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穎星
(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德陽 618000)
第一,圖書館的全媒體環境變化來自全媒體出版,圖書作為圖書館資源的主體,一方面仍以傳統的紙質方式進行出版,另一方面以電子書的形式進行數字出版也逐漸成為出版發行的重要途徑。尤其是數字出版,由于互聯網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手機、手持閱讀器等移動閱讀設備發展迅速,數字圖書資源已成為圖書館館藏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導致閱讀場景的變化。全媒體環境下,碎片化閱讀成為常見的閱讀場景。隨著各種讀書APP功能的開發,電子書、聽書等讀書產品不斷豐富,讀者在上下班、運動、做家務等一切碎片化時間段都可用來看書或聽書,讀者的閱讀場景越來越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第三,圖書信息傳播渠道不斷豐富。除了傳統紙質圖書外,各種電子書、聽書產品、視頻教學等數字資源,通過各種APP、微信、微博、論壇等方式傳播或推送到讀者端,在線閱讀成為讀者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尤其是各類讀書APP和微信公眾號,不僅提供各具特色的電子書和聽書產品,各類主題書單、書評和精讀文章對圖書的閱讀推廣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互相交織、融合形成了全媒體環境,尤其是虛擬閱讀社群、各種閱讀工具的蓬勃興起,圖書相關的知識產品通過多種信息傳播方式滿足讀者不同場景的閱讀需求,使讀者獲得更加及時、更豐富的閱讀體驗。
全媒體背景下,圖書館各種類型的資源不斷豐富,尤其是聽書產品和視頻資源。視頻類數據庫已經逐漸成為圖書館資源采購的一部分,聽書產品及有聲讀物也被越來越多的讀者認可和喜愛,成為圖書館考慮采購的對象。
館藏查詢服務在全媒體環境下可為讀者提供更多查詢方式,網站、微信公眾號、數字圖書館APP成為主要查詢途徑;讀者培訓、閱讀推薦、讀書節活動等在組織宣傳過程中逐步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讀者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參與圖書館各種服務和活動;智能語音聊天工具、智能機器人逐漸被應用到圖書館讀者咨詢服務中;到館借閱向自助借閱發展,在館閱讀服務逐漸向閱讀沙龍、創客沙龍等多功能空間服務發展。
“讀屏時代”讀者越來越依賴移動閱讀設備,電子書、在線圖文信息、視頻音頻成為讀者獲取信息的主要載體,紙質圖書閱讀所占時間越來越少。全媒體時代,知識類信息在擴大傳播范圍的同時,其他信息如娛樂、購物、網游、交友等也不斷搶奪讀者的視線,“碎片化閱讀”使讀者更多地停留在“淺閱讀”層面。而滿足讀者更高層次的“復合閱讀”不僅要滿足讀者線上線下多渠道獲取方式、傳統紙質與數字閱讀相結合的閱讀場景需求,更要滿足讀者在閱讀中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分享交流、休閑娛樂等多方面的需求,[1]讀者閱讀行為的改變,對圖書館資源建設和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戰。
近幾年,知識付費平臺不斷涌現,知識付費產品不斷豐富,知識付費市場更加繁榮。多數知識付費平臺提供電子書閱讀、紙質圖書銷售、聽書/講書、書評、精讀文章、主題書單等。其中,電子書閱讀和紙質圖書銷售與圖書館紙質圖書和電子書借閱服務重合;聽書/講書、書評、精讀文章可幫助讀者節約閱讀時間,高效獲取精華,快速擴大讀者閱讀視野,而圖書館在這方面的服務相對欠缺;主題書單在知識付費平臺中采用了營銷文案的寫作模式,遠比圖書館常規閱讀推薦更吸引讀者。主題書單、精讀文章、書評、聽書/講書產品一方面滿足了讀者快速獲取知識的“淺閱讀”需求,另一方面為讀者進一步“深閱讀”提供了引導,極大地節約了讀者的時間和精力。
全媒體背景下各類信息資源在極大豐富館藏的同時,也給圖書館資源選擇和采購帶來了極大困難,如何用有限采購經費獲取優質、豐富、符合讀者需求的資源成為圖書館資源建設的難題。
首先是學科內容的選擇,既要滿足圖書館主要服務讀者群體的學科專業需求,又要兼顧讀者的常用、實用需求,資源內容既要滿足讀者“深閱讀”需求,又要滿足讀者在碎片化時間的“淺閱讀”需求。[2]其次是資源的來源問題,數據庫商提供的各類數據庫是圖書館數字資源的主要來源,在各種網絡資源的沖擊下常常被讀者束之高閣,而圖書館采購網絡資源則面臨著各種資源的版權問題。
目前,圖書館基礎常備的信息服務平臺和信息發布渠道包括圖書館網站、微信公眾號、圖書館APP、微博和QQ,相較于傳統媒體時代,信息發布渠道更廣,但也增加了圖書館對信息發布渠道和服務平臺的管理難度。要想更好地利用這些渠道和平臺,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和人力。近幾年,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智慧圖書館”成為圖書館發展的新趨勢,對于資金和技術相對薄弱的圖書館來說更增加了生存發展壓力。[3]
