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海
“互聯網+農村金融”發展對策
孟慶海
(遼寧金融職業學院遼寧沈陽110122)
文章描述了我國現在“互聯網+農村金融”的發展狀態,探析了農村普惠金融結合“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狀況,提出了緩解“互聯網+”背景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對策建議。
互聯網;“互聯網+”;農村;金融;普惠金融;對策建議
農村地區因受地域、交通、環境、文化和政策諸多因素的影響,金融發展速度緩慢,已成為制約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難題。“互聯網+農村金融”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為農村普惠金融的成長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緩解了農村金融因受地域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但新生事物的發展也存在著一些新的問題。所以,化解“互聯網+”背景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完善我國普惠金融體系,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據相關報告統計,到2018年底,中國網民人數已達8.3億,互聯網在我國的普及率已達到59.6 %。我國農村網民人數已達2.22 億人,在全國上網人數中占比百分之26.7 %,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38.4 %。
農村金融以互聯網為載體,通過互聯網打破了農村的地域和空間局限性,使金融資源覆蓋到很多傳統金融機構網點無法覆蓋的地區,降低了農村金融的運營成本,為農村居民提供了方便而高效的金融服務,提高了農村居民金融服務的獲得率。
“互聯網 +”背景下,使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供應鏈等工具和手段,促進和實現普惠金融服務平臺的信息化,提升了農村金融機構產品和服務的可得性,提高了農村金融機構服務對象的覆蓋率,降低了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的成本。結合互聯網應用技術,傳統的農村金融機構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自身特色的適合于廣大農村居民的新型金融產品,他們致力于將線上和線下相融合,以便更好的為農村居民服務。依靠“互聯網 +”的互惠互利,升級了傳統的農村金融機構,將各種各樣的農村金融創新產品和金融服務普及到農村地區,激勵農村地區加快推進金融改革,促進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
互聯網金融主要通過3種方式推行農村金融普惠化戰略。第一種方式,是傳統電商憑借自身平臺獲取相關數據,為其客戶辦理全方位金融服務。第二種方式,是依托農村供應鏈獲取數據,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為處于供應鏈上的企業及從業者提供短期流動資金貸款,助力農村普惠金融的實現。第三種方式,通過涉農網絡貸款平臺(P2P)等方式為農村地區融通資金。
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征集系統,信用體系仍不健全。從2018年底央行征信系統收錄的數據來看,已有超過9億居民的個人征信信息被收集,但還有很多農村居民的信息未被收錄。而且,人民銀行征信系統的使用門檻較高,需要支付相關的費用,使得很多新型的互聯網金融機構無法獲得農村居民的征信數據。與此同時,因為絕大多數農村居民無法提供有效的擔保,導致金融機構在貸款審批過程中只能更加注重審核申請者的征信,加大了信用審查的難度。我國現有征信系統的不完善所導致的信用審查難度,與目前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態勢極不匹配,拖慢了農村金融創新的步伐。
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整體信用環境相對城市較差,主要原因是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征集系統,導致農村金融機構無法準確地收集農村居民的資產和信用等個人信息,不利于農村信用約束機制的建立和健全。由此產生的資金供求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嚴重制約了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使得逃避債務等情況難以得到有效懲處。部分農村地區在支付結算體系上也存在著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金融設備和設施相對單一滯后。農村地區整體信用環境不良及基礎設施建設的不足,使得普惠金融的發展受到了制約,打擊了相關金融機構創新普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積極性,阻滯了普惠金融在我國農村的發展。
由于信息傳遞、農村居民年齡層次、文化層次等原因,造成農村居民金融知識普遍落后于城鎮居民,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弱。對大部分農村居民來說,傳統的金融業務與服務是風險與收益的最佳結合,對新生的互聯網金融的便捷、高效與風險性了解較少。廣大農村居民因為對互聯網金融產品缺乏信任,認為網絡金融虛無縹緲不靠譜,對金融機構的宣傳也比較排斥,使得互聯網金融的滲透非常困難,一些針對農村居民設計的互聯網金融產品還沒有發揮出積極作用。依據相關報告顯示,農村地區互聯網金融知識的宣傳力度不夠,導致農村居民對互聯網金融知之甚少,影響了互聯網金融在農村區域的普惠發展速度。
當互聯網金融機構在農村市場拓展業務時,他們往往“強線上、弱線下”,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開設的網點機構相對較少,不利于互聯網金融在農村的普惠發展。現金業務仍是農村居民需求量最大的一項金融交易,而農村金融網點基礎設施相對不足,導致農村居民互聯網金融應用與實體網點使用間的切換與互動的需求滿足度不夠,無法提供O2O形式的互聯網金融服務。農村互聯網金融線上和線下交易發展不同步,融合的深度和廣度還遠遠不夠,限制了農村地區普惠金融業務的迅速發展。
