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傳靜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 合肥 230022)
社會學家科塞(科塞,1989)認為,沖突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群體之間不可避免存在沖突現象。在科技論文的編校過程中,科技論文作者與編輯一直處于沖突和協作的狀態。協作促進溝通有利于共同目標的完成,但沖突不可避免,科技論文作者與編輯在編校的任何環節均可能相互沖突、相互矛盾(周潔,2010),甚至產生非理性對抗情緒(汪星,2009)。長期積累的矛盾一旦爆發就會造成破壞(陳成文,2009)。在沖突視角下研究科技論文作者與編輯在編校過程中的關系,通過揭示沖突的起因、功能,有助于找到化解問題的正確途徑和有效方法,形成處理矛盾、沖突的機制,有助于優化編校流程和作者編輯關系,發揮沖突的正功能。
在現有體制下,科技論文作者發表論文的目的大多為了晉升職稱(劉建滔,2008)。在很多作者眼里,這是一項任務,甚至等同于麻煩。科技論文作者很少從事研究工作,日常工作與生活占據了作者的大部分時間,但論文寫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知識積累和對研究問題的深入探討,科技論文的撰寫、修改,均需要作者全身心投入。那么,為了晉升職稱,科技論文作者發表論文的目的性強,以論文見刊為最終目標,在意論文質量者甚少。在這樣的目標取向背景下,速度成為科技論文作者的唯一訴求。快一步,在期望的時間里不因論文而耽誤;慢一步,缺少論文,可能要等上好幾年。而編輯作為期刊的主要把關人,不僅需要對作者負責,也要對期刊的質量負責。質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線,在本著職業敏銳性和負責任的態度下,編輯在遵守“三審三校”流程的同時,精益求精,嚴格控制編校質量,引導期刊良性發展。每年國家廣電總局對責任編輯均進行考核,如擔任責任編輯的出版物出現內容質量、編校質量等違法問題,責任編輯將會被注銷其責任編輯證書,使得期刊責任編輯無法忽視期刊質量。毫無疑問,編輯嚴格把關論文質量在某種程度上與科技論文作者多快好省的發表訴求產生沖突。科技論文作者追求發表論文的速度,一定程度上是在犧牲論文質量的前提下完成的。當然,這樣的論文不一定沒有發表價值,但缺少時間仔細斟酌。編輯的嚴格把關,必然需要花費時間,放緩發表速度。
科技論文作者一般為所屬專業領域的從業者,有著豐富的從業經歷與該領域相關知識儲備;而雖然編輯的行業知識豐富,對期刊所屬領域知識有所了解,但并不精通。因此,編輯對其期刊論文中涉及的內容往往無法面面俱到,在透徹把握內容方面存在困難。如果編輯就此提出不專業的疑問,容易造成科技論文作者的不認同(周潔,2010)。這種不專業疑問若是多次存在,不僅讓作者質疑編輯的勞動成果,甚至會對期刊的專業性進行質疑,對抗情緒因此而生,阻礙編校流程的下一步進行。
科技論文作者的知識沖突還表現在行業習慣與編輯規范上(周潔,2010)。在作者看來,行業習慣深入到每一個同行的職業中,有悖于行業習慣的編輯規范,修改都是多此一舉。比如,在科技論文中,編輯經常將“體重”修改成“體質量”。在作者看來,無論是在行業習慣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用體質量來形容人的物理重量。再比如,中國臨床醫學經常使用“毫米汞柱”這一計量單位來表示壓強值的單位,然而“毫米汞柱(mmHg)”并非國際單位,需要將其換算成國際單位“千帕(kPa)”。作者認為這種換算不僅麻煩,而且還容易將本來簡單的數據復雜化。臨床上血壓的收縮壓正常范圍經常用90~139mmHg表示,若換算成12~17.3kPa,很多人對此數據茫然。在編輯看來,任何不符合編校規范的使用方法都是錯誤的,不利于學術交流,影響期刊的編校質量。
