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迪
(遼寧省錦州市松山新區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遼寧 錦州 121013)
錦州市松山新區又稱錦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位于遼西走廊中部,耕地面積11萬畝。花生是本區的第二大農作物,特別是中央農業供給側改革政策出臺以后,花生種植面積穩步擴大,品種更新較快,生產技術不斷完善。目前,年均播種面積達2萬畝左右,年產量5 000 t以上。但和其他地區相比,也存在著重茬造成病蟲害越來越嚴重、品種相對老化、產品附加值低、沒有形成產業鏈、水利設施不完備等諸多問題。
1.1 自然條件適合。松山新區處中緯度地帶,屬于溫帶季風性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常年溫差較大,全年平均氣溫8℃~9℃,年降水量為540~640 mm,無霜期達180 d,氣候條件完全滿足優質小花生生產要求,且生產的花生不含黃曲霉素。全區3萬畝丘陵坡耕地大部分為原來的廢棄果園,屬沙壤土,又經過果園改土后土層深厚,非常適合花生種植。
1.2 農戶種植經驗豐富。改革開放前,本區花生種植已經普遍。20世紀90年代以后,大面積坡地果園樹齡老化淘汰,農戶紛紛改種花生,花生種植出現高潮。近年來,當地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花生科學施肥普遍被農民接受;花生種植、施藥、收獲的機械化程度較高,達到80%以上;受臨近的興城市、葫蘆島市連山區的影響,品種更新也較快。目前,高產地塊畝產達到400 kg以上。
1.3 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松山新區毗鄰錦州城區,區內有國道102線,京沈、錦朝高速以及秦沈客運專線等公路鐵路,距錦州港10 km,距錦州灣機場20 km,無論是農產品銷往市區、全國各地,還是出口國外,公路、鐵路、海運等運輸方式都十分方便。
2.1 重茬嚴重,病蟲害較多。當地花生種植集中在丘陵地塊,輪作倒茬作物缺失,重茬現象嚴重,造成根結線蟲病、葉斑病、瘡痂病、根腐病、莖腐病、白絹病、地下害蟲等病蟲害嚴重,產量下降。
2.2 品種相對老化,產品附加值低。經過近10年的發展,曾經在當地占主導地位的老品種白沙1016已經基本被淘汰,經歷了大面積普及花育23,發展到目前308、花育23占主導,花育20、唐油4為輔的品種格局。目前國內各個花生產區高油酸花生發展較快,價格也較高,但近幾年本區高油酸花生種植面積幾乎為零。
2.3 農民的思想相對守舊,沒有形成產業鏈。當地的花生種植局限于丘陵坡地,增產潛力較大的平肥地種植花生較少。裸地、單行種植較為普遍,大壟雙行、覆膜種植面積較少,采用膜下滴灌的地塊更少。這些因素嚴重限制了花生單產的提高。全區沒有一家大規模的花生種植專業合作社和花生儲存、精選、加工企業,只是單一為外地商戶提供花生初級產品,沒有形成花生產供銷和深加工產業鏈。
2.4 水利設施不完備。計劃經濟時期興修的水利設施由于年久失修,不適合一家一戶的經營種植方式,已經沒有利用價值。當地降雨量有限,方塘等蓄水設施較少,地下水貧缺,丘陵地區鉆井困難。當地春旱較為嚴重,大部分地塊靠機動車拉水抗旱播種,投入較大,需要較多的勞動力,不適合機械化作業,出苗效果也不理想。
3.1 加強政策引導。相關部門制定花生產業發展規劃并引導落實。技術部門強化花生種植技術普及,推廣谷子等雜糧作物進行輪作倒茬,推廣無公害病蟲害防治技術,組織農民走出去參觀學習,轉變守舊思想;財政部門利用種植業結構補貼資金強化對花生種植戶的補貼,引導農民擴大平肥地種植花生面積;使用壯大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扶持資金組建花生產供銷經濟組織。
3.2 更新花生品種。推廣阜花22、花育668、花育669等高油酸花生品種,前期可采取政府補貼等形式推廣,扶持相關企業采取訂單農業的方式收購高油酸花生。按照目前市場價格,種植高油酸花生可提高花生附加值0.25元/kg以上。
3.3 加強水利設施建設。爭取上級農田水利專項資金,做好方塘等蓄水設施建設,同時利用管道提水入田,采用覆膜、滴灌、移動式噴灌管等節水方式科學灌溉,合理利用當地水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