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燕波
三大四星上將級司令部,強力驅動陸軍轉型
自1947年《國家安全法案》頒布以來,美軍一直奉行“文官治軍、軍種主建”的基本原則,大陸軍建設自然落到由文職陸軍部長領銜的陸軍部肩上。其中,作為美國和平時期最高級別的三大四星上將級司令部——美國陸軍訓練與條令司令部、陸軍部隊司令部與陸軍裝備司令部,在美國陸軍轉型發展中發揮著“發動機”的作用。因而,理解以上三大四星上將級司令部,便是開啟了深入了解美國陸軍轉型建設的“總開關”。
美國陸軍訓練與條令司令部。其主要職能是:通過趨勢分析與概念開發,確定未來幾十年部隊所需的能力,設計未來陸軍;征召有能力的士兵與軍官,充實陸軍部隊;通過一系列現代化訓練與教育途徑,幫助新入伍士兵、學員實現向合格軍人的轉變;開展系統的職業軍事教育,基于訓練與實戰經驗修訂作戰條令,不斷改進陸軍部隊訓練與作戰方法。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該部門的前瞻性、預見性,以及其對美國陸軍轉型發展的巨大牽引作用。
1991年海灣戰爭結束后,時任美國陸軍訓練與條令司令部部長威廉·W·哈佐格將軍,將戰場上出現的迷路、誤傷、作戰協同差等問題歸結為三個基本問題,即“我在哪里”“同伴在哪里”“敵人在哪里”,并指出,“在未來戰爭中,誰能更好地解決這三個問題,誰就能對部隊實施有效指揮控制,進而憑借現代化武器的火力和機動能力消滅敵人”。隨后,美國陸軍訓練與條令司令部瞄準這三個問題尋求突破,引導國防工業部門設計生產出“辛嘎斯”單信道地面與機載無線電系統、“藍軍”跟蹤系統等數字化系統,在各級指揮機構實現可裁剪的通用作戰圖,進而在世界上率先掀起陸軍數字化轉型的熱潮。
美國陸軍部隊司令部。該司令部是美國陸軍規模最大的司令部,在全球許多地方都駐有部隊。它包括三個軍司令部(第1軍、第3軍、第18空降軍)、10個師司令部、若干旅戰斗隊,以及其他作戰、作戰支援與作戰勤務支援單位,該司令部與聯合參謀部保持密切聯系,維持陸軍常規部隊的全球可視性,并對兵力配備方案提供建議,以滿足各作戰司令部的兵力需求。此外,該司令部通過支持聯合部隊轉型活動及為聯合訓練、試驗任務提供陸軍部隊等途徑,促進聯合部隊集成、互操作與條令開發。
按照訓練專業、層次的不同,以及地形地貌特點,美國陸軍部隊訓練主要依托七個兵種訓練基地和五個合成訓練基地進行。這些大型訓練基地擔負著美陸軍部隊戰斗力“孵化器”與“磨刀石”的重要作用。例如,歐文堡國家訓練中心,是美陸軍規模最大的訓練基地,每年負責輪訓10支旅級規模的部隊,受訓總人數達7.5萬人。同時,該基地在部隊戰斗力檢驗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伊拉克戰爭爆發后,美陸軍第一個數字化師——第4機步師,就是在這里通過完全作戰能力驗收后,開赴中東戰場的。
美國陸軍裝備司令部。先進的武器裝備,是一支現代化軍隊贏得戰爭勝利的重要物質基礎。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美軍之所以能在一場場局部戰爭中以較小的傷亡比打敗對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先進的現代化武器裝備。陸軍的武器裝備,主要包括20世紀80年代末全面換裝的“五大骨干裝備”(即Ml“艾布拉姆斯”坦克、M2/M3“布雷德利”步/騎戰車、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UH-60“黑鷹”多用途直升機和“愛國者”防空導彈),以及強大的C4I系統、精確制導武器等。風光的背后,美國陸軍裝備司令部功不可沒。該司令部全面負責美國陸軍武器裝備的研究、開發、采辦、試驗、鑒定、生產、維修、儲存等事務,最重要的,當然是其作為美國陸軍武器裝備發展的首腦機關,對美國陸軍裝備體系發展的巨大牽引與促動作用。