在編校過程中,科技論文作者的沖突行為表現在三個方面:溝通過程中的討價還價、修改過程中的抵觸心理、對抗情緒下的撤稿。
以見刊為第一導向的作者,經常詢問能不能早點見刊,可不可以加急,有沒有綠色通道。無論是電話溝通還是電子郵件詢問,作者經常軟磨硬泡,企圖通過語言的溝通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作者不會換位思考,總希望編輯能夠換位思考,若編輯回答不符合其期望時,沖突情緒就產生了。此時的沖突更多地給作者帶來負面情緒,對未符合預期的失望。
首先,以職稱晉升為導向的論文發表作者,對論文的修改積極性不高。本來寫作就是在被動下進行的,為了職稱硬著頭皮寫完的論文,或許作者自己都不愿意再看第二遍,而讓其修改,更是艱難。其次,作者從內心否認修改的價值。作者比任何編輯都清楚自己論文的水準以及自己在此論文中花費的精力。在編校過程中經常出現的現象是,作者在寫作階段花費的精力少于編校過程中花費的精力。最后,編輯與作者對文章質量有不同見解。編輯在有審稿專家把關論文的學術價值前提下,從傳播與交流角度出發,更加關注編校規范。作者更關注論文的學術價值,抓新觀點、新思路、新方法。學術價值與編校規范兩者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作者忽視編校規范的原因還在于對編校規范的作用認識不足。
撤稿不僅僅是損失一篇論文,甚至會損失這個作者及其所屬的圈子。科技期刊多數屬于學術性期刊,稿源影響期刊質量,多起撤稿事件不利于編輯部的名譽與長期發展。
在編校過程中,編輯的沖突行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語言對抗、耽擱稿件。盡管編輯都有職業素養,但在沖突發生時,編輯在不穩定情緒中容易進行語言對抗,當作者同樣進行回擊時,沖突容易加劇。除了語言對抗外,編輯還利用其職務之便,采用如耽擱稿件等方法冷處理。這是一種比較隱蔽的但影響深遠的沖突行為,其造成的不良后果不亞于語言對抗。
達倫多夫認為,社會普遍存在沖突,但沖突只具有破壞性的消極作用。然而,科塞認為,社會沖突是客觀存在的,沖突不僅具有破壞作用的反功能,還具有有利于規則、規范的重新調整、建立、完善的正功能(侯均生,2001)。
如果沖突的問題涉及雙方的核心價值,沖突就具有反功能,反之具有正功能。科技編輯與科技論文作者的沖突從始至終都未涉及雙方的核心價值,在一定條件下,雙方表面是沖突的、過程是沖突的,但雙方的核心價值是統一的:多快好省、高效高質量地出版論文。
沖突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平衡機制,是一種通過更改雙方權力關系的基礎來避免不平衡條件產生的重要途徑,因而它有助于對立雙方間建立并保持力量的平衡,有利于規則、規范的重新調整、建立、完善。科塞將沖突劃分為四種類型:群體間沖突和群體內沖突、現實性沖突與非現實性沖突、緊密關系中的沖突,以集體的目標為動機的意識形態下的沖突。編輯與科技論文作者的沖突是現實性沖突與非現實性的沖突。現實性沖突中,個人或群體只把沖突作為達到自己目的的手段,而在非現實性沖突中,沖突本身就是目的,它為的是宣泄敵對情緒和緩解緊張壓抑的心理。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編校過程中編輯掌握著作者想要的資源,掌握著論文發表進度的一切信息,處于主動位置,而作者處于被動狀態,需要編輯的信息反饋才能獲得具體的論文進展情況,急于發表論文的作者在此過程中容易產生緊張、壓抑的情緒。科技論文作者一方面通過非現實性沖突宣泄自己的不滿、緩解壓抑的心理,另一方面希望通過現實性沖突讓科技編輯認真對待自己的訴求,從而達到目的。正是因為有現實性與非現實性沖突的存在,讓編輯無法忽視作者的訴求,在這里沖突扮演了激發器的角色,它激發了作者與編輯關系中新規范、規則和制度的建立,從而充當促使敵對雙方社會化的代理人,引導作者表達出自己的不滿,通過訴求尋找編輯部可以優化的方面,如編校流程等,從而發揮沖突的正功能。
