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肖永
鄂西秦口地區變質作用及演化序列
鐵肖永
(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湖北武漢430090)
變質作用是地殼演化的特定產物,它同地殼的形成和發展密切相關,探討變質作用演化,對了解地殼演化歷史具有重要意義。鄂西秦口地區形跡多表現于造山帶內,經歷了多類型變質作用疊加及復雜的變質作用演化歷史,文章根據礦物共生組合及其轉變關系,結合區內變質地層及形成時代、區域構造作用及巖漿活動特點,對研究鄂西秦口地區變質作用演化序列進行了闡述。
秦口地區;地殼演化;變質作用;演化序列
鄂西秦口地區變質巖歸屬于南秦嶺造山帶武當—兩隕地層分區,屬中淺變質巖系組合,主要發育有南華紀武當巖群、耀嶺河組;震旦紀、寒武紀、寒武紀—奧陶紀竹山組、志留紀等中淺變質巖系構成的構造(巖石)地層系統,以區域變質巖為主,武當巖群為中淺變質巖系,南華紀—志留紀為淺變質巖系,其次為動力變質巖和接觸變質巖(氣—液變質)。
新元古代,揚子克拉通北緣發生裂陷作用,首先沉積了一套變火山巖—變沉積巖組合(武當巖群),具大陸邊緣裂谷特點。伴隨裂陷作用發展,火山—沉積巖組合逐漸被拉斑玄武巖(耀嶺河組)代替。它們均經歷了火山爆發、火山噴溢、火山沉積復雜成巖方式。火山作用形成的大量熱氣體或溶液沿裂隙交代巖石(氣-液變質作用),形成了武當巖群、耀嶺河組部分地段氣—液變質巖(蝕變巖),總體顯示綠泥石低溫礦物相特征。盡管遭受了后期變形變質作用改造,但在露頭尺度及顯微尺度變形變質作用交切關系,仍能識別該期氣-液變質作用的存在。
早古生代時期,測區處于淺海陸棚—裂陷海盆環境,沉積了一套淺海碎屑巖-碳酸鹽巖建造。伴隨地殼的沉降,武當群、耀嶺河組、陡山沱組等一套巨厚巖層被埋藏到深處發生大規模變質重結晶作用(區域埋藏變質作用M1),其變質形跡在顯微尺度廣泛見及。表現為沿原生層理面上(S0)中,發育細粒絹云母、綠泥石、陽起石、鈉長石、石英礦物或礦物集合體,原始組構保持較好,通常無變形作用影響,變質相為低綠片巖相(絹云母—綠泥石級別),屬低溫低壓變質環境。在這一時屬期,伴隨著十分強烈的巖漿活動,從奧陶紀開始出現少量玄武巖,至早志留紀拉斑玄武巖—堿性玄武巖—堿性粗面巖大規模噴發,同期還有大量的輝長輝綠巖—輝長巖—輝石巖及碳酸巖—霞石正長巖等堿性巖體侵入,具陸內裂谷發展特點。在巖漿活動影響下,變質作用表現兩方面:一方面,在巖漿析出的氣水熱液或火山爆發、火山噴溢的硫質氣水熱液作用下,通過自身交代(氣-液變質作用),形成中細粒致密塊狀、斑雜狀、角礫狀交代蝕變巖,礦物組合顯示透閃石——綠簾石——鈉長石較高溫礦物相、綠泥石——綠簾石——鈉長石中溫礦物相、綠泥石低溫礦物相。
晚古生代末-中生代時期,測區處于陸陸碰撞構造環境,早期以升壓演化為主,到峰期壓力已增到0.7GPa,意味著陸—陸碰撞造山導致地殼水平上的縮短,垂向上大幅度增厚。與此相對應,區域變形事件表現為中深部巖層產生系列片內平臥褶皺(D1),并伴生區域透入性片理、板理、千枚理等第一期片理(S1),使地層堆垛疊置,大套有序局部無序。中深部地層受到加熱,發生遞進變質反應或遞進變質作用(M2),自上而下形成低綠片巖相(綠泥石帶)→低綠片巖相(黑云母帶)→高綠片巖相(鐵鋁榴帶)遞增變質相(帶),其變質形跡在區域透入性片理(S1)廣泛見及。與此同時,伴隨增厚的地殼均衡作用,尤其碰撞期后的構造松弛產生的強大隆起力,導致地殼伸展抬升,耀嶺河組頂底滑脫型韌性剪切構造帶形成(D1)。地殼伸展抬升,必然導致地幔高熱面上隆而導入額外熱源,致使深部地層(武當群楊坪組)溫度略有上升(5800 C±)壓力略有下降(房縣土城一帶)。
