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玲,薛慧文
(1.甘肅農業大學 動物醫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甘肅省玉門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玉門 735211)
布魯氏菌病(Brucellosis)又稱布氏桿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屬的細菌侵入機體引起的以流產和發熱為特征的一種變態反應性人畜共患性傳染病。布魯氏菌病的易感宿主目前已知有60多種,如家禽、家畜以及野生動物等都可以是布魯氏菌病的宿主,動物感染布魯氏菌病后會在動物與動物之間傳播,造成廣泛性的發病狀態或者帶菌狀態[1]。直接或者間接接觸患病動物及其流產分娩時的分泌物、胎盤胎衣、乳汁、皮毛,食用被布魯氏菌污染的食物以及實驗室接觸等方式也可以被感染。布魯氏菌感染后主要引起雌性動物流產和雄性動物不育等典型癥狀,人感染后則會出現波狀熱、虛弱、乏力、關節疼痛等癥狀,嚴重者會喪失勞動能力和生育能力。布魯氏菌病的傳播介質很多,可經過皮膚、黏膜、呼吸道及消化道等途徑進行傳播[2]。另外,患病公畜的精液中也含有大量的布病原菌,交配時經生殖道進行傳播。經常接觸動物的飼養工、擠奶工、剪毛工等養殖人員,在自身防護措施不夠或有明顯可見傷口且抵抗力低下、清洗消毒不徹底的情況下,動物身體上攜帶的布魯氏菌就可以感染到人類[3]。人類之間的感染和傳播一般很罕見,至目前未見報道。
近年來,由于動物流通加快,異地活畜交易頻繁,引種防病檢疫意識缺乏,部分農戶未經申報盲目調入攜帶或感染布魯氏菌的動物,形成傳染源,致使該市布魯氏菌病死灰復燃。為了解玉門市的羊布魯氏菌病分布情況和流行特征,對玉門市12鄉鎮和2個農墾團場的所有存欄羊只進行了隨機抽樣,通過血清學抗體檢測,掌握該市羊布魯氏菌病感染情況及分布情況,為有效控制疫情提供參考。
1.1.1 樣品 以玉門市轄區內12個鄉鎮和2個農墾團場為單位,按照全市不少于2萬份,每個鄉鎮和農墾團場不少于1 500份的既定抽樣監測數量,選擇羊只存欄200只以上規模養殖戶定點采樣,隨機挑選散養戶按養殖比例采集血樣樣品。采集未經布魯氏菌疫苗免疫羊只血液樣品69 804份,采集經布魯氏菌疫苗免疫羊只血液樣品1 250份的與經疫苗免疫血清。
由于樣本容量大,為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將12鄉鎮和2個農墾團團場按照地理位置及地域特點分為四個片區,即沿山鄉鎮(昌馬鄉、清泉鄉、赤金鎮)、城郊鄉鎮(玉門鎮、下西號鄉、黃閘灣鄉、柳河鄉、六墩鄉)、偏遠鄉鎮(花海鎮、柳湖鄉、獨山子鄉、小金灣鄉)、農墾團場(黃花、飲馬),實行分批次分區域采樣,冷藏箱保存,當天送檢,全血由各鄉鎮和農墾團場畜牧獸醫站提供,檢測工作在玉門市動物疫病預防控中心國家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完成。
1.1.2 診斷試劑 布魯氏菌琥紅平板凝集試驗用抗原、布魯氏菌試管凝集試驗用抗原,布魯氏桿菌病標準陰性血清、布魯氏桿菌病標準陽性血清。試劑均由制標單位哈藥集團生物疫苗有限公司生產,由甘肅省酒泉市畜牧獸醫局按年度統一配發。