沖突還可以起到一種安全閥的作用,對沖突雙方產生保護功能(李俊,2002)。根據科塞的理論,長期積累的矛盾一有機會爆發就會對社會造成破壞。類似于鍋爐上的“安全閥”,沖突的安全閥功能可以使科技論文作者的敵對情緒、不滿心理得到發泄,不至于產生破壞作用。相反,如果編輯與作者雙方的一方,有緊張情緒沒得到及時渲泄,那么將會對整個編校過程造成破壞,如以上提到的語言對抗、撤稿。
沖突不是靜態的,是動態的、變化著的,從達成一致目標,到目標分歧,再到相互協助最后沖突消失。融洽的編者和作者關系促進雙方的心理平衡、尊重、理解和認同,彼此間起激勵作用(王景周,2019)。分析科塞的沖突理論,揭示科技論文作者與編輯在編校過程中沖突的起因、行為、功能,助利于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確途徑和有效方法,形成處理矛盾、沖突的機制。發揮沖突激發器作用,激發編輯部建立新規范、規則和制度,從而發揮沖突的正功能。
在編校過程中,科技論文作者與編輯的沖突始于溝通,可現實中溝通帶來的負面作用并不少,如曲解對方語義、揣測對方態度、語言啰嗦導致對方不耐煩、反饋問題未解決導致語言攻擊等,有效的溝通可減少沖突的發生。
溝通的語言應是是明確的,非模棱兩可的。“可以”“不可以”“做得到”“做不到”,作者與編輯在溝通中雙方均應使用明確的詞語,而不應使用模糊的、可給對方留有幻想的話術,如“可能”“盡量”“爭取”等。模糊的語言溝通容易讓對方產生誤解并抱有幻想,若是事情發展并未按預期方向發展,人們總是難以接受。比如,作者詢問稿件是否12月份發表,若編輯回答“我們爭取給您12月份發表”,這時作者更傾向于相信文章在12月份發表,若是最后未在期望時間發表,就容易產生激烈的沖突。溝通的頻率應是少而精的。無論是作者還是編輯,大家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作者若是經常電話或郵件查詢或催促稿件進度,容易讓編輯頭疼與反感。編輯的工作是煩瑣和復雜的,若每一位作者總是不厭其煩地詢問,編輯部的工作甚至有可能癱瘓。同樣,作者有其工作與生活,他們分配在稿件中的時間是有限的,編輯不應該隨意聯系作者。因此,溝通的頻率、溝通的方式雙方都應根據需求調整,緊急的非聯系不可的電話聯系,不緊急、小問題的采用郵件匯總的聯系方法;做到沒事不聯系。溝通的結果應是有反饋的。編輯部應建立反饋機制,及時了解問題、調整流程、解決問題。如在編校結束后,編輯與作者均處于平等的位置時向作者做問卷調查,了解作者在投稿、修稿、發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可以咨詢作者的改良建議,改良編輯部的各方面漏洞與問題。
很多的沖突皆因信息不對稱引起。在編輯部工作流程中建立一套常規的信息溝通機制解決信息不對稱必要且迫切。其一,編輯部獲取作者處關鍵信息,如爭取獲得作者論文寫作過程中的相關收集資料以備編輯查閱,填寫包括作者論文發表時間、欄目、篇幅等在內的發表意向書,以全面獲得作者期望信息,方便編輯部協調。其二,編輯部工作流程告知作者減少作者的迷茫與焦慮。比如在修稿過程中,準備一封“給作者的信”,解釋編輯部的正常作業流程,修稿時的修改依據,正常論文見刊速度等。盡量讓作者知曉編輯部的工作流程,配合編輯部工作,增加作者的好感度,獲得作者的理解,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發揮安全閥作用的沖突,對沖突雙方產生保護功能。引導科技論文作者排解編校過程中的不滿。編校的流程很少是一帆風順的,困難、問題時常出現,給作者排解敵對情緒的窗口十分重要。編輯部可以利用新媒體,建立微信公眾號、微博平臺等,給作者發聲的機會、交流的機會。不僅科技論文作者需要排解敵對情緒,編輯也需要排解工作中的壓力,關懷編輯、理解編輯,編輯部和作者都應該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