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凝
(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 合肥 230601)
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快速發展,進入新時代的我國圖書出版行業已具備了相當規模。2018年,我國進口圖書、期刊、報紙、電子出版物、音像制品、數字出版物的總數量達到3269.2萬冊(份、張、盒),比2017年增長了4.8%;總金額達6.6563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了19.1%。全國出版物進出口收入達85.5億美元,同比增長2.8%;利潤達2.2億元,同比下降22.5%。圖書貿易是圖書著作權人通過許可或轉讓將其經濟權利授權給用戶的一種經濟行為。圖書著作權貿易是指圖書著作權人、經營者和使用者之間的著作權貿易。目前,由于國內市場已經無法充分滿足國人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新時代的對外圖書貿易顯得愈發重要,尤其是圖書版權貿易。
近年來,我國圖書版權貿易一直處于逆差狀態[1],出版物出口大幅度增長,數字出版物出口勢頭強勁[2],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改革開放前,我國著作權保護方面的法律幾乎為零。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對外版權保護方面的立法工作進展迅速。1982年制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是我國第一部知識產權法律。其后,1984年制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1990年制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實施條例》和《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先后由國務院頒布實施。1994年7月,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了《關于懲治侵犯著作權的犯罪的決定》。1997年7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增加了對侵犯著作權的懲罰。這些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不僅奠定了我國著作權法律體系的基礎,而且標志著新時代中國著作權法律體系建設的基本完成。[3]
但是,我國著作權方面的法律制度仍然不夠完善,其主要不足之處包括有的法律條款表述過于籠統,在實踐中難以實施;打擊著作權犯罪的力度還不夠,相對滯后于新時代的文明進步和社會需求;盜版現象依然猖獗,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秩序。由于司法體系和行政體系對打擊盜版侵權的力度不夠,直接影響了著作權人創作的熱情和維護自身權益的積極性。我國版權貿易中也存在盜版侵權問題,不僅給我國版權行業造成了損失,也損害了我國的國際形象。國際知識產權聯盟多次在報告中提到中國的高盜版率。美國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采取貿易壁壘威脅我國,將我國置于其“306條款”貿易法的監管之下,要求我國加強對版權貿易的行政執法。由此可見,新時代我國著作權司法行政管理確實大有可為。
目前,我國的版權貿易量與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大國很不相稱。一些只有幾百萬人口的國家如以色列,可以借助圖書出口不斷在全球傳播其文化產品和思想,贏得了世界聲譽。相形之下,我國是擁有將近14億人口的文明古國和現實大國,在國際文化舞臺中的影響力卻較弱。不是因為我們的文化不夠博大精深,不能吸引世人,而是因為我國版權貿易發展水平低、版權輸出質量不高。聯合國文化發展報告每年都會公布該年度100本影響世界歷史的書籍,早期我們有《論語》《孫子兵法》入選,但近年來,幾乎沒有中國書籍入選。我國主要出口《論語》《孫子兵法》等古代經典,以及中醫藥、漢語等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作品,能體現中國時代風尚和民族特色的高科技作品寥寥無幾。
當前,我國圖書貿易主要依托于書展、展覽等活動,在市場、資本、人才、制度等方面還有待完善,在對外貿易中尚未形成穩定的局面。近年來,我們在北京國際書展、上海版權貿易洽談會、倫敦書展、法蘭克福書展等展會上簽訂了90%以上的版權貿易合同。然而,書展時間有限且時段固化,它主要是為出版商提供一個交流的機會,而非版權輸出的主渠道。一些實力雄厚的出版社因資源豐富、渠道廣泛、展廳龐大和項目優質而引人注目,普通出版社由于規模等方面的原因,即使有好的項目也少人關注。由此可見,我國版權貿易的發展亟須一個長效的版權交易平臺。
版權代理是開展國際版權貿易的重要環節。自1988年中國版權代理公司成立以來,我國版權代理行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與國外版權機構相比,我國的版權貿易大多數是由出版社自己組織,因精力和資金有限,很難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和影響力,這對版權交易的發展影響甚大。我國的版權代理機構市場化程度不高,經營范圍相對狹窄,參與國際版權貿易的形式比較單一。由于自身力量不強,我國的版權代理機構無法為全國幾百家出版社和20多萬種版權產品發揮良好的作用,無法滿足新時代我國版權出口的需要。作為著作權輸出的重要渠道之一,不成熟、不健全的著作權代理機構確實制約了我國著作權的出口。
