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江洪
淺談潛山市養蠶布局的調整
葛江洪
(潛山市種植業管理局安徽潛山246300)
潛山市是安徽重點蠶區,自20世紀70年代規模養蠶以來養蠶布局經過幾次大的調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固定為一年飼養四季的布局,但隨著蠶桑規模化、省力化、集約化的發展,家庭農場正逐步成為蠶業經營的主體,過去的養蠶布局已不適應蠶桑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因此探索適應家庭農場經營的養蠶布局是蠶桑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文章敘述了養蠶布局調整的必要性、可行性,提出了調整方法和注意事項。
養蠶;布局;調整;建議
潛山市位于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總面積 1 686.03 km2,其中耕地面積36.03 萬畝,山場面積131 萬畝,水面面積9.2 萬畝,素稱“七山一水二分田”。縣境位于季風北亞熱帶農業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較長,多年平均氣溫16.2 ℃[1],適宜蠶桑產業發展。潛山市養蠶歷史悠久,20 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蠶桑產業,2000年左右在“皖西南”項目的扶持下大力發展蠶桑,2005年借助“東桑西移”項目支持蠶桑產業達到最大規模,蠶桑產業成為潛山市六大農業特色產業之一,養蠶收入成為農村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在我市經濟發展過程中曾發揮重要作用。近十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農民收入渠道增加,農村勞動力外流和人口老齡化,繭絲市場波動頻繁,尤其我市養蠶規模較小,蠶桑收人在家庭收入中占比越來越小,農民養蠶積極性嚴重受挫,桑園拋荒棄養嚴重,發種量持續下降,蠶桑產業呈萎縮趨勢。
為延緩我市蠶桑產業下滑趨勢,“十二五”期間我市積極探索蠶桑規模化、省力化、集約化之路,大力扶持蠶桑家庭農場建設。已發展桑園面積在30 ~ 100 畝蠶桑家庭農場120 多家,家庭農場正逐步成為我市蠶業經營的主體, 過去的養蠶布局已不適應蠶桑家庭農場經營模式。以50 畝蠶桑家庭農場為例,我市近幾年發展的桑園50 畝每年能飼養蠶種150 張,如還采取一年飼養四季的老布局,既春蠶70 張、中秋60 張、夏蠶和晚秋各10 張,從固定資產投資來看,大小蠶室和養蠶設備需按70 張準備;從養蠶時間來看,春蠶與夏蠶、夏蠶與中秋蠶之間將有近50 d間歇,這勢必造成蠶室和設備和人員的閑置,因此探索出充分利用養蠶設備、減少人員空閑從而減少蠶桑農場投入提高效益的養蠶布局十分必要。
市境位于季風北亞熱帶農業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較長,多年平均氣溫16.2 ℃,4~10 月份均適宜養蠶。
蠶桑技術推廣體系健全,市種植業局設蠶桑技術指導站,重點鄉鎮都有蠶桑技術干部,全縣從事蠶桑技術推廣人員20 余人,其中中高級職稱占80 %,技術優勢強,可隨時為蠶農提供服務。
蠶種經營單位建有現代化全自動恒溫恒濕催青室,為全年多批次養蠶提供蠶種催青保障。
我市120 個蠶桑家庭農場主大部分年齡在50 歲左右,成立農場前都是養蠶大戶,有20 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養蠶經歷,大多數人接受過多次市級及鄉鎮級專業培訓,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知識,養蠶經驗豐富,養蠶水平高;農場建設中利用市政府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獎補資金,建設了標準小蠶共育室、大蠶室和養蠶大棚。
槎水鎮萬全村肖虎威2014年流轉土地200 畝成立了家庭農場,當年冬季栽植完畢,2015年開始飼養秋蠶,2016年春蠶因大蠶室建設沒配套跟上,所以80 張分兩批飼養,第一批養50 張,品種菁松*皓月,5月1日收蟻,5月27 日上蔟,6月2號采繭,共產全化蛹繭2 236 kg;第二批5月20 日收蟻,飼養30 張,品種蘇菊*明虎,6月9日五齡開口吃一次葉后放到大蠶室地鋪育,6月17 上簇,6月22 采繭,產全化蛹繭1 285 kg,平均張產繭44.01 kg,與全縣春繭平均張產繭相當。2016 春蠶一批改批兩嘗試成功后,他近3年都采取這種飼養方式,對我市蠶桑家庭農場春蠶一批改兩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自20 世紀70年代規模養蠶起經過多次調整,到20 世紀90年代開始一直采取一年飼養春蠶、夏蠶、中秋、晚秋四季的布局。
