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公司近期生產的平面深色仿古磚,用變形尺測得其變形值在0.1~0.3 mm左右的波浪形狀,將多片磚平鋪在玻璃平臺上模擬鋪貼效果。用手去摸每片磚的交接位、凹凸感不明顯,但是將磚坯平鋪在一個黑房間內,用手電筒照射或在自然光以及燈光斜照射下,觀看其變形則很不美觀(如下圖1)。我們在窯爐燒成制度進行多方面的調整以及設備上將原來直徑為65 mm的輥棒改為50 mm,棒距也改小了。復產之后,該磚面的波浪形有所改善,仍然未能達到客戶要求。目前正值各陶企年終技改的黃金之際,請問潘工在這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議供我們參考?
答:拋釉磚、仿古磚出現波浪形,特別是在坯體出窯方向的前、后邊緣,大約8~10 cm的位置,棒印變形更明顯。目前陶瓷廠常用的解決方法有如下幾種供參考。
通常在窯爐入口的平臺上安裝一套“走磚造型”機器,讓進窯的每一排磚都可以按照最佳角度進窯。一般可分為“內八字形”和“外八字形”兩種。坯體入窯前的斜度一般應控制在30~45℃為宜,坯體的具體角度可根據該窯爐坯體變形值來確定。如果斜度不足,很容易引起出窯坯體存在翹角或耷角現象,而且波浪形也無法改善。此方法是目前解決輥棒痕缺陷中最理想的方法之一。如果是同時入三件磚的話,中間那片磚無法調斜,也會存在棒印變形。
(1)窯爐預熱段溫度過低,氧化段溫度過高,坯體氧化時間不足而造成的棒印變形缺陷,這種原因造成棒印變形的特征是棒印多條且分布均勻而明顯。
解決方法:將窯爐預熱和氧化階段的溫度曲線由原來的“拋物線”曲線逐步向“駝峰形”曲線調整,即升高預熱前段的溫度,逐步降低氧化階段的溫度,使坯體的氧化時間可適當的延長,但要注意中溫區的溫度也不能降得太低,否則又會引起產品入庫后的返變形問題。
(2)窯爐高火保溫區的溫度過高或高火保溫時間過長而造成輥棒印變形的特征為:坯體前、后邊緣的棒印明顯且整條邊緣呈下彎狀,坯體中間部分的棒印不明顯。
解決方法:檢查該窯爐急冷前高火保溫區段的溫度是否過高以及輥上、下開啟噴槍是否過多。檢查并確認如果是屬于高火保溫區噴槍開啟過多而造成的棒印變形,則適當關閉部分輥上、下噴槍1~2組,使該區域的溫度降低10~20℃即可,此處一般會預留2~3組噴槍不開作為過渡段為宜。同時也可根據產品的光澤度、平整度的要求而適時調整高火保溫區的溫度。
檢查窯爐的排煙及抽熱風機開度是否符合生產工藝要求并給予修正。如果由于窯爐排煙風機開度過小抽熱風機開度過大,而導致窯內大量熱量聚積在急冷前段的輥棒印變形。
解決方法:開大排煙風機的同時適當關小窯爐抽熱風機頻率,但是要保持窯內壓力不變為宜,使高火保溫區的溫度適當降低10~20℃或更多,其次也要檢查助燃風機的開度是否過大而導致的保溫區溫度過高。
檢查窯爐燒成區的正壓是否過大及正壓段是否過長而造成的輥棒印波浪形。
解決方法:一般情況下,輥道窯的正壓區控制在整個燒成段的1/3長度為宜。壓力控制在10~20 Pa為宜(如圖3)。如果過大的,則要調整排煙和抽熱風機的抽力,同時也要檢查是否為助燃風量過大所致并給予調整。再者就是檢查并調整各區域的擋火板/墻的高度是否合理并給予調校,使之適合生產工藝需要。
檢查窯爐三帶的擋火板/墻設置及高度是否合理。如果擋火板/墻設置過多,而且高度不合理,造成窯爐內氣流不通暢,局部過高溫,也會出現波浪形狀的變形。
解決方法:因為不同產品的生產工藝以及不同產量要求,其窯內的擋火板/墻的高度都不盡相同,故無法給出統一的標準。只能依據窯爐產量和生產工藝要求而適時修正。一般情況下,急冷段的擋火板高度控制在10~20 cm為宜,燒成區及預熱區的擋火板高度在25~35 cm為宜,不能過低,否則會造成溫度和氣流的難以控制。
檢查窯爐的棒距是否過大,燒成區到急冷段的輥棒及棒頭套軸是否存在彎曲而甩棒現象,輥棒的直徑是否存在過大或過小等不合理現象。
解決方法:
(1)在正常生產情況下,可以逐步對彎曲的輥棒或棒頭套進行更換。
(2)如果棒距過大或輥棒直徑不合理,可以利用停窯改造之際進行技改合適的輥棒。
檢查窯爐急冷段的上、下急冷風管是否存在開度相差過于懸殊或過于集中吹冷風,從而造成急冷段的輥棒冷熱不均的變形彎曲過大現象,同時也要檢查該處的輥上擋火板是否過高,急冷風管出風口是否垂直等問題。
解決方法:
(1)調整輥上、下急冷風管的開度,使之趨于平衡或者增加開啟風管數量,減少風量過于集中現象。
(2)更換質量更優質的輥棒或者碳化硅棒,減少輥棒變形過大的影響。
(3)合理調整擋火板的高度,減少過多熱風被抽到急冷段內。
(4)矯正急冷風口的垂直度,避免斜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