我國大部分出版社沒有設置專門的版權貿易機構,專業的版權貿易人員嚴重匱乏。目前,國內許多出版社對國際圖書貿易知之甚少。他們往往認為掌握一點外語就可以做圖書貿易。事實上,語言只是做好版權貿易的基礎條件。專業的圖書貿易人才不僅要熟悉我國的著作權法律、法規和政策,還要熟悉各成員國的相關國際公約,嚴格、合理地制訂合同,確保不侵犯他國的著作權,保護自身權益。只有做到這樣,我們才能在新時代激烈的圖書貿易競爭中擁有自己通暢的渠道,擁有相對穩定的合作伙伴,拓寬貿易范圍,不斷占領市場。面對新時代,我們缺乏這種專業的高素質人才。
新時代,新需求。為了培育、保護并壯大圖書版權貿易市場,我國需加快完善相關的版權貿易的立法,尤其是完善作品自愿登記制度和合同備案制度,從而為版權貿易提供更加全面的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例如,為了與國際標準接軌,我國多次修改《著作權法》,但與TRIPS(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的要求仍存在差距。我們應密切關注相關國家組織的版權規定,努力增強國際意識。首先,應該進一步修改完善“版權法”。其次,與行政部門、公安部門、法院通力合作,形成版權執法體系,整合行政資源,進行綜合管理。最后,需要嚴格執法,嚴厲打擊市場盜版行為。對于情節嚴重的,應給予著作權人適當賠償,并對侵權人給予相應的刑事處罰,以保護著作權人的利益,凈化市場環境,為著作權產業的健康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總體上看,我國圖書貿易行業還處于發展期,發展渠道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拓寬,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近年來,為了支持圖書貿易發展,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政策,如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稅收優惠政策及相關激勵措施,積極幫助重點出版企業投標出口;與國內各大金融機構進行協調,為外向型出版企業和項目提供必要的信貸支持與服務等。北京和上海也為建設版權貿易基地制定了相關優惠政策,如良好的土地利用、財政和制度支持等。進入新時代,政府應繼續通過制定政策,大力、廣泛地支持圖書貿易。建議嘗試一些如專業補償基金、免稅和財政補貼等措施,給圖書出口企業一些支持,鼓勵它們出口優秀的民族文化產品。各級政府要為出版集團做大做強甚至上市搭建平臺,提供政策及融資便利。此外,政府還可以幫助出版企業建立相關的行業協會,提升其在信息供應和統計方面的服務水平,并提供咨詢和培訓等。
國外版權代理機構是國內出版社獲取海外版權信息的重要渠道。專業版權代理機構可以協調關系,平衡各方利益,促進行業發展。通過版權代理機構的版權輸出,可以幫助出版企業降低經濟成本,節約資金和人力資源,拓寬版權輸出渠道,提高輸出效率。只有加強版權代理,才能高效整合出版資源,平衡各方利益,促進版權穩定出口。[4]
新時代,為了發展版權代理機構,首先,政府應通過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促進版權代理機構的發展。法律引導、經濟支持和正確的行政引導與管理是中國版權代理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其次,建立“版權代理人資格證書制度”。目前從事版權代理工作的人員人數較多,成分復雜,資質各異。因此,建議版權管理部門對版權代理資格進行必要的審查審核和管理。再次,要促使版權代理多元化,提高版權代理的附加值。最后,要建立誠信監管機制,加強誠信監管。[5]
版權貿易的復雜性,決定了對圖書貿易人員有很高的專業要求。因此,對版權貿易從業人員應進行定期培訓,并將培訓計劃納入專業人員在職培訓計劃。此外,新時代,我們還應該注重對高校專業人才的培養,政府需加大投入,在某些高校開設圖書貿易專業,認真培養合格的國際版權貿易人才。此外,特別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以充分調動版權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進入新時代,政府應鼓勵、引導和幫助一些有實力的出版單位參加法蘭克福、莫斯科等國際書展活動,并力求取得一定成果。我們不僅要進口版權,還要出口版權,需要盡力辦好北京國際書展。出版企業要通過積極參與并充分利用國際書展,加強與國際出版業的合作;開闊出版視野,儲備出版資源;在參展期間需充分準備出版物,精心策劃材料,以吸引世界書商和讀者的關注;耐心與國外出版商進行交流,充分了解市場信息,如版稅費率和支付條款等。
邁進新時代,我國的圖書版權貿易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別是紙質出版物的出口有了顯著增長,但仍存在不少問題。本文通過對我國圖書版權貿易的當代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應建議,旨在進一步推動新時代我國圖書版權業在國際貿易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