0.5%石炭酸生理鹽水、潔凈玻璃板、成品的琥紅平板凝集反應紙、凝集試驗管(三分管)、比濁管、試管、1 ml滅菌吸管、45~50 μl移液器、試管架、燒杯、牙簽(供攪拌用)、酒精燈、火柴、離心管、離心機、恒溫箱或生化培養箱等。
根據省級和市級布魯氏菌病抽樣監測方案,結合玉門市的實際情況,通過血清學檢測開展布魯氏菌病監測工作。血清學監測方法采用琥紅平板凝集試驗(RBT)進行篩選試驗,篩選試驗陽性樣品再用試管凝集試驗(SAT)進行確診試驗。試驗的操作方法和判定標準均按照《動物布魯氏菌病診斷技術》(GB/T18646-2002)規定進行[4]。
1.3.1 琥紅平板凝集試驗(RBT) 首先用離心機分離血清,將成品的琥紅平板凝集反應紙上各格標記受檢血清號,并加相應血清30 μl,最后一格加入40 μl生理鹽水作對照。然后用滴管吸取均勻懸浮的抗原液,在每一格受檢血清旁垂直滴加抗原液30 μl,在3 min內用牙簽類小棒攪動血清和抗原充分混合,一個小格用一個牙簽。在試驗中設置陰陽性對照,第一格加入布魯氏桿菌病標準陰性血清,第二格加入布魯氏桿菌病標準陽性血清,最后一格加入40 μl生理鹽水作為對照組。最后結果判定,在陰、陽性血清對照成立的條件下,對被檢血清進行判定,受檢血清在3 min內出現肉眼可見凝集現象者判為陽性(+),無凝集現象,呈均勻粉紅色者判為陰性(-)。
1.3.2 試管凝集試驗(SAT) 首先制備0.5%石炭酸的10%鹽溶液作為抗原和血清的稀釋液,其次稀釋待檢血清,取5支凝集試管排列于試管架上,每份血清用4支凝集試管,依次標記檢驗編碼,第1管加1.15 ml稀釋液,第2~4管各加入0.5 ml稀釋液,然后用1 ml移液器取被檢血清0.1 ml,加入第1管內,并混合均勻,充分混勻后以該移液器吸取混合液0.25 ml棄去;取0.5 ml混合液加入第2管,用該移液器如前述方法混合;再吸第2管混合液0.5 ml至第3管,如此倍比稀釋至第4管,從第4管棄去混勻液0.5 ml。第5管為稀釋液對照管。稀釋完畢后,將0.5 ml 20倍稀釋的抗原加入已稀釋好的各血清管中,并振搖均勻,此時血清稀釋倍數依次變為1:25、1:50、1:100、1:200;設陰性血清、陽性血清和抗原對照,陰性血清的稀釋和加抗原的方法與受檢血清同,陽性血清須稀釋到原有滴度,加抗原的方法與受檢血清同, 抗原對照:1:20稀釋抗原液5 ml,再加0.5 ml稀釋液,觀察抗原是否有自凝現象。
每次試驗按照國家標準方法制備5支比濁管作為判定的標準依據,將試管靜置于37~40℃恒溫箱中24 h,參照比濁管,取出并觀察試驗管,按各試管上層液體清亮度判讀記錄結果。結果判定,凝集反應程度分為五級:a)++++菌體完全凝集,100%下沉,管底形成大片凝集物,上層液體100%清亮;b)+++菌體幾乎完全(約75%)凝集,管底的片狀凝集物較小而薄,上層液體75%清亮;c)++菌體顯著(約50%)凝集,管底出現凝集環,液體50%清亮;d)+僅有少部分細菌凝集,管底可見有稀疏、點狀的凝集物,液體25%清亮;e)—液體均勻混濁,無沉淀凝集物。
2014-2016年共抽樣監測69 804只羊,檢出陽性樣品數4 304只,陽性率為6.17%,2015年整體陽性率略微下降,2016年猛然增長至8.19%,2014-2016年玉門市羊布魯氏菌病呈爆發式增長。這其中規模場和散養戶的抽檢數量都在減少,規模場的陽性數和陽性率在下降,且下降幅度明顯,但全市的羊布魯氏菌陽性率呈上升,說明全市布病疫情主要發生于分散養殖戶[5]。詳見表1。