3.1.1 飼養時間
春蠶看氣溫與桑葉長勢,一般在5月1日前后3 d之內收蟻[2];夏蠶在6月25 日左右收蟻;中秋在8月15 ~ 20 日收蟻;晚秋在9月10 ~ 15 日收蟻。
3.1.2 飼養量
以50 畝高產桑園年飼養蠶種150 張為例,春蠶飼養70 張,夏蠶8 ~ 10 張,中秋為60 張,晚秋看桑葉長勢,一般為10 張。
3.1.3 飼養品種
春蠶:春用品種或春秋兼用品種;夏蠶與中秋:夏秋品種;晚秋:春用品種或春秋兼用品種[3]。
3.1.4 飼養用葉
春蠶:1~3 齡,冬芽抽出新梢上的上部片葉;4齡,三眼葉;5齡,當年新梢條桑育。夏蠶:1~3 齡用夏伐后新梢上片葉;4~5 齡用夏伐后的疏芽葉。秋蠶:夏伐桑園新梢片葉。
按照我市蠶區氣候及歷年飼養情況,建議將春蠶一批改兩批,從桑園樹勢恢復及蠶室充分利用出發,適當進行桑園春伐,增加夏蠶飼養量,減少中秋飼養量,增加晚秋飼養量,即從4月20 開始到10 月底一年飼養五季,具體如下。
3.2.1 飼養時間
第一季:4月25 日收蟻;第二季:5月15 日收蟻;第三季(夏蠶):6月20 日收蟻;第四季(中秋蠶):8月10 ~15 日收蟻。第五季(晚秋)9月10 日左右收蟻。
3.2.2 飼養量
以50 畝高產桑園年飼養蠶種150 張為例,第一季飼養35 張,第二季飼養30 張,第三季飼養20 張,第四季飼養35 張,第五季飼養30 張。
3.2.3 飼養品種
第一季采用春用品種,第二季采用春秋兼用品種,第三季采用夏秋用品種,第四季采用夏秋用品種,第五季采用春用品種或春秋兼用品種[4]。
3.2.4 養蠶用葉
第一季與第二季用葉與調整前一樣;第三季:小蠶期用春伐桑園新梢上部片葉,大蠶用夏伐桑園的疏芽葉;第四季:用春伐桑園新梢基部片葉和夏伐桑園新梢片葉;第五季:用春伐桑園新梢片葉和夏伐桑園新梢片葉。
春蠶一批改兩批主要是從蠶室及養蠶人員充分利用出發,但春蠶一批改兩批后蠶期間隔短,從采繭出售到下期蠶種孵化收蟻進蠶室一般只有5~7 d時間,能否做到及時徹底消毒是獲得下期養蠶成功的關鍵。因此,抓住上期蠶上蔟結束、蠶蔟室外預掛時機,做好回山消毒,徹底消滅病原物,杜絕蠶病發生;養蠶期中一是要注意蠶室內、蠶室周圍衛生,每天用含0.3~0.5 %有效氯的漂白粉液進行消毒,養蠶人員進入蠶室、貯桑室要換鞋,避免帶入病菌,二是要及時清除蠶座上的病死蠶,每天撒一次新鮮石灰粉進行蠶座消毒,防止蠶病擴散。
全面推廣省力化配套技術,實行小蠶疊式蠶臺規模化共育,大蠶地蠶育,上蔟自動化和蔟片室外預掛技術,按照各齡期標準溫濕度、用葉標準予以飼養[5]。
根據當前蠶桑生產形勢,圍繞優質高產高效的目標,一是要舉辦形式多樣蠶桑技術培訓,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管理的養蠶能手,二是利用農技人員包村聯戶制度,確保每個家庭農場都有蠶桑技術人員聯系,從桑園管理、查桑訂種、蠶室蠶具消毒、蠶種補催青、大小蠶飼養、上蔟等各環節進行全方位服務。
桑園是蠶桑生產的基礎,桑葉是蠶的糧食,為蠶兒提供營養充分的適熟桑葉是生產優質高產蠶繭的保障,只有管理好桑園才能做到養蠶優質高產,桑園管理包括春季摘芯、及時夏伐、合理留條、適時剪梢等工作,同時注重增施有機肥,加強病蟲害防治工作,按桑樹生長需要測土施用桑園專用肥,病蟲防治主要以夏伐后的白拳藥和落葉后桑園關門藥為主。由于布局調整涉及到養蠶時間和飼養量改變,因此安排好每季養蠶用葉對于取得優質高產十分重要。將10 %左右桑園春伐,目的是在恢復上年因飼養第二季蠶推遲夏伐桑樹的樹勢同時為增養第三季蠶提供桑葉。
養蠶布局調整是一項系統而復雜工作,必須綜合考慮氣候、桑園管理,飼養水平、養蠶人員雇用、蠶室、設施設備利用、蠶病防控等因素,不能顧此失彼,否則達不到提高綜合效益的目的。因此我們必須在少數條件好的農場充分試驗,揚長避短,在不斷總結完善情況下逐步推廣。
[1]陳素傳,肖正東,汪小進,等.安徽大別山區油茶優株選擇初報[J].安徽林業科技,2011,37(02):8-12.
[2]何京.怎樣安排好全年的養蠶工作?[J].廣西蠶業,2003(01):48.
[3]李秀龍.銅陵縣養蠶布局調整的實踐與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09,15(13):24-25.
[4]王銘,錢祥明.吳江市秋季養蠶布局及品種改革的思考[J].蠶桑通報,2002(01):35-36.
[5]周慧勤,李志梅,錢小蘭.如皋市省力化養蠶技術推廣的現狀與對策[J].蠶桑茶葉通訊,2002(02):22-23.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5.03
葛江洪(1965-),男,漢族,安徽潛山人,本科,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蠶桑。
S883
B
2095-1205(2019)0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