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鶴
淺談農村金融的可持續發展
孫鶴
(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重慶401320)
有效的金融支持是促進農村經濟穩定發展重要推動因素。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如何消除阻礙農村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推進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成為關注的重點。為此,文章對目前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推進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村金融作為著我國金融業的重要部分,前者的發展直接影響后者發展的全面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面臨諸多挑戰,需要不斷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實現農村金融創新,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面對當前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現狀,只有不斷創新、增加資金來源、建立健全的金融體系、強化扶持力度,才能滿足新型農村市場的需求,為農村金融的穩步發展奠定基礎,推進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1]。
從當前的形式來看,雖然金融機構在農村的分布日益普遍,但仍存在金融產品單一、服務模式落后等情況。一方面,農村的金融需求涵蓋農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微小企業等方面,而農村金融市場呈現壟斷性局面,供給結構過于單一,產品種類過于簡單,缺乏創新性;另一方面,金融機構的貸款業務脫離農村實際,難以滿足廣大農民的現實需求,極大地限制農村經濟的發展[2]。此外,農村金融業務僅局限于金融市場的傳統業務,缺少現代化的金融產品的刺激,與現代金融業嚴重脫節,難以形成規模,農村金融的發展受到了制約。
金融機構的正常運作需要以充足的資金作為基礎,從近年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情況來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與城市金融機構相比,農村金融機構的相關管理制度、優惠政策以及信譽等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其籌資渠道由此受到了限制,難以獲得充分的資金保障。大部分金融機構成立時間較短,在農村中的知名度較低,增加了吸收資金的難度,資金流動性不強。此外,新型金融機構多位于農村偏遠的山區,受當地經濟條件的限制,群眾收入、消費水平普遍低,存款和貸款的需求較少,難以滿足金融機構的發展需求。
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的服務區域較為分散,監管機構多設立在距離較遠的縣城,由此增加了監督管理的難度。監管機構的監管范圍較廣,監管人員的調配上存在困難,無法一一進行實地調查和監管,監管力度不足,難以實現農村金融機構的有效管理。此外,不同地區的金融機構的規模和管理方式存在差異,但監管機構的監管方式過于機械化,沒有結合當地的經營情況制定適宜的監管措施,監管水平得不到提升,降低了監管的有效性。
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實現農村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源源不斷的動力,雖然政府部門已經出臺了多種財稅政策,但從整體的實施效果來看,扶持力度仍有欠缺。在支農再貸款方面,農村金融機構與大型金融機構間存在顯著差距,財政支持力度不夠深入。同時,農村金融機構無法跨區進行融資,僅能依靠農民有限的存款和貸款來維持運作,對農村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極為不利。此外,農村金融機構的信用體系尚未完善,經營風險較高,對其可持續發展形成了一定的阻力。
近年來,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的規模和數量不斷壯大,但其產品和服務脫離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特點,導致金融業務難以在農村中推廣。由此,金融機構必須強化創新意識,對當地的經濟特點進行詳細的調查,深入了解農民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實際需求,切實滿足農村金融發展的需要。同時,農村金融機構應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樹立新的經營理念:制定完善的獎勵機制,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提升工作效率;除了為農民提供傳統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以外,還應以發展“三農”經濟為出發點,積極促進產品及服務模式的創新,調整服務結構,優化業務流程,實現金融機構的現代化,從而更好地滿足農村居民的信貸需求;還應充分發揮互聯網在農村金融機構中的作用,發展新型金融業務,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多產品選擇和服務[3]。
在推動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只有拓寬了金融機構的籌資渠道,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其經營現狀,使其經營實力得到增強。其一,可借助大型金融機構的資金力量,通過與其建立信貸合作關系完成資金的拆借,實現資金的流動;其二,可適當調整民間持股比例,增加股東人數,吸引境外金融機構參股,吸納更多的外來資金,緩解資金短缺的壓力;其三,大力發展“三農”經濟,結合當地特色產業,引導農民增收創收,形成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可為農民企業的小額貸款提供多元化的扶貧產品,擴大重點產業的信貸規模,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為農村金融機構注入新的活力,為其發展提供有效保障[4]。最后,由于農民缺乏對金融業務的全面認識,普遍認為金融機構只是一個進行資金存儲的機構,金融機構應提高對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加大金融業務的宣傳力度,強化農村群眾對金融機構服務范圍的認識,進而提升金融產品的知名度。
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與其經營的監督和管理息息相關,監管部門需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持續完善相關的監管體制,優化資源配置,不僅要加強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還要規范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秩序[5]。在監管過程中,監管機構需強化非現場監管,嚴格按相關制度對違反規定的現象進行處罰,為監管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還應深入了解當地金融機構的情況,采用分級監管的形式,分散監管權利,從而打造一個覆蓋范圍更廣、更有效、更合理的監管體系。同時,嚴格把關金融機構的準入審批,加強對其參股股東的準入管理,確保新設立的金融機構滿足注冊條件。此外,對大額貸款進行重點監測,把握大額貸款的風險,并要求銀行經營人員切實履行自身的職責,將每一環節的工作落到實處。
農村金融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依靠一定的政策支持,政府部門應加強對農村金融的重視程度,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其充分的支持,優化相應的改革舉措,促進農村金融的穩步發展。在財稅政策方面,政府部門應增加資金的扶持力度,可通過參股的方式協助農村金融機構成長,并結合金融機構不同的發展階段實施對應的優惠政策,給予適當的財政補貼。在貨幣政策方面,鼓勵金融機構發放小額貸款,深入貫徹免征政策,使其經營能力得到增強。在配套措施方面,增加農村金融機構的有效供給,擴大試點覆蓋范圍,不斷優化和完善農業信貸體系,并在技術和人才上給予一定的支持,持續推進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農村金融機構在成長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農村金融機構需深入挖掘限制農村金融發展的重要因素,瞄準重點,逐一擊破,采取創新金融業務、拓寬籌資渠道、優化監管體制、加強政策支持等針對性策略逐步實現農業供給側改革,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全面推進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1]殷凱.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何以可持續發展[J].人民論壇,2017(32):106-107.
[2]舒良榮.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18,31(07):61-63.
[3]唐琳.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探析[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9(02):42.
[4]張書源.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的現狀?制約因素和對策[J].中國市場,2018(12):48+50.
[5]朱杰.我國農村金融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特區經濟,2017(04):83-84.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5.34
丁宇(1982- ),滿族,講師,研究方向:家具與室內設計。
F321
C
2095-1205(2019)05-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