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是中國民族樂器文化的發展重鎮,1956年,上海民族樂器業實行合作化,86戶民族樂器制作坊合并為7家生產合作社。1958年,合作社經過調整,改組成立三家地方國營工廠。其中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為制作拉彈吹打四大類樂器的綜合性民族樂器廠。2018年,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喜迎六十華誕,六十載風雨兼程鑄輝煌,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已發展成為中國民族樂器制造行業的領軍企業,保護和傳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上海民族樂器制作技藝,擁有著名品牌“敦煌牌”。
60年來,“敦煌”樂器人踐行工匠精神,扎根于上海這片“海納百川”的熱土,豎起“文化營銷”的旗幟奔赴向前,將民族樂器制作與當代文化相融,推動中國樂器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努力讓中華老字號“敦煌”品牌更加響亮,成為上海乃至中國樂器行業的一個“金招牌”。
2018年,在由上海品牌國際認證聯盟頒發的首批“上海品牌”名錄中,“上海民族樂器一廠”赫然在目,令人驚訝的是,這個老字號樂器制造企業卻是以四大品牌中的“上海文化”取勝。制造業與文化業,兩個不同的產業在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實現了互融,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回看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文化”已經成為企業的靈魂。尤其是進入21世紀,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抓住樂器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寶貴契機,豎起“文化營銷”的大旗闊步前進,將民族樂器文化滲透到文史館展、社會公益、演藝、教育等多個領域,形成了制造業、文化產業、現代服務業跨界融合的服務體系,努力讓民族樂器文化“活”起來。
以文化為主線,塑造品牌形象
上海民族樂器一廠不僅是上海民族樂器制作技藝的傳承者,也是樂器文化的弘揚者,致力于將“敦煌”品牌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民族自主品牌,要讓中國人喜歡,讓外國人豎起大拇指。對此,企業實施文化營銷戰略,建樂團、辦藝校、編印書籍,開展了“敦煌杯”“敦煌國樂”“敦煌之夜”“敦煌大講堂”系列百余項活動,在全社會掀起了民樂文化的熱潮。2018年7月,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六十周年廠慶活動轉戰大美敦煌,懷著對中國傳統文化、敦煌藝術文化的敬意,開啟了“敦煌國樂”大型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系列活動。7月18日,在鳴沙山下、月牙泉邊,300多名身著傳統服裝的樂手在晨光初升的大漠上共同呈現《長城隨想曲》和《敦煌神韻》,古箏、揚琴、琵琶、中阮、柳琴、二胡等樂器形成方陣,大型樂團呈彎月形排列,與月牙泉交相輝映,伴隨著朝陽徐徐升起,音樂演奏逐漸進入高潮,一幅美麗的音樂長卷赫然而成。中央電視臺CCTV-4、甘肅衛視、酒泉電視臺、敦煌電視臺等媒體均對此次活動進行了報道。在“一帶一路”“民族復興”的政策方針指引下,“敦煌國樂”系列活動為中國民樂的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此外,企業不僅持續參展中國上海、美國阿納海姆、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樂器展,還走進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上海亞信峰會、德國漢堡孔子學院、泰國宋卡王子大學普吉孔子學院、埃及亞力山大圖書館等,進行民族器樂展演活動,在世界舞臺上弘揚中國文化。
嫁接優質資源,打造文化產品
