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輝
時下有種現象值得注意:在一些場合,諸如“新時代中年危機”“婚姻新常態”“情感經濟供給側”等詞語詞組不時出現,看起來“很高明”,仔細研究會發現其中大多是胡亂套概念,博眼球。
一味博眼球、吸引注意力本就為公眾詬病,胡亂套用政治概念,更是一種不嚴肅的行為。“新時代”是個科學嚴謹的政治概念。“枸杞”“保溫杯”“中年男人”等所謂“中年危機”又豈能與之混作一談?“新常態”主要是指經濟發展階段性的客觀狀態,與婚姻家庭何關?所謂“情感經濟供給側”等,更是牽強附會,令人不知所云。
政治概念不是一個筐,不能什么東西都隨意往里面裝,否則會嚴重折損政治概念的嚴肅性,造成認識上的混淆,甚至消解政策的權威,影響政策推進的效能。嚴肅的政治概念被濫用,既是因為一些人理解發生偏差,沒有搞清楚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不排除少數人為了自顯高明,耍小聰明,或是為了蹭熱點、引起注意,慌不擇路。問題是,濫用政治概念,上與政策方針不符,下與改善民生無益,不論出發點如何,都是不恰當的行為。
天地萬物各有其道,新詞舊說各有其指。政治概念是一種特指,一種專屬概念,尊重其嚴肅性、排他性,是明晰政策、凝心聚力的內在要求。隨意套用,甚至娛樂化、搞怪式濫用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對此我們理應明確反對、善意提醒、督促改正、以防蔓延。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尊重政治概念的嚴肅性,有助于推動改革發展,且并不折損其他領域表達的豐富性。漢語言文字博大精深,具有與時俱進的無窮張力。人到中年的焦慮、就業創業的心態、情感婚姻的感悟、為人處世的道理等等,針對不同對象、不同情況完全可以有更貼切、更動人、更多元的組織、梳理和概括,不必處處都往政治概念上生拉硬套。那樣做既不嚴謹,也會有“千事一面”、活力不足的單調感,無形中損害語言文字乃至社會面貌的豐富性。
(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