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華月 林 強
淺談提高廣西蠶桑產業經濟效益的對策
石華月林強
(廣西壯族自治區蠶業技術推廣總站廣西南寧530007)
通過分析目前廣西桑蠶產業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探討果葉兩用桑的經營模式,綜合開發桑蠶副產品、桑園間作套種的新型產業經營模式,制定促進廣西桑蠶產業經濟效益發展的主要對策和手段。
廣西;桑蠶;產業;經濟效益;提高;對策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家“東桑西移”政策的實施,廣西將桑蠶產業作為主要特色及優勢產業大力發展,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到2015年,廣西桑園面積20 萬hm2,蠶繭產量28.6萬t,連續11年位于我國桑蠶產業的首位。我國加入WTO以來,紡織材料行業得到非常大的發展,生絲以及絲綢制品的出口外匯收益明顯降低,這一現狀也導致蠶繭的價格受到極大的影響。近幾年來,隨著整個世界經濟形勢的倒退,絲綢制品的經營也受到很大的影響,不管是蠶繭價格還是生絲價格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隨著廣西桑蠶產業發展取得較高收益的同時,在產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發展進程的加快,我國經濟突飛猛進,原材料、能源、物資還有工人成本都明顯升高,農業的生產成本不斷升高,桑蠶產業的生產成本提高也不例外。大量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傳統生產經營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目前社會經濟市場的發展需求,因此桑蠶產業的發展比較滯后[1]。很多蠶區的農戶飼養量比較少,無法做到規模化的生產,還有很多養蠶人技術水平低,蠶繭收入也只是當前家庭收入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說很多家庭桑蠶產業經營都是副業,因此無法高度重視桑蠶產業的生產,生產積極性較差,投入精力不足,桑蠶養殖以及生產的技術難度不斷升高,病源和蟲源不斷積累,導致蠶園中的害蟲不斷增加,桑園的管理也受到極大挑戰和影響。
隨著大量勞動力向城市的涌入,大部分的青年壯力都進入城市打工,導致勞動力缺乏,勞動力的價格不斷升高。同時,由于種桑養蠶人員主要以手工勞動為主,這種傳統生產模式導致生產效率越來越低,勞動力的成本在總成本中的占比越來越大。近幾年來,桑蠶產業的青年勞動力被第三產業吸引,導致桑蠶產業的主要勞動力以老年人和婦女為主,這種情況也是導致桑蠶產業發展不足的主要原因,老年人和婦女不愿再付出繁重的勞動力從事桑蠶產業,桑蠶產業的發展處于劣勢的狀態中[2]。
廣西的桑蠶產業一直是以桑蠶繅絲為主,還無法重視常規生產環節中的副產業發展,導致產業鏈比較單一,經營的風險也明顯升高。根據專業人士的研究,桑蠶的專業從比較單一的產業鏈轉變為多元發展,不僅能夠促進桑蠶產業的經濟增長方式,通過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中的資源利用,能促進桑蠶產業的整體收益。
農民種植果葉兩用桑,不僅能夠用于桑蠶養殖還可以獲得鮮果銷售,用桑果可以加工果汁、果酒、果脯等副產品,同時還可以養蠶賣繭,提高整體經濟收益,同時還能保證市場具有良好的應變能力和抗風險的能力。目前每畝成林果桑園按平均收果1 500 kg進行計算,除去壞果,按照80 %的成果率實際收益計算,也能至少有1 200 kg的收益;按每kg批發銷售單價4元計算,總收入3 000 ~ 5 000 元。若只單純計算桑蠶收益,每畝土地能夠獲取160 kg的蠶繭,除去由于采果需求降低的養蠶量,那么預估獲取110 kg的蠶繭,每kg蠶繭單價36 元進行計算,可收益3 600 元。由此這種果葉兩用桑的經營模式,畝土地收入可達6 600 ~ 8 600 元[3]。
桑葉和桑果不僅是食品也是藥品,入藥具有良好的保健效果,不僅能夠直接食用,同時還可以加工成果汁飲品等。桑葉中富含大量的蛋白質,不僅是養蠶的基礎飼料,同時還是禽畜養殖的主要飼料,而且桑枝還是用于食用菌加工的主要原料,是降糖藥制作的主要原料之一[4]。
桑樹屬于闊葉樹種,枝條的纖維含量較高,能夠制作多種食用菌;養蠶剩余的桑葉曬干后,可作為中藥材進行銷售。蠶沙主要用于蠶沙枕頭、生產花卉專用肥等產品,因此發展前景非常可觀。蠶蛹營養價值高,含有大量的蛋白質,是食品也是畜禽的主要飼料,這些副產品資源都可以進一步提高整體收入。
為了更好的貫徹國家政策和黨的精神,以“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精準扶貧”為原則,促進廣西桑蠶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重視脫貧的宣傳工作,提高生產者的自身意識。種桑養蠶的投入資金少,收益見效快,當年種桑當年就可獲取收益,因此按照這樣的趨勢,2年就可達到脫貧的目標。具備種桑養蠶條件、有能力種桑養蠶的貧困村,要鼓勵農民將桑蠶產業的養殖作為首選脫貧項目。因此,要加強對農民種桑養蠶技能的培訓,不斷推動桑蠶產業的發展,增加種桑養蠶的成功率,提高種桑養蠶的整體收益[5]。
廣西是石漠化非常嚴重的地區,桑蠶產業的發展具有較高的優勢。桑樹是經濟性較強的農作物,能夠適應惡劣環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桑樹能夠在坡地、河流、溝渠等地種植,不僅能夠快速的綠化環境,具有固土防沙的效果,同時還能吸收土壤存在的重金屬。在廣西各個地區都可以通過種植桑樹,養蠶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因此,種桑養蠶不僅能夠改善經濟狀況,還能保護環境,提升大氣質量。
我國桑蠶產業發展模式一直應用的是“桑-蠶-繭-絲”的經營模式,因此生產模式相對比較單一,絲綢產品的出口在20世紀成為了主要外匯收入方式。近幾年來,隨著整個世界經濟形勢的倒退,絲綢制品的經營也受到很大的影響,不管是蠶繭的價格還是生絲的價格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廣西和其他桑蠶主要生產地區都出現了繭絲倒掛、生產利潤負值的情況,因此很多專業人士也提出,桑蠶的生產和發展不能僅僅通過以往單一的生產模式,應該要大膽創新經營模式,發展桑產業、蠶產業和桑蠶產業。
[1]安春梅.廣西蠶桑生產經濟效益的問題分析及對策[J].蠶學通訊,2018,38(4):21-25.
[2]宋桂榮,歐桂蘭,潘功亮,等.南寧市蠶桑產業可持續發展對策與建議[J].廣西蠶業,2017,54(3):41-44.
[3]韋青雅,梁超麗,潘姿,等.廣西養蠶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以廣西宜州市為例[J].科技致富向導,2014(14):141-141;249.
[4]李莉.土地流轉契機下廣西蠶桑產業經濟效益分析[J].綠色科技,2016(3):167-168.
[5]吳婧婧,董桂清,林剛,等.廣西桑果酒產業經濟效益分析與發展建議[J].廣西蠶業,2018,55(3):32-37.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5.02
石華月(1975-),女,廣西平南人,本科,農經師;研究方向:桑樹繁育和栽培技術;林強(1967-),男,廣西昭平人,碩士,研究員;研究方向:亞熱帶桑樹育種技術。
F326.3
B
2095-1205(2019)05-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