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淼 四川農業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現如今,我國已經進入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但是在一些偏遠鄉村,仍然存在著許多孩子不能正常完成學業的現象。紀錄片《最后的代課教師》中,記錄了位于陜西省紫陽縣的一所深山分校中代課老師的日常生活和山村小學的面貌。在半山腰的這所簡陋學校學生們,每天要爬一個半小時的山路來上學,每天只吃兩頓沒有油水的飯,喝的更是冰冷的山中泉水。
我國是農業大國,截止2017年,全國農村人口共57661萬人,占我國人口總數將近一半的比例。我國一直在大力扶持貧困地區的發展,尤其是通過實施精準扶貧政策,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當地貧困落后的面貌,比如在教育扶貧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因為很多人所處的農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自然環境差,經濟水平低。所以如今仍有一些問題存在于部分貧困地區的教育扶貧實踐中,尤其是存在于學校、教師和學生等微觀層面。這樣的情況自然會導致教育狀況落后,處于應當受教育階段的孩子們無法受到良好教育。
具體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鄉村師資力量整體水平不高。由于鄉村自然環境差,交通不便利,工資待遇低等各種因素,鄉村學校很難留住甚至招聘到優秀的專業教師;
(二)鄉村封建思想的影響。鄉村家庭由于信息閉塞等原因,無法做到與時俱進,受封建思想的影響,頭腦中依舊存在著“放羊、娶妻、生娃、放羊”這樣的固有想法,造成大量中小學生離開學校前去打工、賺錢等。其余少半部分能夠留下來的學生,也會因為身邊人的影響等各種原因,無法取得理想成績。
(三)鄉村教育經費短缺。因為教育經費無法得到落實,導致學校的學校辦學條件差,無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由此導致一些孩子厭學的狀況發生。
(四)課程難度較高。全國的教學內容高度統一,對于貧困鄉村地區的孩子來說,課堂上的內容離他們自己的生活是那么的遙遠,一些孩子的學習興趣逐漸消失,不愿繼續升學。
紀錄片最大的特點即把現實生活中正在發生的事情用鏡頭記錄保存下來,不僅能反映出現實生活中的諸多問題,還能在日后成為珍貴的史料。
在反應貧困鄉村教育方面,通過對貧困鄉村的教育現狀的真實記錄,將貧困鄉村地區的教育模式及學生們的教育接受情況展現在社會大眾面前,從而能讓更多的人去關注鄉村教育。
我國蔣能杰導演拍攝的一部紀錄片電影《路》,就反映出貧困鄉村教育的諸多問題。紀錄片是以湖南省一個偏遠的小山村里一所私立學校中的22個學生為入手點,片中通過對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記錄以及對他們進行深入訪談,在探討"留守兒童"缺乏關懷,缺乏,父愛母愛這一主題的同時,也反映出一系列貧困鄉村較為落后的教育問題。光安村的原有小學因為危房不安全的問題,同時又響應政府集中辦學的政策,于2002年全部撤往鎮中心小學。但這一決定引起了一系列的問題:因交通不發達,一部分孩子們只能在天不亮就起床,一大早就匆忙行走在上學的路上。
還有一部分家庭條件稍好些的孩子家長選擇放棄家中的農活在鎮上租房陪讀,這樣的舉動是一筆巨大的開銷,給本來就不太富裕的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這樣的一部紀錄片的真實體現,讓更多的社會力量開始關注鄉村孩子們學習生活和內心世界,從而伸出援助之手。
(一)真實記錄了貧困鄉村的教育現狀
新聞報道對貧困鄉村的描述基本上是以純粹的文字或文字加圖片及簡單的視頻形式,并不足以將事實情況真實的呈現在人們面前。而紀錄片則真實客觀地對現場進行記錄,更能激發人們對鄉村教育現狀的關注。
(二)深刻反映了貧困鄉村教育的現存問題
通過紀錄片對貧困鄉村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記錄,從他們如何去上學、在什么環境下學習、成長環境又是如何等多角度、多層次的不同展現,反映當前貧困鄉村交通、教學資源、成長環境等多方面問題,即我國城鄉教育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三)號召社會對貧困鄉村教育進行改革
紀錄片的呈現更能使觀眾引發共鳴,喚起大家對鄉村教育現狀的關注和思考。通過對教育現狀場景的記錄,從而對貧困鄉村教育的改革提供積極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