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樂 中國傳媒大學
縱觀“一帶一路”總規劃實施以來,中國同沿線國家的經濟、文化、基建、社會等諸多方面的交流有增無減,方興未艾。其中中國文化作為軟實力的代表,越來越成為各色交流形式的重要載體和靈感來源。以往的文化交流多存于國家和社會層面,以文化交流互訪,實地活動為主,官方渠道占優勢。而大眾媒體的興起,其中尤以電影為代表的新媒體勢頭正盛,正讓各國之間的民間交往,民眾層面的交流成為更多可能。2015年,《中國唱詩班》以官方投資、獨立團隊制作的姿態橫空出世,陸續推出了5集以嘉定名人雅士為主角,取材傳統古詩詞的動畫電影。像這樣極具傳統文化特色的題材讓《中國唱詩班》從第一部開始就引起了觀看及轉發,驚艷全網,被網友盛贊為“國漫的正確打開方式”。在第五部作品《夜思》的創作上,因為涉及到嚴肅的歷史題材,所有主創人員傾注了更多心血,詩歌由嘉定作曲家易鳳林先生作曲,韋卓成配樂,彭擎政導演。動畫片的形式如何能保持如此高的關注度和持續的生命力,并能成為政府重點文化項目,值得深刻反思和借鑒。
語言的交流從來就不只是停留在文字層面的,其中蘊含的思想往往會以各種形式呈現出來。長盛不衰的中華文化能夠綿延,中國故事能夠在幾千年后依然不絕于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漢字的發明與詩歌的傳頌。而2015年,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僅僅兩年后,上海市嘉定區政府便支持年輕的團隊進行古詩詞的挖掘和名人軼事整理工作,給詩歌披上了動畫的外衣,但又不至于十分幼稚,使之僅僅停留在娛樂的層面。這樣,系列動畫《中國唱詩班》應運而生。以該片第一話《相思》為例,以“紅豆”為線索,以落榜士子的成長經歷演進一個完整的故事,并將詩歌的吟哦誦讀作為背景音樂融入其中。漢語言本身的詞韻魅力,再加上獨具特點的中國故事,在互聯網上帶來了空前的點擊率。
能夠在中國西安第六屆國際原創動畫獎一舉拿下最佳動畫短片獎,還拿下了中國區金獎,將代表中國和日本動漫同臺競技,《中國唱詩班》的實力絕對不容小覷。而“一帶一路”以古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為主,輻射周邊,惠及全球。該區域上的國家多為相對沿海或極為內陸的國家,主要的經濟支柱都是船舶制造、航運業或者是傳統的農業、畜牧業。與中國這樣海陸兼備,發展歷史悠久的國家相比,文化產業并不突出,遑論與歐美國家一較高下。而“一帶一路”絕不應該僅是經濟的交流,文化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個領域。以往的沿岸國家文化結構中充斥著日系風、歐美化的影視劇。而如今,中國依托自己獨特的漢語文化,清新、雋永的圖案風格(青瓦白墻、碧溪垂楊),嚴密、謹慎的歷史考據(梅、蘭、竹、菊的豐富含義,小小四合院的空間布局,門口對聯的應景變換),更兼獨特的漢語族群文化意象(爆竹、糖人、花燈、舞龍),配上易鳳林先生對于傳統音樂的潛心研究,令作品在旋律的創作上既體現了古代東方的神韻又具有較強的時代氣息。他在創作時就曾表達要讓現代的人們在詩樂的熏陶下聆聽到真善美最真切聲音的美好愿望。[1]音畫結合,讓漢語文化在新的載體面前重新煥發了生命力。
本劇從第二話開始,官方出品的版本中加入了英文字幕,細想來亦是本劇的一大亮點所在。漢語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部分,其中所包蘊的自然容易獲得國人的認同。但是,文化自信之后,如何向國際推廣便是難題之一。獲獎之后,新的劇集中添加了雙語字幕。劇組人員也在字幕適配方面下了功夫。眾所周知,中國文化,尤其是漢語文化中有隱秘和暗喻的習慣,有的并非直抒胸臆,或兼有弦外之音。