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良召 黔西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政治局集體學習等會議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都多次強調: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由此可見,黨和國家已經把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提升到了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和經濟發展并駕齊驅。
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是對過去文化的總結。我們建國以來一直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但都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把它提高到國家建的戰略高度。過去我也提倡大眾文化,文化要為工農兵服務,但那似乎只是文字的普及工作,而真正的文化成分很少,真正的文化建設的實施主要集中在知識分子的小圈子或者學校中。然而今天,這樣建設文化是跟不上是時代發展的,是不適應社會需要的,我們必須總結過去的經驗,對未來的發展做出規劃,發展積極的代表這先進生產力的文化,這包括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吸收有利用。
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華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深深的浸潤在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我們民族前行的力量源泉。文化建設歷來都是我們黨非常重視的一項工作,我們黨從建黨就開始文化建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用更優秀的文化來滋養人們,使我們中華民族擁有更強的凝聚力、更豐富的創造力、更頑強的生命力。從民族獨立、富強到躋身世界科技強國的行列,乃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離不開文化的力量。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是我們黨的使命。
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是走向世界的時代要求。我們的國家曾經在盛唐文化、經濟高度發達,和世界文化交流、貿易往來頻繁,是世界聞名的中心。但到了晚清我們一落千丈,敵人的船堅炮利讓我們嘗盡了苦頭,這是經驗更是教訓,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雖然有所發展但和世界還有很大差距,想要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用先進的文化武裝我們的頭腦,提高我們的文化軟實力。
我們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文明的國度,傳統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我們每一代人都在汲取著她的營養,正是在她的滋養下我們中華民族才去的了今天的成就,因此傳統文化是我的血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傳統文化,經濟建設的現代化成就不管有多大,也會被看作是一個業已消失的民族,或者是另一民族的復制品。只有建立起本民族的經濟和文化,才能真正躋身于民族之林。
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根。不管我如何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他都是深深地植根在我們五千多年文明的肥沃土壤之中,并不斷從中汲取營養。我們要發展社會主義文化,這是時代的要求,是經濟建設的需要,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但并不等于我們要和過去劃清界限,拋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我們幾千年的血液,她已深深地浸入我們的骨髓,在不知不覺中指引著我們。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是適應了我們的需要,在我們經過過濾處理以后的和我們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在過去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封建的,禁錮人的思想和行為的,“文革”中的破四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部分人只看到了其中消極的部分,而且還是用我們今天的眼光去看待,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誤解。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五千多年的積淀,博大精深,很多優秀的思想是我們至今都無法超越的,一直還在滋養著我們。所以要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社會主義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中國傳統文化既然是傳統,說明它須進行要現代化升級提煉,從而更加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變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并積極地回應西方文化的挑戰。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其實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馬克思主義文化中國化的過程。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不是用我們今天的觀點隨意對傳統文化進行闡釋發揮,而是找到傳統文化的積極部分把它融入到我們現代生活中了,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古人也遇到過的問題,那么我們就可以用他們智慧的結晶來幫助我們。那么我們就可以用馬克思的先進文化來改造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傳統文化繼續發揮燦爛的光芒。
所以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互相取長補短。傳統文化需要先進的外來文化對它進行改造、補充以適應現代化的需要,而外來的西方文化業不是萬能的,可能只有一部分適應我們的國情和我們的接受心理,被我們接受,這時也就需要我們的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來補充。因此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必須與弘揚傳統文化相結合。
雖然傳統文化使我們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不斷得到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但我們也應看到它離我們越來越遠,特別是“文革”破四舊后,對我們普通大眾來說,提到傳統文化,基本上就被貼上封建主義的標簽踩在腳下。改革開放后,隨著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更是有恃無恐,動不動給你扣上封建、愚昧的帽子。我們從國內圣誕節的狂歡和中秋、清明等傳統節日冷清靜寂就可以看到傳統文化被我們甩多遠。我們要在這樣的環境中重拾傳統文化,其困難可想而知。我認為要起碼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理性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有優秀的思想結晶,也有毒害人的身心的糟粕,我們在看待它是要用一分為二觀點來看,不能一棍子全打死。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人,大多是對傳統文化一竅不通,而這部分人卻占了很大的比重,只有那些經過專業學習,研讀過中國傳統經典名著的人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那么我們把就需要通過專業人士篩選的優秀傳統文化展示給人們,讓他們慢慢地接受者文化的熏陶,慢慢的理解傳統文化。
拓展傳統文化的接觸方式。即將傳統文化用一種易接受的方法輸送給當代人。現在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大家都樂于選擇“短平快”的文化消費方式,雖然喜愛傳統文化,但對枯燥乏味抽象的文言文,愿意去讀。因此,我們就得破除書本是知識唯一來源的思想,用創新的思路路徑來將傳統文化融入大眾,讓文化多元地呈現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當然不能改變了文化的實質。比如現在隨著物質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精神上的要也有了新的變化,很多人熱衷于旅行,那么我們就可以把旅游景點當作傳統文化的載體,讓人們在輕松的旅行中就能參與傳統文化的建設。
注重傳統文化的積累過程。文化是一種日積月累、耳目想染的過程,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于我們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從小就要開始積累。像小孩子,我們讓他們背背唐詩宋詞、弟子規等傳統經典,讓他們長期處于這種文化的熏陶中,慢慢對傳統文化產生一種興趣,進而自覺的去學習,在傳統文化中感受無人的智慧和對人生意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