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子威 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2018年12月13日,《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一篇名為《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冰點周刊》于12月12日發表,原題為《教育的水平線》)的報道講述了248所貧困地區學校利用直播教學和成都七中的學生同步上課,從此改變了命運的故事,這篇文章直接擊中了中國教育水平在地域間存在的巨大差異,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差異,引起公眾對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的關注。
雖然在短時間內完全解決貧困地區的教育不公平問題還難如人意,但是媒體和公眾對此議題的關注和參與推動了社會及政府力量的進入,有效的促進了問題的解決。在由《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引發的網民討論中,以新浪微博@新京報的一篇微博下的評論為例,此篇關于教育公平問題的微博轉發量為5670次、評論量為4189條,其中一條“教育公平關乎國家發展,發展教育迫在眉睫”的評論達到180次點贊量,位于熱評第三位,凸顯出網民對解決當前教育不公平問題的急迫性和現實需要。還有部分網友通過評論為解決問題提供方案,如“希望可以區別收費,開通山區及貧困地區實施零收費”、“信息時代,讓學生多接觸新技術,同時可以享受好資源,是可以體現在思考在解決教育公平的問題,至少是一項好的嘗試”、“均衡教育,本應如此,需要國家投入”等,表明網民越來越期望可以為解決公共事務出言獻策。
大眾媒介是社會的瞭望者,具有傳遞信息,溝通社會的功能。一方面,媒體可以通過持續性跟進報道,通過媒體再現的方式,讓公眾多角度、多側面去了解公共議題;另一方面,媒體通過報道新聞可以把政府、公眾以及社會組織等外部力量連接起來,促進相關政策落實,共同解決重要的公共議題。
在這次對教育不公平問題的討論中,便是由《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率先報道,立刻引來了國內對于教育公平問題的新一波關注。隨后《新華社》、《光明日報》、《新京報》、《南方日報》等傳統媒體都對該議題展開跟進報道,其報道主題也都指向了貧困地區教育資源稀缺、教育不公平的現象。如《中國青年報》通過采訪再現貧困地區學校的教育與成都市七中的教育差距,引發公眾的情感共鳴,進而形成公眾議題;《南方日報》則是發表評論文章直指“直播教育”沒法完全抹平資源的鴻溝,也沒法徹底代替政府的作用,政府及社會還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推進資源配置,改善貧困地區的教育環境,呼吁政府完善相關政策。在此之后,教育部便針對教育不公平問題發布回應。媒體正是通過這種積極構建公共議題的方式傳達社會現實,從而促成公眾對于公眾議題的討論。
網絡媒體平臺的發展為公眾參與議題的討論提供了更廣泛的空間。媒介通過諸如“微博熱搜榜”、“知乎熱榜”、“豆瓣熱門”等形式來進行媒體議程屬性設置,從而獲取網民較高的議題關注度。在此次由《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一文所引發的對教育不公平問題的熱議中,網絡媒體平臺直接推動了議題的發酵。微博、貼吧、豆瓣、知乎等平臺都把《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作為討論話題推到熱門,在微博上#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的話題討論量達到2.8萬、閱讀量達9269.2萬,在知乎熱榜上以“《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是否真實反映了教育現狀?網課直播是教育普及的出路嗎?”為話題的討論也達到了2萬的討論量,在微信朋友圈更是出現了集體刷屏的現象。社交媒體通過病毒式傳播方式激起網民的討論熱情,從而將眾多的參與者凝聚起來,便喚起公眾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良知。
在此次關于教育公平問題的討論中,大多數網友評論能從小事撬起碰撞出大量建設性的觀點,如提出解決教育公平的迫切要求、為解決問題提供方案等,這類評論一般都有較多人點贊和回復,形成了一種和諧、理性的公眾討論空間。但是有一些帖子表現出強烈的個體情緒化宣泄,這些偏見導致他們對“網絡直播教學”表現出憤慨態度,如“大學錄取分數全國各地是一樣的嗎?別又是山東河南最高”、“還是有些不懂的問題想要問老師,去問誰?老師全都下崗回家吧”等。一般情況下,這些言辭比較激烈的評論都不會收到回復或者點贊,但也不乏有些會被理性的言論進行針鋒相對的反擊,如“本校有老師的,名校資源只是輔助手段,你看不懂重點吧”、“不明白了,明明很好一件事,有的人就有辦法讓好事變壞事”,從這些評論來看,網絡中個性的表達并不是都能得到普遍的贊同,反而會遭到理性言論的反擊與批評。這也可以反映出,網絡雖然是虛擬的,但是在涉及到公共利益的問題上,網民自身作為社會成員也能在虛擬空間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自覺對網絡中缺失和不足的信息進行糾正和補充,從而形成理性的網絡公共輿論以促進事件的解決。
隨著大眾媒體的發展,雖然媒體及公眾的責任意識逐漸增強,但是對于某一議題難以持久討論的特點,導致責任感容易迅速轉移。根據輿情數據統計(數據來源于知微見事),在由《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一文所引起的討論中,網民對“教育公平”話題的關注只持續了5天左右,2018年12月16日達到討論的最高峰,之后相關話題熱度逐漸降低,12月20號左右已經很少有人再討論“教育公平”的話題。可見,大眾媒體每天的新聞報道會讓用戶目不暇接,再加上網絡上充斥著海量的信息,前一刻傳播的信息很快就會被更多新的信息所取代,人們很難對一件事情保持持久的注意力,這也直接造成了公眾在某一件公共事務中責任意識難以延續的特點。
大眾媒介作為社會的瞭望者,擔負著提供公共討論空間、輿論引導與輿論監督的重要使命,已逐漸成為影響公共政策、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媒體時代,由于互聯網技術的連通性、信息傳播的迅速性,已經沒有人可以置身于公共議題之外,媒體積極構建議題、公眾積極進行討論的原因正是受到正義感和責任感的驅使,而且他們的討論內容也逐漸變得理性、深入,從而引發全社會更全面更深層地思考這一議題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