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玥 中國傳媒大學
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是以紀念某人、某事、某日等為選題依據的以特殊意義相區分的報道類型,以內容性質相區分可分為記事、寫人、狀物三類。2009年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新聞周刊?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即可作為代表。以30年來改革開放的發展脈絡為主線,將人作為歷史的刻度,以點帶面地反映出改革開放中國家的發展歷程,以及人民在社會生活中的變化與變遷。
文本是指在傳播過程中所必需的相應符號及符碼所組成的表義結構,而電視文本就是一個與電視層面相結合的符碼網絡,并以一定的形式加以交換和傳播(1)。視聽新聞作品作為一種電視文本能夠被受眾接收并進行解讀,其文本內容的構建也是搭建意義載體的過程,同時也是創作者與受眾之間溝通的橋梁。通過明確且具有社會意義的主題、契合主題的話語、敘述的內在邏輯線和具有儀式感的呈現形式......在時間和空間中共同構建了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的文本內容,使得受眾在觀看的過程中,能讓作品中蘊含的意義得以釋放,這個過程體現了視聽新聞作品文本的傳播功能和涵化功能。
主題的確立實際上也暗含著價值觀的著力點,在很大程度上傳遞著當下人們對于世界的解釋,也影響著后來的人們對歷史的認識,所以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的主題必須明確且具有社會意義。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往往通過紀念某人、某事、某日等來傳達某種社會意義,承載一定的社會價值。
在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今社會,我們依然需要紀念。紀念,不僅僅是為了不被忘卻,更是一種精神理想的傳承和教化。《相聚中國節?春天的思念》節目中通過緬懷為祖國鞠躬盡瘁的親人,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缎侣務{查?記者的故事》通過講述六位記者敬業奉獻的故事,向記者致敬,弘揚職業精神汲取前行力量。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通過明確的主題進行價值判斷且導向意義清晰,具有時代精神和廣闊的社會意義。
敘事鏈條的搭建需要找到作品中各段落之間的關節點,關節點之間要有邏輯關系,構成作品的內在邏輯線,它是大廈的堅實骨架。《新聞周刊?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中以改革開放中的試驗者、實踐者、思考者、見證者構成人物段落,各段落銜接流暢自然,由遠及近層層遞進,真實的呈現出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歷程。
有的紀念類作品敘述的內在邏輯線并不那么明確,材料比較跳躍,但可以在諸多材料之間發現其中的內在關聯。正如菲斯克所言“電視文本的一個典型特點就是片段。這種安排的作用之一就是產生連續性,而不是結果(2)。”《楊瀾訪談錄?克朗凱特》就是通過典型材料的拼接構成不同段落的連接。段落一,回答了克朗凱特為何被稱為“全美最受信任的人”。段落二具體敘述了克朗凱特的職業經歷。段落三敘述了克朗凱特職業生涯中的眾多“第一”。通過大段落之間的銜接,展現了一位真實可信、愛崗敬業、頗具人格魅力的克朗凱特。
電視話語不僅能發揮提綱挈領的功能傳達信息,正如《新聞周刊?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解說詞,用精準平實的語言歸納了改革開放的社會背景,為整期節目建立了深厚的歷史基調。更重要的是,好的電視話語即便只是簡單的白描敘述,也能打動人心?!?018好記者講好故事》中新華社記者劉萬利說“工作十年,七年駐外,輾轉利比亞、也門、伊拉克三個戰場。槍林彈雨,生離死別,榮辱興衰……都已化作‘新華社幾月幾日電’,永遠地留在了中國新聞的歷史稿庫里(3)?!倍潭處拙湓捳Z,蘊含著強大的力量和真情,直擊人心。
