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斌
(甘肅省白銀市農業農村局,甘肅 白銀 730900)
試驗于2016年12月-2017年10月在白銀市景泰縣五佛鄉興水村進行,試驗用苗為海南海尚淡化蝦苗,體長1 cm;試驗池塘為3號、4號,池塘水:部分鹽堿水和黃河水;飼料與工具:南美白對蝦蝦苗飼料、料臺、撈網及其它工具。
1.2.1 池塘建設 3號池塘和4號池塘面積都是3畝,池塘池底結構相同,較平,無淤泥,不是砂土,長方形,都有獨立的進排水系統,池底靠中間準備了一條長約10 m、寬約2.5 m、深約0.6 m的溝槽,便于集中捕撈,池埂坡度和池底坡度分別是1:2.5、1:30,池塘都配備2臺10 KW增氧機,保證溶氧。有蓄水池,水質調節備用水源方便。
1.2.2 水質調節 放苗前30 d,用生石灰按150~200 kg/畝的量均勻撒于底泥上,引進30 cm水,充分熟化生石灰。生石灰遇水后呈堿性,可迅速殺死敵害生物,同時可起到施肥補鈣的作用。放苗前,消毒后自然滲入的鹽堿水有一定深度,可直接放苗養蝦。為有效防止野雜魚及其它生物卵進入池塘,加水時用60目網篩過濾。15天后施肥氮磷比3∶1,經15天培養,透明度30 cm左右,鹽堿水施肥后水色變化慢,不宜盲目施肥,視情況追加,池塘水鹽度到5‰左右。
1.2.3 蝦苗的選擇 體型、體色、體表指標優良,規格相同,身體健康沒有附著物,沒有損傷和畸形,反應快,淡化蝦苗1 cm,蝦苗0.5 cm。
1.2.4 試苗 投苗及淡化前用調節好的水進行試苗,24 h后,蝦苗死亡率低于5%,可以進行放苗和淡化。
1.2.5 淡化及標粗 養殖場購買的0.5 cm蝦苗,通過淡化7天后進行標粗,標粗10天后蝦苗體長2 cm。
1.2.6 蝦苗的投放 3號蝦池7月17日投放體長1 cm從海南海尚公司空運的淡化蝦苗3萬尾/畝,4號蝦池7月17日投放在本地淡化標粗的體長2 cm蝦苗約3萬尾/畝。
1.3.1 定期肥水 消毒7天后,蝦塘進水,施經充分發酵后的牛糞或豬糞250~300 kg/畝,同時池塘施少量的氮肥和磷肥,用于培肥水質,透明度保持到30~40 cm,pH7.6-8.5,水色呈黃綠色。
1.3.2 餌料投喂及注意事項 因為池塘有浮游生物,放苗后3天一般不投喂飼料,三天后開始投喂0號飼料,依次是1號、2號和3號飼料。飼料投喂前拌適量魚蝦酵素等發酵12小時,以增強對蝦體質及抗病能力,每日投喂四到五次,每次投喂20~40 g/萬尾,次日投喂每次少量增加,30天后,每天投喂3次,適時根據餌料臺剩料情況和蝦的保胃情況,增減蝦料用量。
3號和4號池塘分別設置面積約為0.3 m2飼料盤兩個。每次投喂時在飼料盤中放入飼料,在約定的時間內觀察,根據吃食實際情況調整。1號飼料、2號飼料和3號飼料,料盤內每次一般都放投料量的1%。1號飼料2 h查看,2號飼料和3號飼料,分別是1.5 h查看。另外,當陰雨天或水溫偏低時可適當調整。
1.3.3 巡塘 每天向池塘中注入黃河水5~10 cm,促進脫殼和改善水質,堅持每天早中晚巡塘檢查制度。巡查重點是,觀察餌料臺上餌料吃剩情況、對蝦的腸線及活動情況,并及時做出判斷和處理。
1.3.4 水質監測 每天堅持三次檢測養殖水體各項指標,嚴格控制各項指標到合適范圍。放苗十天后,視原池水位,開始定期加水,每次10~15 cm,40天后加到1.5 m。每隔10~15 d潑灑生物制劑改良水質,調節水質平衡,定期開增氧機,保證氧氣充足。平時做好相關記錄,建立水產養殖日記。
1.3.5 蝦病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平時做到勤觀察,勤檢測,實施健康養蝦模式。
10月1日,3號、4號對蝦同時出塘,3號蝦塘出蝦289.5 kg,平均畝產96.5 kg,規格41尾/kg,成活率52%。4號蝦塘出蝦512.5 kg,畝產171 kg,規格36尾/kg,成活率82%。
3、4號蝦池生長周期相同,通過試驗發現4號蝦池的對蝦生長速度較快,對蝦規格36尾/kg,較3號池大。
標粗蝦苗在成活率、生長速度上都優于淡化蝦苗。通過試驗表明,政府或企業可建設標準化的淡化、標粗設施,按照當地蝦苗的需求,淡化、標粗蝦苗,以解決淡化蝦苗供應難、成活率低等問題,以保證蝦苗及時投放和正常生長周期,提高對蝦成活率及產量。標粗蝦苗雖然在成活率、生長速度上優于淡化好的蝦苗,但是在實際的養殖過程中,淡化、標粗蝦苗的難度大、風險大,要求技術人員具有豐富的經驗,因此技術人員應加強技術培訓,提高淡化標粗技術水平。景泰縣漁業發展起步晚,南美白對蝦養殖初見成效,對于達到高成活率、高產量、規模化的養殖模式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需要加強基礎設施的完善、人才的培養和引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