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典 北京工商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會議上指出,“要把全面振興本科教育作為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持之以恒抓出成效,把立德樹人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作為全面振興本科的第一要務”。美育是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藝術教育又是實現美育的重要抓手。辦好藝術教育,將審美素質培養貫穿本科學歷教育全過程,對美育目標的實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對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有著重要意義。
美育是指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狹義的美育指“美感教育”、“審美教育”、“審美觀和美學素養教育”等,廣義的美育是將美學原則滲透于各科教學后形成的教育。藝術類學科和藝術教育類課程在學校美育中發揮著特殊重要的作用。最早提出美育概念的席勒[1]在《美育書簡》一書中認為,美育的目的所在,在于培養人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和諧。豪恩[2]認為:“美育的意思是培養美的趣味,發展一切存在美的感覺,結果到美的享受、批判的賞鑒,有時還能創造美,為藝術的制造者”。楊鴻烈[3]認為,美育是“以美的理論、方法、制作品,用來陶冶美的情操”。
美育的一大重要功能和任務就是塑造人們的審美觀,提升人們的審美水平,培養人們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藝術教育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藝術教育是一個囊括了多門學科的教育體系,學科眾多。根據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批準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藝術學科下設五個一級學科,包括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和設計學五個一級學科。每一個學科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塑造人的審美觀,提升人的審美能力。音樂是聲音的藝術,通過樂音的組合和表達,音樂直接通過聽覺進入大腦,在大腦中產生音樂形象,讓人們感知美。舞蹈是用規范化、有節奏、有組織的人體動作和造型來抒情的視覺藝術。通過與旋律、節拍的結合,舞蹈形成靜態和動態相結合的形體審美。美術屬于造型藝術,在創作和欣賞的過程中,對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抽象里有著較高的要求,對人們的抽象審美的培養益處良多。戲劇和影視教學強調在表演和欣賞表演的過程中,真聽、真看、真感受。不僅有助于人們進行沉浸式體驗型審美,也有助于人們基于自己的積累和感知積極創造個性美。
“人格”是指人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綜合,健康人“人格”是一種完整的人格,具有整體性、協調性、創造性和情感性,是一個統一的、和諧的、具有協調能力、富有創造性和豐富情感內涵的自我有機體。王世德[4]認為,“審美教育,主要是一種情感教育,它的主要任務是要塑造和形成人們優美、高尚、健康、豐富的感情、趣味、心靈、精神境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審美教育也是人格教育。
席勒指出,藝術是塑造人格的一種和諧手段。蘇聯美學家斯托洛維奇[5]認為,藝術教育“能夠根據審美規律影響人的意識,即不是影響人某種單一的能力,而是影響高級能力的總和,影響人的整個個性,影響他的感覺、情感、理智、意志和想象”。
人格教育屬于心靈教育,和其他的知識性教育相比,具有特殊性。單純的說教,尤其是空洞的說教,只能形成人們的人格知識,而不能形成人的人格素質。從人格教育的規律來看,合適的教育原則應該符合生動性,自覺性以及實踐性。藝術教育的首要特點就是生動性,通過這種形式上的活潑性,藝術教育更容易營造人格教育的浸入式學習環境,通過學習者的沉浸式學習,不斷的喚起學習者的良知,激發學習者的思考。比如亞里士多德就認為悲劇可以喚起人們悲憫和畏懼之情,并使這類情感得以凈化,獲得無害的快感。藝術教育絕不僅僅是藝術欣賞,同時還需要藝術實踐。藝術實踐的過程是技能和悟性相結合的過程,在從事藝術實踐時,學習者不僅需要堅強的毅力,去攻破藝術技能的難關,同時還需要將自身置于藝術作品中,感受藝術作品中人物的內心,并將此種情感傳遞給自己,內化而形成自己的人格部分。