晚期由恒溫(略有降溫)降壓向到近等壓(略有降壓)降溫過程轉變,意味著地殼伸展抬升轉變擠壓抬升,變質地體明顯抬升上隆。在南北向擠壓條件下,變質地體抬升到中淺構造層次,形成北西向直立開闊褶皺、緊閉斜歪、倒轉同斜褶、推覆型或走滑型脆-韌性剪切帶變形事件(D2),并伴隨斜歪—緊密同斜褶皺及折劈理(S2)、剪切面理(Sc2)。變質作用在0.4~0.5GPa壓力條件下,開始出現退變(M3),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沿折劈理(S2)上出現絹云母、綠泥石礦物或礦物組合,另一方面沿剪切面理(Sc2)上出現絹云母、綠泥石、黑云母、陽起石礦物或礦物組合。隨著南北向擠壓向北西—南東向扭壓轉變,進而形成以北東向平移斷層為主、北東向—近南北向直立開闊無劈理褶皺為輔的淺層次疊加變形構造(D3), 變質作用在T<350 ℃條件下,廣泛出現退化變質作用(M3)。表現為先存較高級礦物大量被交代,如綠泥石沿石榴子石裂隙或邊緣交代、絹云母沿黑云母解理交代、綠泥石或絹云母沿藍閃石邊緣交代等,并在斷層中出現硅化、絹云母化水熱蝕變現象。
在陸—陸碰撞造山過程中,區域變質作用提供了大量變質熱液,變形作用產生了較多構造裂隙,變質熱液沿構造裂隙交代圍巖,又發生了氣—液變質作用,形成測區主體氣—液變質巖(蝕變巖),礦物或礦物組合顯示綠泥石—碳酸鹽低溫礦物相特點。
中生代末,伴隨斷陷盆地產生,測區完成了其主造山作用過程,進入了以脆性動力變質作用(C3)為主的改造階段,沿不同方向斷層內形成碎裂巖系,并發生絹云母化、高嶺土化、硅化等水熱蝕變現象。
測區變質作用與所處大地構造環境密切相關。不同時期,不同大地構造環境,有著不同的構造作用、變質作用和巖漿活動,而相同時期、相同構造環境,構造作用、變質作用、巖漿活動存在著復雜的內在聯系。在這一聯系中,構造作用和巖漿活動控制著變質作用,變質作用又有著自己的特定環境和重要地位。
[1]陳公信,金經煒等.湖北省巖石地層[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
[2]湖北省地質調查院.1:25萬十堰市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2008.
[3]劉慶祥.武當群變質礦物特征和變質溫度壓力條件分析[J].湖北地質,1987(2).
[4]單文瑯,宋鴻林等.構造變形分析的理論?方法和實踐[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1.
[5]葉連俊,錢祥麟,張國偉.秦嶺造山帶學術討論會文集[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1.
[6]游振東等.變質巖巖石學教程[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88.
[7]陳公信,金經煒等.湖北省巖石地層[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5.72
湖北省地質局科技項目資助(KJ2017- 27)。
P588.3
C
2095-1205(2019)05-1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