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玲
(清水縣畜牧獸醫事務服務中心,甘肅 清水 741400)
牛放線菌病的病原為牛放線菌、林氏放線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牛放線菌是一種不運動無芽胞的桿菌,是牛的骨骼放線菌病主要病原。林氏放線桿菌不形成芽胞和莢膜,是皮膚和柔軟器官放線菌的主要病原菌,可在牛舌的肉芽腫損害中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則參與病灶加重炎癥的發展。
本病為牛常見病,幼齡牛最易患此病,呈散發性發生。本病的病原體、細菌多存于土壤、飲水和飼料中,寄生于動物的口腔和上呼吸道,皮膚、粘膜損傷后在厭氧條件下易引起發病。
牛放線菌的革蘭氏染色為陽性,中心菌體呈紫色,周圍為紅色輻射狀菌絲。牛放線菌抵抗力弱,80℃ 5 min即可殺死,對青霉素、磺胺等抗生素敏感,但因藥物難以滲透到膿腫病灶中,所以殺菌作用較低。在老齡培養物和濃汁中釣取的黃色硫磺樣顆粒病料壓片中呈絲狀、球狀等多形態,而在幼齡培養物中呈類白喉桿菌。
本病主要發生于牛,2~5歲牛換牙時多發,放線菌廣泛分布于污染的土壤、飼料、引水、料槽和欄舍和低濕地,多以非致病性的方式寄生。本病主要通過病牛和帶菌牛傳播,病灶產物、唾液和糞便攜帶大量病菌,污染欄舍、食槽、飼料、水源和運動場,破損的皮膚或黏膜感染后即呈散發性發病。
發生于舌部,舌質腫硬流涎,采食、咀嚼困難,嚴重者舌形如木條,無法進食。頜下和腮部有時可見硬腫,腫脹至喉頭部時會出現咳嗽,或張口氣喘。
見于皮膚及骨組織。常見發生于牛的頸部和上下頜骨,發病局部腫大,界限明顯,初始有痛感,一般無熱感,后則硬腫無痛似腫瘤,如腫脹漫延至咽喉,則會影響呼吸和食欲。若皮膚破口,流出膿汁,則形成瘺管難以愈合。
主要發生于牛的上下頒骨,可見界限明顯的腫大,一般病程緩慢,經過6~18個月才出現硬塊,也有的腫大發展快速,牽連整個頭骨。初期疼痛晚期無痛感。發病牛呼吸、進食困難,快速消瘦,皮膚化膿破潰后流出膿血,形成瘺管,難以愈合。
頜下淋巴結腫大,腫塊破潰后可見黃色膿汁;腹腔有淡黃色積液;肝門淋巴結腫大、質地堅硬,形如鴿蛋,肝臟腫脹且切面呈黑紅色;肺臟可見內有淡黃色膿汁的腫塊;可見紅褐色心包積液,心肌為茶褐色煮熟狀,易顯碎片狀脫落。
因臨床癥狀和病變都比較特殊,故牛放線菌病的診斷并不難。用大號針頭穿刺腫塊采集內容物,置于滅菌試皿內用勝利鹽水稀釋、振蕩后靜置,找到其中的硫磺樣顆粒并清洗干凈,置于載玻片上,加入一滴15%KOH溶液并用蓋玻片用力壓扁,置于顯微鏡下,若觀察到放射狀結構的菌團,則可以確診,采用革蘭氏染色,陽性的是放線菌,陰性的是放線桿菌。
一是禁止從病區購牛。二是嚴格把控檢疫,異地引入的牛須經過隔離觀察才能放入飼養舍。三是仔細加工飼草料,減少放牧以防止口腔粘膜和頭部皮膚受到損傷,及時對創傷進行消毒處理。治療時按療程堅持用藥,藥物可選用青霉素、紅霉素、磺胺類藥物和碘。
染病初期的木舌型牛放線菌病的牛會在舌背出現一個凹陷的小洞,易積存飼草料造成潰瘍,治療時應先清理積存物再按1~2次/d、連用3~5 d的療程涂以甘油或碘酊。對病情嚴重的病牛,還應采取針刺舌根底部放出惡血,清水清洗,1次/d,連續3~5 d。
腫瘤型牛放線菌病的治療可采用碘化鉀10 g溶于5 ml蒸餾水中,再與10 ml 5%碘酊混合,將混合溶液一次性注入患病部位,一般2~3 d后即可痊愈,不愈者可重復用藥一次,用藥2次后依然無效則需切開腫瘤釋放膿血,并用消毒藥水沖洗創部,在創口內塞入用5%碘酊浸染的紗布條,1~2 d換一次藥,直至膿血盡后涂碘酊即可。
破潰型牛放線菌病的治療應采取手術方式,除壞死組織,用浸有2%碘甘油或5%碘酊的紗布條填塞創腔,1~2 d換一次藥,并注射10%碘仿醚,灌服4~8 g碘化鉀溶液,2~3次/d,5 d一療程。此法應注意防止碘中毒。
在采取不同措施治療牛放線菌病病牛的同時,還可以2次/d,連續3~5 d肌肉注射青霉素1 000萬IU,鏈霉素8 00萬IU;對采食困難的病牛則可采取1次/d,連續3 d靜脈注射10%葡萄糖注射液1 000 ml,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1 000 ml,10%維生素C100 ml,50%氫化可的松80 ml,頭孢噻呋鈉10 g,抗毒水腫液40 ml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