美育的一大目的是思想啟蒙和塑造國民精神;王國維認為,美育是拯救國民精神世界的重要內容;蔡元培認為,美育的重要任務是“改造國民性”。[6]
藝術教育對思想啟蒙和塑造國民精神具有重要作用。魯迅[7]認為:“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出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高質量的藝術創作,可以提高人民素質,激發社會理想,美化人民心靈,振奮民族精神。古往今來,最偉大的藝術作品無不來源于生活實踐,這些作品有對陳規陋習和丑惡現象的批判,也有對時代精神和英雄事跡的謳歌和贊頌,有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和思考,也有對未來的美好展望。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巨匠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紛紛用自己的藝術作品啟蒙人們的思想。而在中華民族最危難的時候,一首《義勇軍進行曲》激勵了億萬中華兒女。在斗爭最激烈的時候,一首《東方紅》給了人民對未來美好社會的信心。徐悲鴻創作了大量藝術作品,比較有代表性的如《愚公移山》,寓意以愚公精神鼓勵全國軍民不畏艱苦、堅持抗日,奪取最后勝利。《負傷之獅》以一頭負傷的雄獅來比喻當時的中國,寄以極深的寓意,不僅影響著抗戰時期的人們,也時刻激勵著后人的愛國情懷。《八駿圖》給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征,鼓舞人們積極向上。這都是藝術對國民精神的激勵。
作為美育的重要載體,對本科高校非藝術類專業學生進行的公共藝術教育,對于大學生陶冶情操、端正審美、激勵創新、樹立正確的三觀都有重要作用。發達國家高校都很重視對學生的公共藝術教育。如耶魯大學學科分配必修課包括三組,藝術和人文就是其中一組。哈佛的七個模塊的核心課程就包括文學與藝術模塊。而達到較高的文學藝術修養,也是斯坦福大學通識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
我國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有了很大發展,但還不夠,和發達國家還有一定距離。很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都是選修課,還有很多高校甚至沒有藝術教育的機構和藝術教育的專門教師,公共藝術教育只能通過大學生藝術活動等形式來進行。王鸝(2018)[8]對北京34所高校展開的調研發現,其中的13所重點高校有半數學校沒有具有正教授職稱的藝術教師共識公共藝術課教學。大部分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師未達到國家規定編制人數。大部分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教師結構不合理,包括年齡、職稱、專業結構都不夠合理,沒有形成比較好的梯隊,并且不夠穩定。其中比較多的藝術專業類年輕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藝術類活動,并且以此替代藝術教育,藝術教育開展遠遠不夠。
從藝術教育的效果和學生評價來說,我國的公共藝術教育也不樂觀。豆軍紅[9](2014)的調查指出:“90%的大學生喜歡音樂但不識譜,75%的大學生沒有認真欣賞過古典音樂,95%的大學生不會演奏樂器”。易曉明[10](2012)的調查指出,“大學生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總體評價不高,對課程教學形式與資源評價較低,對教育效果評價較差”。
公共藝術教育和專業藝術教育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不足和人才缺乏,需要專業藝術教育提升水平作為基礎。專業藝術教育藝術是以情感為內核的感性形式,包括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藝術感悟,一個層次是藝術表達。藝術感悟屬于價值層面,是藝術家對世界運行規律的認知和評價,屬于認識世界的理論范疇。而藝術表達屬于技藝層面,是藝術家從技藝層面對自己感悟的表達。《毛詩序》里談到:“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歐洲著名哲學家黑格爾[11]也認為,“藝術的內容就是理念,藝術的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藝術要把這兩方面調和成為一種自由的統一的整體”。可見,藝術的真正內核是文化,是人們對現實世界的感知。