“敦煌”樂器不是一般的消費品,而是文化產品。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在注重產品品質提升的同時,積極探索對經典工藝的借鑒及嫁接,盡企業所能讓產品的工藝附加值及文化價值等都得到充分體現。用傳統經典的工藝技術、時代審美的聲學品質以及引領行業的文化品位為傳統民樂注入新的活力,引領行業發展。
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企業堅持“傳承經典,引領時尚”的理念,從文化視角研發產品,從產品角度挖掘文化,平均以每年30余款的新品研發速度引領行業發展。2018年,企業在上海國際樂器展上向公眾呈現了“‘敦煌到敦煌”系列樂器、“一帶一路”系列樂器、“大唐雅韻”系列樂器、“海派風情”系列樂器等近50款新品樂器,參展樂器達百余件。新品樂器集優秀的外觀設計、制作技藝、裝飾工藝為一體,嫁接了佛教、非遺、自然、歷史等多個領域的文化內容,多方位展示了中國的優秀文化。值得一提的是,這批新品樂器被中央民族樂團用于“敦煌之夜·絲綢之路”音樂會,著名演奏家趙聰、唐峰、繆青等現場進行新品推介,以國家級樂團音樂會形式推介新品樂器,無論是推介形式還是樂器本身均獲得了較高的贊譽。
此外,企業不斷優化產品結構,提高中高檔產品的生產比例。所推出的融合了青花瓷、竹刻留青、木雕、貝雕、景泰藍、漆器、古典文學、名人書畫等工藝和元素的“敦煌牌”民族樂器,已經進入了拍賣收藏界。2018年,128萬的珍藏版小葉紫檀木“海上鳳韻”金箏一經推出立即被購買收藏,以頂級的制作技藝、極致的裝飾工藝備受矚目。民族樂器不再單一地發揮著它的音樂器物屬性,它更成了一件文化載體,不僅奏響了中國之聲,更鐫刻著中國文化。
用文化意識培養隊伍,加強隊伍建設
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建廠之時,一批樂器制作界的精英懷揣著對民樂的熱愛和最初的夢想進入該廠工作。這些元老級的“工匠”,不僅帶來了精湛的技藝,也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民族樂器事業,一直在努力踐行著工匠精神。60年來,在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提供的平臺上,一代代工匠勵精圖治、不斷進取,對傳統民族樂器進行著持續有效的探索與創新,充分發揮個人潛能、實現自身價值。
然而,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員工不是一般的工人,而是文化人。企業用文化理念來培育隊伍,讓全廠員工意識到無論在何種崗位任職都是為提升中華民族的軟實力作貢獻,讓員工感受到工作的意義和個人價值。
為此,企業廣招賢才,引進了各大高校的研究生、本科生60余名充實到相關崗位,讓他們發揮自身特長,將創新的理念、新鮮的活力帶給企業;2012年,企業與上海市群益職業技術學校合作辦學,開設了民族樂器修造專業班,學制為三年,定向培養制作隊伍,使其成為會制作、能演奏的復合型人才。
在技能培訓方面,除了“傳幫帶”的傳承方式外,企業與第三方合作開展員工技能培訓,并為高技能人才申報掛牌“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上海市職工(技師)創新工作室”,不斷提高員工的技能水平;自20世紀80年代起,企業持續舉辦“敦煌杯”古箏、琵琶、二胡制作比賽,邀請民樂界的專家學者擔任評委,迄今已經舉辦了119屆,為員工提供與民樂名家交流的平臺。
上海民族樂器一廠60年如一日,在傳承、弘揚、發展中國樂器文化的道路上不斷創新、奮斗。尤其在進入21世紀以后,努力打好“文化牌”,在跨界融合中創造文化服務,在技藝傳承中弘揚工匠精神,不僅有效推動了民族樂器文化在當代的發展,而且實現了企業品牌效益帶動經濟效益的穩健增長。企業獲得了中華老字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全國輕工行業先進集體、首批被認證的“上海品牌”(上海文化)等眾多榮譽。2018年,上海民族樂器一廠主要經濟數據均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古箏產量突破了11萬臺大關,向建廠60周年獻上了一份優異的成績單。
改革開放40周年實踐啟示我們,解放思想永無止境、創新發展永無止境、追求卓越永無止境、合作共贏永無止境。面對未來,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將繼續堅持以文化為主線,以品牌運作和創新驅動為兩翼的發展戰略,努力成為中國民族樂器行業優秀文化的承載者、創新驅動的領跑者、走向世界的開拓者,為繁榮和發展中國民族樂器事業作出新的貢獻。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