如何在聽音觀畫的情況,讓觀者領悟到其中的文化底蘊,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以本劇中《游子吟》一集為例,該話取材自孟郊的《游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也是以陽光和小草的相互關系比喻母親和兒子的申請。在片中,主角換作一位清末官吏,故事的起源換成一件舊衣服引發的往事回首,故事的演進也變成了他對幾個孩子講述自己年少苦心奮斗,遭盡白眼,最后成功的故事。這樣一來,字幕以大量的敘事體和過去式出現,偏重第三人稱的轉述。這樣做,無疑能讓海外觀眾和國際影迷理解故事中的來龍去脈,但在感情抒發上,不如第一人稱來得強烈。而且,父子關系和母子關系常常在一個人的生活中扮演著不甚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角色。筆者以為故事中英文字幕可更加考究,更富時代感。
該片能夠蜚聲海外,走向國際,與制作團隊反映大眾呼聲,緊跟時代腳步的努力離不開。導演彭擎政帶領年齡段在85,90年為主的主創人員進行實地考察和動畫制作。掌握各種動畫軟件是客觀條件,但也與這群熱愛本土文化的年輕人靈敏的文化嗅覺分不開。他們通過大小各類動畫節參展,通過微博、央視,嗶哩嗶哩動畫等各種官方與非官方,主流和小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等各種渠道與觀眾互動,采集觀感,收集意愿,征求意見的同時再加入團隊的自我堅持,讓每一話雖然等待時間稍顯久長,卻總能保持精良的制作水準和足夠的關注度。導演本人甚至會在微博平臺上和劇迷、畫家、書法家、建筑師等直接交流,并在正式放出全片之前截取新的成果預告,主動征求意見,改正不足,不得不說是難能可貴的。堅持了民間意見和大眾口味,接下來便是官方導向。突出其教化功能,喚醒大眾對于中國古文化,尤其是漢語文化的興趣,傳揚正能量,凸顯文化自信都在官方平臺和大型媒體上得到了印證。如此工作,必定是精品頻出。
長久以來,在宣傳中國文化,弘揚漢語文化的,一直都有著“學字必書法,談思須老莊”的怪圈,似乎所謂中華文化高不可攀,自成一派非要以難以掌握、精神奧妙的面目示人。學經典只讀最經典,畫圖形只求傳神韻,而漢語文化中的獨特魅力,接觸傳統文化的獨特技巧總是難以遍及大眾,尤其對于非漢語族群的人。文化囿于文人雅士,才子佳人,不敢以新人新事表現古風古韻。
《中國唱詩班》在這一點上一掃往日動畫老調常談,缺乏新意的陰霾,以全新的故事、鮮活的形式、古今結合的模式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最后一次的更新選取了民國時期優秀的外交家、愛國人士顧維鈞的經歷,詳細描述了國際特派員在中國的經歷以及顧大使為民請命、險象環生的政治生涯,將中國在20世紀初的歷史形象用動畫一幀幀表現出來。北方城鎮的建筑,南方水鄉的景致,破敗卻又包含希望的民族氣節,獨立且不讓寸土的高尚人格都在40分鐘里表現得淋漓盡致。“雖然只是一部動畫,反映的卻是中國人骨子里不想輸、不認輸、不服輸精氣神”。[2]
以往的動畫,托古諷今居多,卻大多接觸革命題材,不是民國以前,就是建國以后,總怕站錯隊伍,弄歪導向。然而,動畫給了藝術創作者更多可能,結合更高的自由度、更嚴謹的態度,才能呈現不朽的動畫形象。
傳播漢語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是一個時期內長久且艱巨的任務。當下自由的文化創作環境,正在讓曾經很多的不可能一步步變為可能。《中國唱詩班》借以動畫的外衣,填充文化的內涵,從小人物的生老病死到大角色的悲歡離合,都有極為出色的刻畫。“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文化發展還有更多的可能需要我們探索,而漢語文化和動畫電影的組合也讓人眼前一亮。我們寄希望于一個經典系列的傳承,更著眼于未來更多的文化源泉競相迸流,讓我們在“一帶一路”交往乃至國際事務交流的話語權可以更加自信。因為有中華文化這樣堅實的地基,文化復興也變得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