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麗
(寧縣畜牧獸醫局,甘肅 寧縣 745200)
近年來,寧縣把肉羊養殖作為優化畜牧產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的重點支柱產業進行開發;圍繞市場需求,打造綠色寧州肉羊品牌,以專業協會為紐帶,建基地、抓大戶、帶農戶,主推兩個“30+1”肉羊養殖模式,全力抓好投母還羔、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建辦、飼草開發、技術服務等關鍵環節。采取“科學謀劃,明確思路,全力推動產業較快發展;創新模式,利用資源,實現養殖效益最大化;主抓關鍵,攻克難點,保障產業健康發展;強化扶持,完善機制,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四項措施,不斷完善投入和配套政策,使肉羊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產業富民的效應凸顯,并取得了可喜成效。
寧縣地處隴東黃土高原溝壑區,境內塬面寬闊,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降水充沛,農業生產條件較好。年種植糧飼兼用型玉米15萬畝,年產各類農作物秸稈70多萬噸,紫花苜蓿留存面積30.54萬畝,年青貯飼草30萬噸左右。
當前,農村20~40歲的年輕農民多數出外打工,45~60歲的人由于多種原因依然留守家中,他們是發展養殖業的主力軍。近幾年,一大批農村外出務工返鄉人員也加入到養羊的行列。
養羊場地資源廣泛,改造方便。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居住條件不斷改善,農村廢棄窯洞莊基數量增多,窯洞經過改造就能養羊,改造容易,投資較少。
寧縣是一個農業大縣,牧草及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群眾素有養羊的傳統。養羊因投資小,見效快,易飼養,規模可大可小,普遍適宜千家萬戶。
寧縣在肉羊養殖過程中積極引導養殖戶科學飼養,推廣用青貯飼草飼喂,但部分養殖戶對科學飼養認識不足,目前還沿襲著傳統的放養模式,閑時投放草料,忙時不管不顧,管理粗放,導致繁殖率低,生產速度慢,羔羊發病率、死亡率較高。
每天每只羊至少應供給青干草1~2 kg,精飼料0.3~0.6 kg,胡蘿卜等多汁飼料0.5~1.5 kg,不足部分由青貯飼料供給。但大多養殖戶用麥草秸稈、野草飼喂、粉磨的玉米顆粒飼喂;部分養殖戶很少添加精飼料和配合飼料,長期飼喂單一草料,從而導致母羊營養不良,病、弱、瘦、殘甚至死亡,羔羊成活率低。
大部分場戶沒有足夠的周轉資金,導致養殖數量和規模上不去,有圈無畜的現象普遍存在;科技投入小,致使先進技術推廣應用難度較大;金融部門貸款額度小、時間短、貸款條件較高;產業鏈條短,加工增值能力較低,全縣雖然建有養殖場,但多數以活畜出售,沒有精深加工企業。
堅持把政府強力推動作為重要抓手,縣鄉均成立了由一把手負責的肉羊產業開發領導小組和技術服務小組,統一指導,分級負責,專人專抓;對肉羊產業實行單項考核,重獎重罰。建立縣、鄉、村三級聯動抓促機制,實行月檢查、季通報、半年觀摩評比、年終兌現獎懲;圍繞羊舍建設、標準化飼養管理、疫病防治、飼草青貯、科學繁育等關鍵環節,開展技能培訓,確保肉羊產業健康發展。
在繼承和發揚傳統養殖模式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實踐,形成了縣有養羊聯合會、鄉有養羊協會(合作社)、村有養羊分會的三級服務網絡,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同步提升。養羊協會與寧州肉羊繁育企業建立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投母還羔”聯結機制,特別是對資金困難的養殖戶或貧困戶,銀行貸款,企業擔保,按“30+1”組合投羊給農戶飼養,企業以最低保護價回收(30公斤羔羊回收價每只800元),繁育后再投放,實現了企業與農戶的雙贏,形成了投母還羔、滾動發展的良性循環格局。同時,通過網絡媒體、宣傳資料、招商等方式,加大宣傳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寧州肉羊的優良特點,吸引更多的客商參與寧州肉羊產業開發,擴大寧州肉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引導養羊戶轉變養殖觀念,推進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在養羊重點村和規模養羊場建立標準化生產體系,做到品種良種化、飼養標準化、防疫制度化和產品規格化,促進安全綠色羊肉產品生產,全力打造知名品牌,提高養殖效益。
建議省、市加強對寧縣肉羊產業開發項目資金支持,加大投資,突出對規模養殖場、養羊重點村、規模養羊戶的消毒防疫設施、青貯池、揉絲機和圈舍建設等方面的扶持。
把種草作為發展羊產業的基礎工程來抓,堅持以草定畜、畜草同步、協調發展。以退耕種草和養羊專業村為重點,采取抓點示范、點面結合的方式,因地制宜,相對集中連片,大力抓好人工牧草的種植工作。繼續抓好糧飼兼用型玉米種植,年種植面積20萬畝以上,并隨著養羊數量的增長,穩步擴大面積。南區以平子種草點為中心,集中抓好紫花苜蓿種植,建成南區3萬畝紫花苜蓿基地,繼續加強退耕種草和天然草原改良,逐步建立100萬畝飼草基地。同時,要大力推廣“青貯銀行、青貯合作社、代貯、自貯、收貯”五種飼草加工青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