2.5.1 農村互聯網金融監管主體不明確
“互聯網+”背景下,農村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既涉及到互聯網同時又涉及到農村金融機構。互聯網領域的監管主體不同于農村金融機構的監管主體,但是兩者又存在著業務上的交叉,容易出現互相推諉和監管工作無法落實到位的情況。明確“互聯網+”背景下農村普惠金融的監管主體,將監管工作落實到位,將大大促進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
2.5.2 農村普惠金融法制建設不足
目前,我國涉及農村金融機構的相關法律法規仍然以面向傳統金融機構為主。針對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法律制度和監督管理機制還不完善,交易雙方一旦產生法律糾紛,無法有效地進行判定。在“互聯網 +”背景下,農村普惠金融產品層出不窮,互聯網眾籌、保險、P2P等新型混業產品的出現,對監管體系與監管機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聯網+農村金融”這一新生事務在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危機,因此國家必須建立健全和完善農村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嚴加監管農村互聯網金融,規范農村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成長。
互聯網金融在農村的推進與健康發展,需要完善征信體系。目前,我國農村互聯網征信平臺缺乏統一的征信標準,各平臺的征信數據差別很大,惡意騙貸、卷款跑路等互聯網金融風險時有發生。政府部門應出臺相應的政策,制定統一的征信標準,整合各個農村互聯網金融征信平臺的數據,按相同的標準將整合后的數據統一納入到中國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實現互聯網金融全行業信息共享,促進兩者之間數據共享與互通互融,加強對農村互聯網金融潛在風險的有效防范和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的規避。
“互聯網+”農村金融在發展的同時呈現出新的特征,要注意防范和化解各類層出不窮的風險。原本農村金融市場交易主體的風險防范意識和防控能力就較差,現在又將農村金融與互聯網這種信息技術相結合,更會放大農村金融的風險,如不很好的加以防范將會影響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通過多種途徑和多種方式,確定農村金融風險防范指標,構建完善的風險防范體系,是保證“互聯網+”農村金融健康發展的保障。
從農村互聯網金融參與者方面,要加強自身風險識別能力,通過多種渠道和途徑提高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風險識別水平,加強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預判和防范能力,同時提升個人信息保護的意識。
相關部門應積極作為,通過公益性活動,充分利用全媒體渠道,向廣大農村居民宣傳教育,加強互聯網金融知識的普及。金融機構也應提升服務水平,派駐工作人員進駐到農村地區,一對一地指導“互聯網+”背景下普惠金融的參與主體進行實際演練操作,提高農村居民參與“互聯網+農村金融”的熱情。
在加強互聯網金融參與者教育中,重點加強農村居民的金融風險防范意識的提升和風險識別能力的培養,引導農村居民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篩選適合自己的“互聯網+農村金融” 產品,始終繃緊風險防范這根弦。
當“互聯網+農村金融”機構在農村拓展業務時,往往“強線上、弱線下”,它們的線下服務落后于線上業務。互聯網金融機構和相關企業要多增加線下代理商的數量,提高線下服務水平,為廣大農村居民提供金融服務便利,完善農村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功能,促進“互聯網+農村金融”業務的蓬勃發展。
3.5.1 加強農村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建設
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嚴格的監管制度和監管體系,以成立專業門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機構作為監管主體,加強對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監督指導,通過建立和制訂相關規章和制度,規范、引導、保障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
3.5.2 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
互聯網金融是新生事物,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善,國家要加速推動互聯網金融的立法速度,為“互聯網+金融”業務的蓬勃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律支撐。同時,加快研究制訂農村互聯網金融經營業務的準入和退出準則,從多方面為“互聯網+農村金融”的普惠發展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1]袁孟雪."互聯網+”背景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對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7.
[2]張博.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3):125-126.
[3]于蕾,孫熙琴."互聯網+”背景下農村普惠金融實現路徑的研究[J].現代商業,2018,10(28):74-75.
[4]郭娜.在互聯網背景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現代農業技,2019,06(11):264-265.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5.38
孟慶海(1974- ),男,遼寧岫巖人,碩士研究生,高級國際商務師,研究方向:制度經濟學,高職教育,金融。
F832.35
C
2095-1205(2019)05-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