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剛
(甘肅省畜牧業產業管理局,甘肅 蘭州 730030)
臨潭,古稱洮州,位于甘肅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東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藏區與漢區的結合部。全縣總面積1 557.68 km2,屬高山丘陵地帶,海拔在2 200~3 900 m之間,平均海拔2 825 m,年平均氣溫4.6℃,降水量467.3 mm,無霜期65 d。全縣轄16個鄉(鎮)、141個行政村、70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5.9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69.8%、少數民族人口占37.5%。全縣有耕地26.6萬畝(國土二調面積56萬畝,新一輪土地確權49萬畝),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青稞等面積種植面積6萬畝,經濟作物有中藥材、優質牧草等面積20萬畝以上。牛、羊等各類大牲畜年存欄量在23萬頭只以上(其中牛5.42頭、羊13萬只)。
臨潭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是全省深度貧困縣。受自然環境差、養殖條件弱等因素制約,臨潭縣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2013年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55萬戶5.164萬人,貧困村78個,貧困發生率37.89%。2016年底全縣貧困人口下降至2.18萬人,累計減貧2.98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6.01%。2017年凈減貧1 212戶5 357人,退出貧困村2個,貧困面下降到12.08%。剩余貧困人口4 399戶1.65萬人,未退出貧困村76個。
羊產業是臨潭縣農業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拉動,羊產業穩步發展,成為臨潭縣廣大農牧民增收的主要來源和鄉鎮區域發展的重要支撐,2017年,全縣羊飼養量為18.84萬頭,其中64個貧困村、18個深度貧困村羊飼養量、存欄量、出欄量分別達10.74萬只、6.94萬只和3.8萬只,分別占全縣羊牲畜量的57%、37%和20%。其中貧困戶羊飼養量1.75萬只,占全縣飼養量的9.3%左右。
臨潭縣全縣有耕地26.6萬畝,主要的作物為小麥、豌豆、青稞、馬鈴薯等,每年產生大量的農作物秸稈,近幾年全縣依托西部大開發和民族地區的扶持力度以及國家糧改飼等項目,青貯玉米的種植面積達到7萬畝以上,加上全縣的草場面積,為羊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飼草料資源。
按照“三方聯動、三變推動、品牌帶動、黨建促動”機制,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利益聯結方式,以貧困戶脫貧為核心,經過3年努力,在全縣貧困村建立起農牧結合、種養一體的循環綠色發展機制,將羊產業打造成為助農增收的特色優勢產業,貧困戶養羊數量由1.75萬只增加到3.03萬只左右,年均遞增24.3 %,羊產業對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新增80元左右。
全縣64個貧困村16個深度貧困村中,有8個鄉鎮30個貧困村適宜發展養羊產業,計劃建設養羊聯合體 6個,培育養羊龍頭企業6家,新建養羊專業合作社50個,加強種畜改良,在全縣16個畜牧獸醫站建設羊人工授精站點16個,建設技術集成研發和示范推廣基地1處,通過草畜平衡、以草定畜、提質增效為主、努力打造高原特色養羊品牌。
3.1.1 堅持尊重群眾自愿與示范引導相結合 要立足臨潭縣各貧困村實際情況,在充分尊重群眾自愿養殖、合作社帶動的前提下,通過合作社示范引導,調動廣大貧困戶積極性,形成推動產業精準扶貧的合力。
3.1.2 堅持貧困村項目申報與自然環境、地理位勢相結合 貧困村依據羊產業發展現狀、資源稟賦等基礎條件,組織貧困戶加入合作社,縣農牧部門根據各地需求和產業區域布局規劃統籌積極于州、省農牧部門協調安排產業發展資金。
3.1.3 堅持主體帶動與廣泛參與相結合 充分發揮養羊龍頭企業、養羊專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的帶動作用,廣泛吸納貧困戶參與羊產業發展,確保羊產業發展效益,精準扶貧對象持續受益。
3.1.4 堅持政府支持與市場驅動相結合 完善政府財政資金投入機制,加大政府對羊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同時堅持市場導向,合理引導羊產業發展,引入羊產業保險制度,規避市場風險。
一是對帶動貧困戶發展的羊產業化聯合體、養殖龍頭企業和養殖專業合作社建設實行以獎代補、先建后補、優先貸款、貼息補助等扶持方式。 二是對全縣16個畜牧獸醫站建設羊人工授精站點,羊人工授精站點建設、新技術示范推廣項目和實用技術示范推廣培訓實行以獎代補、直接補助方式。
推廣“中天模式”,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家庭農場”的產業發展運行方式,調動貧困村能人大戶領辦合作社或家庭牧場,引導貧困戶利用閑散土地(草地)進行牧草種植,對自有羊、貼息貸款、幫扶資金、勞務、技術等方式入股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組織生產經營,收益后保底分紅。羊產業重點發展的貧困村都做到養羊合作社全覆蓋,以養羊合作社為基礎單元進行合作生產。加強合作社標準化生產經營管理,完善運行機制,羊只投入保險,強化利益聯結,規范利潤分紅,保障貧困戶社員的權益。
由政府級統籌組織,探索開展以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分工協作為前提,以規模經營為依托,以利益聯結為紐帶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以龍頭企業闖市場、樹品牌、立標準、簽訂單,農民合作社上聯龍頭企業、下聯貧困戶,按標準組織生產的羊產業體系,形成參與各方協作生產、共享成果的區域性羊產業化發展格局。對發展羊產業的鄉鎮建立產業化聯合體,形成龍頭企業、養殖專業合作社與貧困戶共享羊產業扶貧新成果。
在養羊量大、農作物等種植面積較大貧困村,依據土地承載能力,實現種養業結合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進一步加快全縣草產業企業和合作社建設,積極爭取配套完善有條件機械化生產、加工、倉儲、物流設施設備,建設以苜蓿、燕麥、農作物秸稈為主的商品草產業基地。按照需求導向、產銷對接、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種養結合、適度規模的原則,在玉米、青稞等農作物種植面積較大、養羊數量較多的貧困村推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青貯玉米等優質飼草料供給,保障羊產業飼草料需求。
支持育種基礎好、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的種牛企業,擴大繁育基地,發揮人才、技術優勢,采用人工授精技術,進一步健全臨潭縣羊良繁體系建設,構建以種業公司為龍頭、良繁場為依托、各鄉鎮改良站為網點的羊良種引進、推廣和雜交利用體系,大力推廣適宜當地生態條件的商品雜交組合,開展經濟雜交,提高養羊生產效益。
結合全縣貧困村羊產業發展實際,分類設置課程和培訓標準,分層次培訓場舍建設、良種化、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糞污處理、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等方面的培訓,有效解決貧困戶在養羊生產中和管理經營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強化實戰操作培訓,課堂設在龍頭企業、標準化示范場和貧困村,現場參觀、教學、實踐,提高生產技能。加大培訓覆蓋面,通過分年度計劃,對全縣貧困村養羊農民專業合作社、養殖大戶和新發展的養羊貧困戶的培訓做到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