各個文化學科,是從各個不同角度對自然界和社會運行規律的闡釋,只有深入學習文化學科、深刻理解這些規律,才能使藝術創作者形成深刻的社會認知,才能形成良好的藝術感悟。文藝復興巨匠達芬奇學識淵博,不僅是著名畫家,他在數學、天文學、光學等領域都有顯著成就。他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藝術成就,和其文化修養密不可分。從一定意義上來講,藝術教育是高等教育各專業中對包括人文素質、情感素質、邏輯素質、創新素質在內的綜合素質要求最高的專業,天然要求藝術專業學生在文化課水平上不低于,甚至高于普通專業類學生。但是,目前,我國藝術教育在藝術本科生的文化培養上存在著嚴重問題。大部分人將藝術教育定位為技藝教育,而非價值教育。在教育的過程中,忽視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和哲學修養培育,片面重視藝術技能培養。在文化考核方面標準要求不夠高,導致藝術類考生選擇藝術專業不是來自于興趣而是“文化課”容易過關;進入大學后,有些學校在與藝術類專業培養中轉中雨專業技能培養不夠重視文化科,在這種情況下,嚴重制約了藝術類學生的發展。
托爾斯泰有一句名言,“藝術是生活的鏡子”,學習藝術,能夠促進人的覺醒,讓人更加深刻的體悟人生,體悟社會。因此,藝術教育本質是審美教育,是價值教育,是哲學教育。無論是公共藝術教育,亦或是專業藝術教育,其基本的立足點并不是傳授藝術技能,而是形成學生的藝術底蘊。但是,近年來,伴隨著藝術行業平均收入的提升,尤其是藝術明星高調奢侈生活的示范性影響。高校藝術專業,尤其是影視表演、播音主持等專業成為熱門專業。再加上藝術院校在招生時對文化課考核的要求,使得大量藝術類學生并不是出于自己對藝術的熱愛,對藝術精神的感悟去步入藝術專業。取而代之的是“獲得高薪”或者是“低分好考”等極端功利化、世俗化的目的。學習藝術也不再是為了洞察社會、感悟人生、提高審美,而是為了就業,賺錢。因此,學習藝術的過程中,就更偏重于藝術技能的學習,將藝術工具化。而在藝術教育功利化、工具化、世俗化推動之下的藝術“繁榮”,實質卻沒有真正推動藝術和藝術教育的大發展。
公共藝術課程面向全體學生,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對于做好課程思政工作具有重要意義。針對目前高校中公共藝術課程教育教學較為薄弱的情況,應該進一步加大對公共藝術課程的重視程度。首先,高校應進一步加大對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深化公共藝術教育對素質教育重要意義的認識,對公共藝術教育機構的設置和運轉加大資金保障力度。其次,應該進一步加大對公共藝術教師隊伍的建設力度,要多引進藝術技能較好,文化底蘊深厚,教學技能較為熟練的教師。第三,參照發達國家著名高校的公共藝術課程建設經驗,改革現有公共藝術課程體系,設置一定的公共藝術必修課,同時設置豐富多彩的公共藝術選修課。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本科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學科、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近年來,有人提出,藝術教育有其特殊性,應該在招生上特殊照顧。包括藝術在內的所有專業,學生的天賦和興趣都是第一位的,數學、物理也是如此,如果所謂的特殊照顧就是放松文化課要求,這就會使得大量的考生,尤其是文化課較差的考生出于功利性的目的而選擇藝術專業,就會使得藝術專業變成“水專業”,藝術隊伍充斥“水生”。
藝術類專業對綜合素質的要求,遠遠高于其他專業,必要的文化積淀是形成藝術感悟的首要前提,缺失了文化的藝術表演,就是空殼,有形而無神。改變目前對藝術生文化課要求的現狀,提高對藝術生文化課的要求,不僅是必要的,也是緊迫的。2019年,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做好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部分特殊類型招生工作的通知》,文件規定,2019年,藝考文化線提高,不得低于二批分數線75%,這體現了國家對此問題的關注和重視,今后,應進一步提高藝術類專業的文化課要求,最終將藝術專業與其他專業文化課要求持平。在高校專業藝術教育中要加大理論和文化素養類課程。
高校是生產知識、傳遞知識的場所。高校的兩大核心任務——教學和科研,并非對立關系,而是互為依托、相輔相成。科研是發現真知、創造知識的過程,教學是傳遞知識的過程。脫離科研過程,片面談教學,教學的內容就會趨于僵化、保守、不與時俱進。當前,“重實踐,輕科研”,“重育人,輕成果”的現象依然在藝術院校和高校藝術院系中普遍存在,藝術院校、藝術院系的整體科研能力較弱[12]。這種現象嚴重制約了藝術類公共課程和專業課程教學水平的提升。本科高校和藝術劇團的本質區別是,本科高校承擔的主要使命是求得真知、教書育人,表演實踐次之。因此,應該端正藝術院校和本科高校藝術院系對藝術類科學研究的態度,提升科研水平要求,進而進一步推動教學發展。
藝術教育是本科高校美育的重要依托,做好包括公共藝術教育和專業藝術教育在內的各項工作,對于高校美育工作的開展,意義重大。要做好這些工作,就必須從高校、教師、學生三方面同時著手,提升高校藝術教育水平,提升高校德育水平,最終實現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