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軍,王愿林 ,趙成云,楊海龍,景兆國,沈鴻武,郝志明
(1.甘肅龍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肅 瓜州 736100;2.天津農學院動科系,天津 300384)
馬屬動物的腸積沙,又稱為沙腸病、沙結或沙疝,是多沙地區馬屬動物的一種常見多發病。該病發病緩慢,確診困難,治療效果不佳,對我國近幾年重新起步發展的馬屬動物養殖業造成很大的影響。雖然20年前國內有一些研究,但因缺乏確診手段,故多為臨床經驗的總結[1]。本文主要以國外的研究資料為基礎,就該病的病因、癥狀、診斷、治療和預防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以期推動國內對該病的研究和診治水平。
1.1.1 吃草飲水帶入 在沙地上放牧、喂食或將草料掉落在沙地上,特別是短小的草料,馬會花費大量時間在地面上撿食,從而將地面沙子帶入,沙子在大結腸積聚就會引起動物疾病,長期以往還會引起沙性腸堵塞[2,3]。此外,在含有沙子的淺水塘中飲水也可將沙子攝入消化道引起本病[2,3]。
1.1.2 食土行為 馬屬動物有食土行為[4,5],特別是馬駒[4]。至于馬屬動物食土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但發生在特定的區域。有一研究認為,該區域含有明顯更多的鐵和銅[5]。另外,有研究還證明,粗飼料的不足也會增加沙石的攝入[6]。
馬的消化道具有一定的排沙能力。Lieb 的研究證明,通過胃管給馬匹投服沙子,則在2天后糞中含沙量會明顯增加[7]。即使腸積沙患馬,禁止接觸沙子4天后,20%的患馬可完全清除腸內沙子,50%的患馬腸內沙子明顯減少了[8]。
1.3.1 品種傾向性 Isabelle Kilcoyne等發現,夸特馬、美國漆馬和馱馬發病率較高,而撒拉布列特馬和溫血馬發病率較低[9]。馬驢騾比較,張槐北認為,驢的發病率最高,騾次之,馬最少[1]。
1.3.2 季節性 在放牧馬,腸積沙的發生隨季節有明顯的變化,冬季和早春增加,夏季因草場質量改善而會減少[4,10,11]。L. Husted等測定放牧馬糞便中的含沙量發現,其變化與腸積沙病的季節性變化相一致[12]。
1.3.3 地域性 腸積沙在土壤松軟沙化的地域非常容易發生,在美國主要發生于加利福尼亞、佛羅里達、密歇根以及其它沿海地區和西南沙漠地區[13],是引起這些地區馬腹絞痛的常見原因[9]。在國內主要發生在北方沙漠周邊地區。
急性、慢性或復發性腹絞痛,慢性間歇性腹瀉,體重下降以及機體機能下降[14,15],有的馬主發現梳理馬時側腹部較為敏感[16],在沙質土壤地區可成為嚴重危及馬的生命的疾病。
目前,腸積沙的量與臨床癥狀之間的關系還沒有確定,但有一報道認為20 kg以上的積沙量才能引起患馬的臨床癥狀[17]。然而,對有腹痛的腸積沙患馬進行去沙手術發現,這些患馬的腸道積沙量為8~70 kg[18]。
腹部聽診是一種能夠檢查腸內沙石的有價值的診斷手段[17]。聽診應在下腹部進行,重點是劍狀軟骨正后方區域。據稱,沙子音類似于紙袋充入沙子的聲音或緩慢旋轉含有沙子的紙袋的聲音。產生能夠聽得到的沙子音需要兩個條件,即腸壁的蠕動和積沙腸與下腹壁的接觸[17]。
Isabelle Kilcoyne等認為腸積沙的聽診只能在21%的患馬能夠聽得到[9]。然而,Ragle CA等對灌服沙子和未灌服沙子的馬進行聽診檢查發現,連續灌服5天沙子的馬在連續每天2次的檢查中都檢查出了沙子音,且準確率都為100%[17]。
直腸觸診檢查能夠識別糞便中的沙石,也能夠區分大小結腸存在的堅實的沙性腸堵塞。但不管怎樣,右上大結腸和橫結腸中的腸積沙通常是夠不著的;另外腸內的沙石會向前下方移動到手臂觸及不到地方,因此,直腸觸診檢查通常是無結果的。Isabelle Kilcoyne等對137頭患馬進行直腸檢查發現,47.4%的馬未有明顯發現,14.6%的患馬可觸摸到腸道堵塞,42.3%的患馬可觸摸到腸道鼓氣[9]。
方法是將糞便與水混合,并將糞便搓碎,沉淀后傾去上部糞渣和水后即可在底部看到有無沙石和沙石的多少,可定量進行檢測。L.Husted等用直檢手套作為容器,然后加入200 g的糞便和1L的水,制成糞便混懸液,然后手套垂直向下懸吊靜置20 min,讓砂石沉積下來后再進行觀察[12]。
由于不能檢測出腸內積聚沙石的量,而且敏感性太低,且常常出現假陰性[19],因此這種方法不能作為診斷腸積沙的標準。另外,正常動物的糞便中也含有少量沙石,因此即使發現糞中含有沙石,也不能提供確切的診斷。即使腸積沙患馬,21.6%的患馬才可在糞便沙石沉積試驗時發現沙石[9]。