同時,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的話語也需要警惕“抒情的陷阱”,“學會平常說話”。如果把抒情作為電視節目的主旋律,會覆蓋理性、擠壓思考,將人物、事件、意義扭曲變形,電視話語和畫面的有機搭配才能使作品意義的傳播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真。
意義不是在被語言和符號表征后便可以固定下來,而是會隨著語境、用法和歷史情境的變遷而有所變化。也正由于意義具有的這一特性,菲斯克提出“電視文本的一個特征就是閉合力與開放力之間的矛盾。前者力圖關閉各種潛在意義,提倡電視首選意義,而后者則使各類觀眾能從文本中得出各種適當的意義(4)?!币簿褪钦f電視文本也像其他所有文本一樣,是意義斗爭的場所,存在著意義的生產與解讀之間的矛盾,而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的核心正是意義的生產與解讀。
“意義”被主體接收后可以內化為觀念體系,從而對主體的認知和實踐行為產生支配和引導作用,最終反作用于現實世界。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紀念的某人、某事、某日等,都攜帶著意義,承載著一定的社會價值?!逗糜浾咧v好故事》通過講述記者故事,弘揚了記者的職業精神和時代使命,不僅是對職業理想的傳承更是一種激勵,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效應。通過涵化功能,個體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紀念類作品釋放的意義的影響,學習其中所包含的標準規范、價值精神和所期望的行為。因此,意義的生產必須價值判斷準確且導向意義清晰。
在價值判斷準確的基礎上,弘揚符合時代精神、有利于社會發展的價值觀念,避免自我做壽式的紀念,要有更廣闊的社會意義。因為紀念類新聞視聽作品不僅僅是簡單的記錄和紀念,更是影像中國的重要工程,用影像作品為歷史作注腳,具有歷久彌新的社會價值。
“意義是社會決定的,也就是說,是由適應社會的讀者與文本結合的產物(5)?!币虼?,意義的呈現與解讀依賴于社會文化語境。在高語境的交流中,意義已經存在于雙方共喻的語境中,對意義的解讀出現的誤差也更小。如《相聚中國節?春天的思念》這期節目中選取了承載著民族集體情感的節日清明節為背景,祭奠革命烈士,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其中清明節、民族精神、革命烈士等,都是我們既熟悉、又能夠體會其中情感重量的典型意象,因此觀眾能夠不費力的接收并積極解讀作品中傳達的意義。
而在低語境的交流中,“意義”需要編入顯性代碼之中。有效傳播依賴意義詳盡的表達,以補足語境不同可能丟失的部分。如《楊瀾訪談錄?克朗凱特》這期節目,國內觀眾對于著名的記者克朗凱特并不熟知,但是通過節目中備受觀眾尊敬和喜愛的記者柴靜、主持人水均益、學者胡智鋒對他的高度評價,能讓觀眾更真實、近距離地體會到克朗凱特偉大的職業精神和個人品質。由此可知,創造高語境交流能夠有效幫助受眾解讀意義,也能使作品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作為一種電視文本,其文本內容的構建也是搭建意義載體的過程,使得受眾在觀看的過程中,能對作品中傳達的意義進行積極的解讀。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意義的呈現與解讀依賴于文化語境,因此,為了更好的服務于受眾接收和解讀意義。首先應該創造高語境交流條件,讓意義存在于雙方共喻的語境中。其次,應該明確作品的目的性,作出準確的價值判斷且導向意義清晰。此外,應該表現作品的新聞性,承載社會價值并強化作品所傳達的意義在此時代的價值。
注釋:
(1) 王浩.網絡文化語境中的電視文本理論探析[J].新聞傳播,2013(8):284-284.
(2) 約翰 ?菲斯克 著,《電視文化》[M].祁阿紅等 譯.商務印書館,2005:209
(3) 劉萬利.在我心的最高處,掛有一面國旗[N].新華每日電訊,2018-11-08(5)
(4) 約翰 ?菲斯克 著,《電視文化》[M].祁阿紅等 譯.商務印書館,2005:119
(5) 約翰 ?菲斯克 著,《電視文化》[M].祁阿紅等 譯.商務印書館,200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