建設集團化兵城,走轉型發展集約化之路
“二戰”以來,由于地面部隊兵種越來越多、專業越分越細,基地化、集約化、模塊化訓練成為世界各國陸軍的普遍趨勢。位于堪薩斯州的利文沃斯堡陸軍經驗教訓汲取中心,其功能同歐文堡國家訓練中心密切相關。該中心成立于1985年,最初的主要職能定位是:收集歐文堡國家訓練中心歷次訓練或演習的有關數據,分析存在的經驗教訓,研究與發布戰術、技術、規程或安全評估報告。后來,該中心業務范圍進一步擴大,甚至收集來自“沙漠風暴行動”“伊拉克自由行動”等重大實戰的戰場信息,并加以分析研究。
事實上,美國陸軍這種按功能整合部署的經驗做法,在兵種建設方面體現得更為明顯。如前所述,按照作戰功能劃分,陸軍共有八個卓越中心。在建設布局上,基本實現一個卓越中心一個“堡”——通俗地講,陸軍所說的“堡”對應海軍的綜合基地或空軍基地,相當于我們所講的兵城,通常駐有大量陸軍軍事單位。
仔細分析便會發現,陸軍的這種功能整合,實際上已遠遠超越人們通常所說的“訓練基地化”概念,也非簡單的“兵城”兩字可以概括。換言之,陸軍從兵種、作戰功能、保障功能的角度出發,一兵種一兵城,一作戰功能一兵城,一保障功能一兵城,集領導機關、學校、研究機構和部隊于一體,形成“學—研—制(即作戰條令)—訓—戰”一條龍戰斗力生成閉合回路。
“功能布局集團化”帶來的另一個附帶效應是,領導機構靠前部署,事實上,除陸軍部與國防部長辦公廳、其他軍種部、參聯會等同駐于五角大樓外,陸軍其他領導機構幾乎全部“扎根基層”——四星上將級領導機關也不例外。例如,陸軍部隊司令部位于北卡羅來納州布拉格堡,陸軍訓練與條令司令部位于弗吉尼亞州蘭利-尤斯蒂斯聯合基地,陸軍裝備司令部位于亞拉巴馬州紅石兵工廠,其他下級、下下級領導機構,更是如此。
通過通識教育與現代高科技,實現兵城的集成聯動
現代陸軍是一支集步兵、裝甲兵、炮兵、防空、工程、防化、通信、電抗、網絡等多兵種力量于一體的高技術復雜軍種,各兵種融合程度如何,直接決定著陸軍部隊整體戰斗力水平的高低。在建設實踐中,美國陸軍努力打通各專業兵種間的隔閡、實現各大兵城之間的互聯互通互融。
一是通過廣泛的通識教育與激烈而富有成效的“頭腦風暴”,使廣大陸軍官兵形成關于陸軍轉型發展的統一認識,從根本上起到凝聚官兵思想意志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末,在沃諾任美陸軍參謀長期間,每名陸軍軍官都有一個錢包大小的卡片,上面記載著陸軍轉型“六個必須”(即條令、編制、現代化、訓練、領導、人才六大方面)的內容。沃諾參謀長以這種獨特的方法,提醒每名陸軍軍官始終不要忘記陸軍改革的系統觀與正確方向。
二是借助現代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與虛擬技術,展開聯合訓練演練,起到形散神聚的效果。早在1994年,美國陸軍訓練與條令司令部組織的“路易斯安那機動演習”,便將這些先進技術手段發揮到了極致。在這場試驗性演習中。形成一個可擴展的“作戰實驗室”系統。正是這場史無前例的分布式試驗性演習,幫助新世紀美國陸軍找到了數字化轉型方向。目前美國陸軍又充分利用與整合構造仿真技術、虛擬仿真、戰爭游戲等技術,致力于構建全陸軍一體化訓練系統,以使士兵們不出營區就能夠展開各種層次的訓練演練任務。
(摘自《世界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