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 許昌廣播電視臺
在融媒體條件下,媒體間的競爭空前激烈,很多媒體會在內容和新聞數量上下功夫,努力爭取競爭優勢。一些地方廣播受此影響,往往重視消息類節目,輕視新聞評論,充其量就是點綴式的在重大新聞后面加一個編后話或是記者短評,除此之外,節目中很難找到貨真價實的新聞評論。
(一)廣播新聞評論作為一種論說文體,論點、論據、論證缺一不可。論點處于核心位置,是對所關注問題看法的表達;論據是證明論點的依據;論證則是體現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并且整個過程充滿思辨性。廣播新聞評論應該是利用新聞記者的采訪、敘述、評論,透過事件表象揭示其本質,并努力探尋新聞事件可能產生的影響,從而進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但是,現在的一些廣播評論卻改變了評論的形式,把含有思辨性的以事明理變成了講述式的避實就虛,把新聞評論體裁當成新聞專題來報道,這也成了廣播評論體裁缺失的重要表現。
(二)在現實工作中,廣播新聞評論體裁運用形式比較單一,往往以新聞述評的方式來進行使用。述評作為一種新聞評論形式,其特點就是事件的敘述、評論實現了有機結合,記者在采訪、調查的基礎上把事件敘述出來,并針對事件中有價值的要素發表觀點。當然,進行廣播評論工作,記者對事件的深入采訪必不可少,以新聞評論為出發點的采訪不僅可以使論點更加新穎、精準,還能使論據更加典型、充實。
廣播新聞評論不僅具有新聞性,還帶有政治性,理性的思考應該始終貫徹其中。在現實中,缺乏理性的思考成了很多地方廣播新聞評論節目的共性,編寫新聞評論的記者或者編輯往往避實就虛,很少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在融媒體條件下,各種訊息充斥著人們的生活,人們在獲取新聞信息的同時也希望有權威觀點的出現。在新聞事件發生時,記者不僅要及時報道新聞事件,還要對新聞事件進行理性的思考,及時發表評論。在評論之前,記者應將掌握的事件具體情況告知編輯,溝通交流后,進行合理的策劃,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數。
廣播新聞評論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往往決定其價值的大小。要做到新聞事件報道和評論同時進行,記者在接到采訪任務時,就要帶著理性進場,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力求在挖掘、調查新聞事件的途中發現問題,找到關鍵點,從而進行評論,表達觀點。這樣的新聞評論方法,與廣播傳播的線性特點完美契合,記者通過運用現場音效和白描式的敘述,將新聞事件發生、發展過程,甚至是過程中的沖突、懸念更直觀的展示給聽眾,形成一種強烈的帶入感,從而引起聽眾的參與和思考,形成共鳴,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新聞評論的理性含量。
廣播擔負著黨和群眾喉舌的重要職責,廣播新聞評論工作中蘊含的思想性和引導性是其他新聞體裁無法比擬的。在融媒體條件下,各種信息滿天飛,新的社會現象、價值觀念不斷涌現,人們更希望了解新聞蘊含的深層意義,這都迫使媒體要對這些新現象、新問題進行權威的解讀和評論。
(一)多做勤做系列評論。系列評論比單個評論有更多優勢,它不僅讓論點更加的典型、明確,其評論中所展示的論據也更加充分,多篇評論密集播出讓評論更加具有聲勢,所產生的社會影響也會成倍增加。在2016年,許昌人民廣播電臺針對大氣污染防治問題,策劃播出了《大氣污染防治系列評論》,一口氣播發了九篇評論,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二)策劃舉行系列論壇。廣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評論國家政治、解讀政策方針方面儲備有大量的專業人才。應該利用這些資源,定期舉辦以政府官員、行業專家、熱心聽眾為主要成員的廣播論壇節目。政府官員處于地方的政治中心,對地方政策和中心工作了如指掌,能夠站在高處看問題;行業專家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在解讀思想方面更加專業;群眾則是基層的代表,他們最了解基層民眾的所思所想,發表的觀點更接地氣。
(三)融合網絡建立新陣地。在融媒體條件下,人們獲取信息越來越依賴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廣播新聞評論也應該嘗試通過網絡創建新平臺,擴展傳播路徑,主動和聽眾交流互動,增加影響力。許昌人民廣播電臺就借助互聯網,開通了新聞廣播APP,專門設置評論區,里面不僅有權威專家的解讀,聽眾也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聽眾參與感增強了,廣播的公信力也提高了。
在融媒體條件下,媒體間競爭日趨白熱化,傳統的廣播媒體只有不斷制作高質量的新聞產品,才能爭得發展空間。當廣播在獨家報道或者新聞事件報道中處于劣勢時,通過對新聞事件的分析、評論,發出深刻而又具有社會影響力的聲音,就可以彌補這種劣勢。因此,在新聞評論工作上下功夫是地方廣播媒體增加影響力、打造品牌,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