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皓

盧米埃爾兄弟,即奧古斯特·瑪麗·路易·尼古拉斯·盧米埃爾(1862.10.19—1954.4.10)與路易斯·讓·盧米埃爾(1864.10.5—1948.6.7),是法國的一對兄弟,出生于歐洲最大制造攝影感光板的家族,被認為是電影和電影放映機的發明人。兩人于1895年在法國巴黎卡普辛大道十四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展開了“活動影戲”,放映了包括《離開工廠》《火車進站》《水澆園丁》《嬰兒喝湯》等電影。此次雖然不是歷史上銀幕圖像的第一次公開放映,但由于較接近后來電影觀賞的形式,因此常被認為是世上電影的第一次放映。
現如今,電影絕對算不上什么新奇玩意兒。隨著經濟發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看電影也早已從許多年前比較奢侈的娛樂行為轉變成非常平民化的消遣娛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所有的這一切要從盧米埃爾這對法國兄弟說起。
盧米埃爾兄弟,哥哥是奧古斯塔·盧米埃爾,弟弟是路易斯·盧米埃爾,兩人出生于歐洲最大制造攝影感光板的家族,其父親常年經營一家照相館。盧米埃爾兄弟在家庭與環境的耳濡目染之下,早早學會了照相器材的使用與維護。
早先,大發明家愛迪生在發明留聲機和電燈泡之余,決定發明一臺可以制作和放映活動影像的機器。在發明過程中,他將伊斯曼的膠片切成一英寸寬的帶子,首尾黏連,在每格膠片的兩邊打上四個孔。你可能已經發現,愛迪生的手工作業決定了未來一百多年電影膠片的規格。
盧米埃爾兄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又經過自己的創造,于1894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較完善的、靈活輕便的手提“活動影戲機”。這是一種既能攝影又能放映和洗印的機器。電影機由一個暗箱組成,內有使35毫米片孔膠片間歇運動的牽引機構和遮光器的轉動機構。它備有一個攝影鏡頭,以每秒12幅的頻率攝影。畫面靜止時,遮光器開啟,膠片曝光,遮光器關閉時,膠片向前運動,這樣便得到了負片。然后取下鏡頭,將負片裝到機器上,與另一條未曝光膠片貼在一起,在光源照射下運行,曝光后得到正片。電影機還配有放映鏡頭,裝上膠片后,使機器置于燈泡的照射下,光束穿過膠片和鏡頭,攝影機變為放映機。奧古斯特在一篇文章中說:“我的弟弟在一個夜晚就發明了活動電影機。”正是在這“活動電影機”的呼呼轉動中,盧米埃爾兄弟和他們的攝影師們攝制了以《火車進站》《工廠的大門》等為代表的最初一批紀錄片,由此成為紀錄片的開山鼻祖。
1895年12月28日。巴黎的一些社會名流應盧米埃爾兄弟的邀請,來到卡普辛大街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觀看電影。觀眾在黑暗中,看到了白布上的逼真畫面。當晚咖啡館共放映了十部短片每部長約一分鐘,每人付費觀看。一位記者這樣報道:“一輛馬車被飛跑著的馬拉著迎面跑來,我鄰座的一位女客看到這一景象竟十分害怕,以致突然站了起來。”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電影,它意味著電影技術的成熟。后來,人們把這一天——1895年12月28日定為電影誕生日,盧米埃爾兄弟也被稱為“現代電影之父”。
除了“活動電影機”之外,盧米埃爾兄弟還發明了三色照片制作工藝。正如盧米埃爾兄弟對自己的發明家的評價一樣,發明與圖像有關的一切,是兄弟倆所有行為的初衷。有趣的是,技術對藝術常常具有難以預料的改變力,即便是發明者本身的無心插柳,卻能夠給后世留下足以載入史冊的藝術創新。
在盧米埃爾的影片中無可否認的存在著一種潛能,即電影可以運用于敘事,可以變為一種講故事的工具。因此,電影便很快地被藝術家們所利用。正如,喬治·薩杜爾所說:從路易斯·盧米埃爾的影片中人們了解到,電影可以是“一種重現生活的機器”,而不是像愛迪生的“電影視鏡”那樣,僅僅是一種制造動作的機器”。高爾基第一次看了盧米埃爾的影片就曾預感到:“這些鏡頭的現實主義即將被拋棄,代之以自然主義比較少的方法”,將被“其他流派的影片所代替”。也就是說,電影真正意義上被賦予了敘事、剪接、沖突、伏筆等等藝術概念,隨此一切,才有了今天的電影工業。
在法語中,盧米埃爾(Lumi è re)這個姓氏,是光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