全媒體是一個動態性的概念,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的載體工具、傳播渠道會越來越豐富,在不斷創新和發展中的全媒體永遠也不會“全”。[4]館藏資源是圖書館服務的基礎,在全媒體背景下,不論信息的載體工具和傳播渠道如何發展,館藏資源才是圖書館服務的基礎,只有豐富、有特色、能滿足讀者需求的館藏資源,才是圖書館在各種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前提。
圖書館作為社會文化職能部門,一方面要順應時代變化,時刻關注讀者需求,做好讀者需求調查和研究,深入了解讀者的需求和閱讀特點,從整體上把握讀者的需求情況和閱讀趨勢,不斷滿足讀者新的閱讀需求;另一方面明確自身定位,圖書館作為社會知識供應鏈上的重要一環,肩負著文獻的加工、貯存和傳播職能,應有符合自身特點的長遠發展規劃,不隨波逐流。
1.實體館藏與虛擬館藏資源互補。全媒體背景下,讀者的閱讀行為更傾向于“復合閱讀”,既習慣于數字閱讀環境,也有對傳統閱讀環境的需求。因此,絕大多數圖書館在資源建設中普遍采用實體館藏與虛擬館藏相結合的方式,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實體館藏與虛擬館藏并存的局面將持續存在。因此,圖書館資源建設應從整體上合理布局,使實體館藏與虛擬館藏相互補充以達到最優化資源配置,充分滿足讀者對傳統閱讀和數字閱讀的需求。
2.特色館藏與普遍適用性資源相協調。不同類型的圖書館應根據自身服務的不同讀者群體,有針對性地采購相關學科的文獻資源,以形成獨有的館藏特色。目前,很多圖書館都在加強特色館藏資源建設,與此相對應的一些普遍適用的、實用性強的文獻資源也應成為館藏建設的重點,如讀者群體普遍需要的個人成長類、辦公軟件技能類、成功勵志類、演講溝通類、心理健康、教育類等,這些普適性的文獻和知識已經成為在線知識付費平臺開發產品的突破口,圖書館資源建設也應將大眾讀者普遍需要的文獻作為館藏資源建設的重點。
3.引入“淺閱讀”內容引導“深閱讀”。我們并不能把“淺閱讀”簡單地劃歸為一種不良的閱讀習慣,而應視為在全媒體背景下產生的一種閱讀特點。圖書館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應對讀者的閱讀行為加以引導,而引導的方法應該是為讀者提供適合讀者“淺閱讀”的文獻。目前,圖書館館藏中適合“淺閱讀”的文獻主要是報紙和期刊雜志,這兩種文獻在“讀屏時代”正逐漸被讀者邊緣化,讀者更愿意用碎片化時間刷微信閱讀公眾號文章。圖書館可以引入優質讀書類公眾號的書評、精讀文章、主題書單等新媒體資源,利用新媒體資源吸引讀者,對讀者進行引導,為讀者推薦所需讀物,節省讀者選書成本。在“淺閱讀”的引導和推薦下,進一步利用館藏圖書、課程教學視頻等資源,滿足讀者“深閱讀”需求。
1.館配電子書采購方式。國內主流電子書平臺如超星、書生之家、方正等,主要以包庫銷售的形式為圖書館提供電子資源,但這樣的銷售和采購過程缺少讀者參與,部分資源仍像傳統紙質圖書一樣無人問津。而館配電子書的采購方式中,讀者可直接參與薦購,按冊采購不捆綁其他電子書,所購即所用,以最少的經費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需求,可極大地提高采購資源的利用率。
2.完善讀者薦購模式。不論是傳統紙質圖書的采購,還是電子書、有聲讀物、教學視頻等數字資源,滿足讀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讀者薦購,根據讀者的薦購要求采購的資源就是讀者最需要的資源。因此,全媒體背景下,圖書館應不斷完善讀者薦購模式,減少薦購程序,保證各種薦購渠道暢通,真正讓讀者成為圖書館資源的采購者、建設者和使用者。
3.直接與出版發行機構對接。隨著全媒體出版的發展,圖書館可直接向出版社采購所需資源。一些大型出版社所出版的圖書在學科范圍、作者選擇上都有自己的特征和標準,圖書館直接和出版社對接,尤其是大型出版社,不僅可以打破書商和數據庫商對圖書館資源建設的制約,還可以快速獲取各類新書的數字版使用權限,更快地滿足讀者對新書的需求。
4.與知識付費平臺合作。近幾年,知識付費市場發展活躍,如得到、喜馬拉雅、微信讀書等知識付費平臺,不僅有豐富的聽書產品、在線教學課程視頻、書評、精讀文章等,還有一大批忠實的用戶和活躍的線上交流評論,這些正是圖書館資源建設和服務的薄弱部分。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及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術的發展,跨界融合成為一種趨勢。圖書館與知識付費平臺合作,不僅可以彌補圖書館在“淺閱讀”資源方面的不足,豐富圖書館資源類型,還可以通過知識付費平臺流量更好地推進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
讀者的興趣、需求、閱讀行為特點是圖書館資源建設的基礎,在全面掌握讀者需求和注重讀者體驗的基礎上,圖書館應以“全媒體”為工具,完善與知識供應鏈上相關各方共同構建知識服務體系,打造同一性的資源平臺,致力于為讀者提供全方位的整合資源和立體化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