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理
及時提醒曝光企業失信信息,在更大范圍內防止更多企業和個人受到失信企業的侵害,本是網絡媒體的職責和職業操守所在。然而如果在曝光時自擺烏龍,誤將未失信企業曝光為失信企業,導致出現了“失信”的失信信息,相關網絡媒體將難辭其咎。2018年10月25日,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人民法院對外公布的一起網絡侵權責任糾紛案,再次為網絡媒體提個醒,曝光企業失信需謹慎,自擺烏龍要擔責。
莫名“失信”引來客戶悔約
原告南陽某珠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珠寶公司)起訴稱,2015年10月以來,哇哈哈公司、恒大公司等多家客戶企業,多次告訴珠寶公司經理,稱珠寶公司是失信企業,將不再與其合作。
2016年2月19日,珠寶公司收到北京某傳媒公司(以下簡稱傳媒公司)發來的《解除協議告知函》,稱因珠寶公司的失信曝光行為,認為珠寶公司喪失商業信譽,遂解除協議。傳媒公司解除的這份協議簽訂于兩年前的2014年1月,當時傳媒公司決定與珠寶公司建立長期合作的玉器供貨合同關系,合同期限為五年,每年交易額為500萬元。
好端端的企業為何會有失信之嫌,并因此丟掉訂單?珠寶公司決定弄個明白。公司派出員工到“360導航”搜索珠寶公司,結果令人驚訝。只見搜索結果頁面馬上彈出:“征信網提供珠寶公司失信信息……”等內容。公司員工繼續點擊該條,遂進入“網絡社會征信網”頁面,該頁面顯示珠寶公司確實為失信企業。
為此,珠寶公司多次打電話給“網絡社會征信網”要求刪除侵權信息,但該網均回復稱無法刪除。珠寶公司認為該信息失實,屬于侵權信息,并于2016年申請公證機關對侵權信息進行了公證。
2016年2月29日,珠寶公司向360發函要求斷開鏈接,360公司回函后遂斷開該搜索鏈接。珠寶公司委托河南梅溪律師事務所維權,支付律師代理費30000元。向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及河南360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發律師函支出郵寄費44元。申請公證支出公證費800元。
受害企業與網絡平臺公堂對峙
經查,“網絡社會征信網”于2012年建立,在國家工信部備案的主辦單位是網絡協會。2017年5月19日,網絡社會征信網變更主辦單位為上海憑安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莫名其妙地被扣上“失信”的帽子,還丟掉了到手的客戶。莫名“躺槍”的珠寶公司決定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益。2016年,珠寶公司以網絡協會為被告,向南陽市臥龍區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珠寶公司認為,2015年10月以來,由上海市信息網絡安全管理協會(以下簡稱網絡協會)主辦的網絡社會征信網,在沒有任何法律依據的情況下,通過網絡運營商,使用其網站企業曝光臺的侵權信息,公然丑化珠寶公司形象,引導公眾對珠寶公司不信任,造成珠寶公司是失信企業的負面形象,商業信譽嚴重受損,對珠寶公司產品和服務的社會評價顯著下降。同時導致了珠寶公司大量合同喪失,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后果。
珠寶公司起訴請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權行為;立即刪除“珠寶公司”為失信企業的全部侵權信息;被告向原告出具書面道歉函、撤稿函;被告在網絡社會征信網站首頁顯著位置刊登公開道歉函,刊登時間不少于3個月;被告賠償原告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費用3萬元、律師費3萬元、公證費800元、郵寄費44元及經濟損失50萬元;由被告承擔本案的全部訴訟費用。
對于珠寶公司的起訴,網絡協會并不買賬。網絡協會辯稱自己沒有侵犯原告的名譽權、公信權,原告所謂的侵權事實并不存在。網絡協會認為,名譽侵權必須要有侵權事實及實際損害的結果,在本案中沒有看到實際損害。因此,請求依法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網絡協會進一步表示,“征信網”依法設立,雖由網絡協會主辦,實際是由上海憑安網絡公司運營,現已經批準變更備案人為該公司,故請求法院變更被告為該公司。
“失信”信息失信,法院認定網絡平臺侵權