2016年10月份開始,玉門市將羊布魯氏菌病疫苗免疫列入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計劃,采用統一配備下發的豬株布氏菌病弱毒活疫苗(S2株)對全市除種公羊外的所有基礎母羊、懷孕母羊、新生羔羊及育肥羊進行羊布魯氏菌病口服給藥免疫。2017-2018年共抽樣監測經布魯氏菌S2株疫苗免疫6個月以上的羊血清樣品1 250份,檢出陽性樣品4份,4份陽性均為種公畜血清,陽性率由2014年的5.48%降至2018年的0.29%,經疫苗免疫控制布魯氏菌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見表2)。
本次調查中,五年時間共調查了包括規模養殖場在內的1 151戶71 054只羊,其中羊存欄200只以上規模(養殖小區)55個,實現全覆蓋檢測,散養戶1 096戶,占到玉門市羊散養戶9.75%。2014年抽檢規模養殖場共9 204只羊,檢出布魯氏菌病陽性羊302只,其中有31只是種公羊,六墩鄉4個養殖場中的1個養殖場出現陽性羊54只,其余3個養殖場未檢出陽性羊,花海鎮、赤金鎮、下西號鄉、清泉鄉、柳河鄉、小金灣的規模養殖場未檢出陽性羊。2015年抽檢規模養殖場共9 000只羊,共檢出布魯氏菌病陽性羊170只,其中有玉門鎮、下西號鄉、黃閘灣鄉、飲馬農場、黃花農場的養殖場全部檢出陽性羊,其他鄉鎮未檢出陽性羊。2016年抽檢規模場共9 002只,共檢出陽性羊22只,玉門鎮、下西號鄉、黃閘灣鄉、黃花農場、飲馬農場均檢出陽性羊,其他鄉鎮未檢出陽性羊。2017年抽檢全市規模場檢出布病陽性畜3只,花海鎮一個種羊場檢出2只種公畜,玉門鎮一個種羊場檢出1只種公畜,其他鄉鎮未檢出陽性畜,2018年檢出陽性羊1只,來自飲馬農場的散養戶(見圖1)。

表1. 2014-2016年玉門未經免疫羊布魯氏菌病檢測結果

表2. 2017-2018年玉門市經免疫羊布魯氏菌病檢測結果

圖1. 2014-2018年玉門市各鄉鎮和農墾團場羊布病檢測結果柱狀圖
圖1反映出,玉門市的布病陽性數呈現出了明顯的點狀分布特征,以靠近城市中心、交通條件便利、活畜交易頻繁的鄉鎮和農墾團場出現陽性數目居多,偏遠鄉鎮和沿山鄉鎮的陽性數較少。玉門市2013年至2016年的人間布魯氏菌疫情情況及感染布病新增病例數的分布情況也印證了這一結果,即羊布病陽性率高的地區,人感染布病的新增病例數也較高,人間布魯氏菌病感染率的趨勢跟隨動物布魯氏菌病疫情的變化而變化,畜間陽性率越高,人間布魯氏菌病也呈現逐年升高[6]。
玉門市散養戶的羊布病陽性率明顯高于規模戶的羊陽性率,且散養戶的羊只布病陽性率在逐年升高,在2016年達到峰值,規模場的陽性率卻在逐年下降,這可能是由于規模養殖場一旦檢測發現陽性畜,便及時采取撲殺焚燒深埋方式處理凈化,消滅了傳染源,切斷了傳播途徑,迅速控制了疫情。玉門散養戶較多,養殖的羊只所占比例較大,專業技術人員缺乏,撲殺補助較低,加上養殖戶有養殖效益、經濟價值等方面的思想顧慮,給撲殺凈化滅源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造成散養戶陽性率逐年升高。詳見表3和圖2。