Korolainen R和Ruohoniemi M就超聲檢查和X光檢查對馬腸積沙的診斷價值進行過研究,結果顯示超聲檢查是一種實用而可靠的診斷腸積沙的方法,但其可靠性要低于X光檢查,不能代替X光檢查[11]。
就目前而言,腹部X光檢查是診斷腸內沙石最有用的工具,這種方法不僅便于實施,而且可以反映腸內積沙的數量,而且還可用于監測藥物清除腸內積沙的效果[11,19,20]。
腸積沙會在前腹下部呈現不透光的高密度團塊區。若沙石大量聚集的話,聚集的沙石形狀與結腸的形狀相類似,即下緣為球囊狀,上緣通常為水平狀。另外,若沙石中混合有食物,腸積沙的上緣則會很不規則[21]。為了評估腸積沙的嚴重程度,有研究者對X光片上腸積沙區的長和高進行了測量[13,21],還有的對積沙的長、高、密度、均勻性、部位以及肋骨寬與長或高的比值進行了系統分析[20],還有的根據這些指標制定出了腸積沙的分級標準[11,20]。
另外,就X光片上腸積沙指標與臨床癥狀之間的關系也有一些研究。有研究證實,腸道內沙石聚集的面積>75 cm2時才會引起臨床癥狀[21]。從Kendall 等的研究結果來看,與無癥狀的對照馬相比,腸積沙腹痛患馬腸內積沙明顯增多,對照組馬平均為 7.74 cm2,而腸積沙腹痛患馬則平均為238.5 cm2[13]。Keppie NJ等的研究還發現,腸積沙的透光度以及均勻性與患馬的臨床癥狀有很強的線性相關性。他們認為積沙透光越少且越均勻,表明腸內的積沙越純越堅實,越容易引起沙性腹絞痛。他們還對制定的分級評分方法進行了試驗,結果發現當評分為7分時,沙性腸絞痛的診斷準確率可達到83%;當評分<7時,則不會引起臨床癥狀[20]。
可用于治療的藥物主要有車前子膠、硫酸鎂和礦物油[3,14,19],也有人曾試用過琥鉑酸二辛酯鈉(DSS)[3]。
車前子膠是一種簡單的容積性瀉藥,有人認為其較其它瀉藥對結塊沙石的滲透性、水化以及分解作用更強[22]。車前子膠可通過胃管灌服,也可添加入草料中飼喂[23],推薦的用量為0.5~1.0 g/kg體重[24]。車前子膠沒有毒性,可連續應用3周[22]甚至4~5周[23]。
MgSO4是滲透性瀉藥,它可以增加腸道內的積水,增強腸道的運動能力[25]。另外,它較其它瀉藥有更好的胃結腸反射反應[22]。硫酸鎂必須重復應用才會有效果,推薦的用法為每日一次,連用3 d天,7天后,可以再重復應用一次[26],也有人連續應用7 d,未發現明顯副作用[8]。據報道,1 g/kg體重的用量較0.5 g/kg的用量效果更好[22,25]。
礦物油能夠促進堅實沙塊的下行[6],推薦用量為4 L,灌服后再灌水2~4 L[22]。DSS能夠降低表面張力,促進水進入堅實的沙塊,增加腸壁的分泌功能,改變腸粘膜的通透性[22],但其瀉下作用很有限[25]。其推薦用量為10~25 mg/kg體重,用4~8 L水稀釋后灌服。
上述治療藥物都具有促進腸內積沙排出的作用,臨床上常將它們配合進行使用,最常用的組合就是車前子膠與硫酸鎂以及車前子膠和礦物油的配合[8,21,27],配合應用的效果明顯優于單獨使用的效果[21,27]。Hotwagner 和 Iben的研究發現,車前子膠與礦物油結合應用,其排沙效果明顯優于單獨使用車前子膠或礦物油[27]。Niinisto K等的研究發現,車前子膠+ Mg SO4治療組的12匹患馬中,有9匹馬腹側大結腸內的積沙已完全排除干凈(75%),而車前子膠治療組和Mg SO4治療組分別則僅為25% (3/12) 和20%(2/10)[21]。
Isabelle Kilcoyne 等對持續腹痛的以及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38匹患馬進行了手術治療,結果36匹手術馬(94.7%)存活出院,另2匹因預后不佳施行了安樂死。剖腹手術發現,所有手術馬都有明顯的大結腸堵塞,18匹 (47.4%)患馬伴有腸道的異常。腸道異常的馬中有9匹(50%)伴有右上大結腸移位,5匹(27.8%)伴有180o腸扭轉,4匹(22.2%)伴有360o腸扭轉[9]。
最好的辦法就是針對病因,杜絕或最大限度地減少沙石的攝入。在不能清除沙石的地方,則一定要清除掉沙地上的可食之物。
為了預防飼養在沙地中的馬的腸積沙,芬蘭許多馬主人給馬定期飼喂車前子,用水調成糊狀飼喂或直接喂食水和其濃縮物[16]。陜西榆林飼養驢,每天飼喂1.5~2 kg整粒蕎麥,每月一次,每次連續3~5 d,據稱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