采用專利矯味技術,研發出蛋白含量高、溶栓降脂活性好的第一代產品——脫味納豆。
隨后,在國家中醫藥行業專項的支持下,研發出第二代產品——功能型豆豉。很快,更符合中醫藥大健康理念、以黑河小粒黃豆與人參為基質、采用優勢菌種發酵開發的第三代產品——復合型豆豉“參豉”誕生了,實現了人參皂苷體外生物轉化,提高了人參皂苷體內生物利用度,進一步提升了豆豉的營養價值。“道地藥與優勢菌碰撞結合”思路的正確性得到了充分驗證,結合傳統中醫藥理論與現代生物技術,王偉明帶領團隊研發出了能夠“治未病”的發酵食品,很快便形成了規模效應。
30余年來,王偉明帶領團隊開發的產品在滿足群眾健康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同時,也推動著龍江中醫藥與發酵食品產業的現代化、工業化,提高了中藥材和農產品的附加值,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無論是振興傳統中醫藥,還是開發新型發酵食品,都對我國農民就業、農村經濟、農民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時光不負有心人,星光不問趕路人,心之所系,行之所至。埋頭趕路的王偉明們,終將會看到“古老中醫藥的蓬勃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