表3. 2014-2018年玉門市規模場及散養戶布病檢測結果

圖2. 2014-2018年玉門市規模養殖場和散養戶羊布病檢測結果柱狀圖
檢測數據分析表明,異地調引和活畜交易進入玉門市的母畜及種用公畜是畜間布魯氏菌病爆發的主要來源,異地調運和交易多在5、6、7、8月份進行,春末夏初為發病的高峰季節,呈點狀暴發流行。從地域性看,發病率農墾團場(黃花農場、飲馬農場)>城郊鄉鎮(玉門鎮、下西號鎮、黃閘灣鎮、柳河鎮)>移民鄉鎮(六墩鄉、獨山子鄉、小金灣鄉)>偏遠鄉鎮(花海鎮、昌馬鄉、赤金鎮、清泉鄉);從養殖規模上看,散養戶的發病率明顯高于規模養殖場的發病率;從年齡分布看,性成熟動物的陽性率明顯高于幼齡動物;從養殖畜別上看,母畜的易感性明顯高于公畜,公畜多以隱形感染或帶菌狀態為主,母畜多是通過交配感染了病原。
導致玉門市羊布魯氏菌病的暴發和地方流行的原因可能有:一是2010年政府加大了對畜牧養殖業的投入,以肉羊養殖業為代表的畜牧業迅速發展,外地引種及活畜交易頻繁,養殖戶布病防控檢疫意識不強,經引種、交易將外源性布魯氏菌病引入該市;二是玉門市肉羊養殖管理粗放,養殖水平低下,多以圈舍簡陋的散養和草場放牧為主,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還沒有全部實現,對于布病的防控措施無法全部落實到位;三是由于牛羊的經濟價值逐年升高,撲殺補助資金過低,出于收支盈利的考慮,散養戶普遍存在畏難隱瞞不報心理,發現布病動物寧可出售轉讓也不報告,造成布病的零散傳播。
采用疫苗免疫防控布病初步取得了的明顯效果,玉門市現階段布魯氏菌病流行病學的發病率介于10%~0.2%之間,且主要集中在種公畜。為確保與玉門市畜牧養殖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和公共衛生安全,提出以下防制措施:一是采用疫苗免疫預防和檢疫撲殺凈化相結合的方式是現階段以及今后布魯氏菌病防控的有效手段。對所有生產母畜進行疫苗免疫,減少因流產造成的經濟損失,形成免疫保護屏障,對種公畜及幼年畜實施實驗室監測,淘汰凈化陽性種畜,撲殺無害化處理陽性畜[7];二是加強引種及種用動物的布病檢疫,引入動物必須經檢疫合格隔離飼養1個月經監測健康無疫后混群飼養[8];三是推行標準化、規模化養殖,轉變養殖方式,提高管理防疫水平,強化從業者責任;四是利用融媒體等平臺宣傳科普布病防控知識,提高養殖戶和公眾的防病和公共衛生安全意識;五是政府加大對布病防控的財政投入力度,提高免疫和撲殺補助補貼,解決廣大養殖戶的后顧之憂,從而控制零散發病率。
肉牛口炎如何防治?
肉牛口腔黏膜潰爛或潰瘍,洗口后可用碘甘油(5%碘酒1份,甘油9份)或10%磺胺甘油涂抹,每日2次。也可用青霉素1 000國際單位加適量蜂蜜混勻后,涂患部。已化膿出血的,將獸用冰硼散用紙筒吹入患處,每天1~2次3天可以治愈。
用1%食鹽水,或2%~3%硼酸液,或2%~3%碳酸氫鈉溶液沖洗口腔,一日2~3次。口腔有惡臭的,用0.1%高錳酸鉀液洗口,唾液分泌旺盛,用1%明礬溶液或鞣酸溶液防治。
觀察肉牛體溫,如果體溫升高,不能采食時,靜脈注射10%~25%葡萄糖液l 000~1 500 ml,結合青霉素或磺胺制劑即可,每天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