南陽市臥龍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網絡協會系網絡用戶,其主辦的網絡社會征信網站為網絡平臺,網站刊登的內容應由網絡用戶負責并承擔責任。本案中,該網在刊登原告信息及提供360鏈接時,在工信部登記的主辦人即為網絡協會,故網絡協會為責任主體。該網站2016年變更主辦人,但變更前的責任主體仍為被告網絡協會。
由于網絡協會始終未能提供原告存在失信的證據,其在庭審答辯也稱未認定原告為失信企業,即被告無權也未認定原告為失信企業。但被告網絡協會在提供的360搜索鏈接詞條描述中,“征信網提供珠寶公司失信信息”,提示瀏覽原告珠寶公司的失信企業信息。且進入網站后,被告在曝光臺欄目內,顯示了原告工商登記信息。曝光臺欄描述“失信企業曝光、未失信企業名錄”,欄目描述下方顯示“上海市網警指定不良信息曝光平臺”并配有警察卡通圖標。
據此,一審法院認為,被告網頁提供的鏈接詞條描述及曝光臺欄目描述和圖標搭配,極易導致360搜索者、網頁瀏覽者誤認為原告為失信企業,損害了公眾對原告的信賴,降低了對原告的社會評價,給原告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侵犯了原告的名譽權。
關于原告請求被告賠償律師代理費、公證費、郵寄費問題,原告提供了相關票據,確系維權所支出的合理必要費用,被告應予賠償。關于珠寶公司請求其他維權支出的3萬元費用問題,因其未提交證據,也沒有說明合理用途,一審法院不予支持。關于原告要求被告賠償經濟損失費50萬元,雖提供了原告與傳媒公司簽訂的《協議書》及《解除協議告知函》,但未提供合同實際履行情況及合同履行的利潤情況證據,故一審法院對該證據不予采信。
鑒于被告網站自2012年開始運行、被告無侵犯原告名譽權的主觀故意等因素,一審法院確定被告以賠償原告經濟損失20萬元為宜。
一審法院于2017年11月做出一審判決:網絡協會立即停止對珠寶公司的侵權行為;網絡協會于判決生效后十日內向珠寶公司出具書面道歉書,并在網絡社會征信網企業曝光臺欄目刊登聲明30天,為珠寶公司消除不良影響;網絡協會于判決生效后十日內,賠償珠寶公司律師代理費30000元、公證費800元、郵寄費44元;網絡協會于判決生效后十日內,賠償珠寶公司經營損失200000元。案件受理費9410元,珠寶公司負擔4647元,網絡協會負擔4763元。
網絡協會不服,提出上訴。對于上訴人提出的案涉《公證書》不具有真實性,不能證明本案侵權事實的存在,由于上訴人對此沒有舉證證明,不足以排除《公證書》的證明效力,二審法院對此上訴理由未予采納,并于2018年9月做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的二審判決。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
點 評
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要求人們在民事活動中應當誠實、守信用,正當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我國合同法第六條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边@一法律條文確認了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市民社會必然的道德信條。對于企業來說,誠信經營是相關法律的基本要求,由此決定了信譽對于企業來說比黃金還要貴重,特別是在當前移動互聯網時代,企業的信譽好壞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本案網絡協會誤將未失信企業作為失信企業曝光,并引發其客戶對其的失信評價,客觀上侵犯了企業的名譽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二十條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財產損失的,按照被侵權人因此受到的損失賠償;被侵權人的損失難以確定,侵權人因此獲得利益的,按照其獲得的利益賠償;侵權人因此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被侵權人和侵權人就賠償數額協商不一致,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賠償數額。
本案中,珠寶公司提出要求賠償50萬元損失,但由于珠寶公司沒有向法庭提供具體損失的證據,而事實上珠寶公司作為被侵權人所遭受的財產損失,和網絡協會作為侵權人所得到的利益均無法確定。因此,珠寶公司的財產損失,根據上述法條的規定,應由法院根據本案實際情況確定,也即自由裁量。一審法院綜合本案的實際情況,酌定由被告賠償原告損失20萬元是適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