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吉林師范大學
文化是一個同民族共生共存之物,是相應民族的生存與發展的方式。雖然日本文化深受他其他文化的影響,但仍然是在日本本土逐漸萌發出的一種自發形成的文化。
禪宗采用了一種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修行方式:不局限于形式上的對佛經的吟誦,而是超脫于抽象,在實踐中能夠感知其存在。禪就是般若的修行。般若意味著解放。解放不僅僅是自由。(1)禪宗傳入日本后,對日本人的精神以及性格塑造上的重要作用日益顯現。但是,對于如何理解禪宗的概念,是存在著超越理論和語言解釋的困難的。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印度,禪宗的目的都是要去除引發展而堆積在創建者教義周圍的一切表面的見解,而宣揚佛陀自身的根本精神。(2)這些“表面的見解”可以說是根植于民族性的基礎上多逐漸衍生出來的東西,而禪宗則是要看清表面下的真正的佛陀的精神。
禪宗可以說是一種踐行,在擺脫思想理論的束縛后,一種無言狀態下對于真知的尋找,是基于實踐行動本身所產生的力量。不依賴于既成的思想,不被語言世界所左右,對于“是什么,為什么”等問題不過分糾結,而是在“怎么做”等實踐性問題上堅持親身處理,從空洞的抽象概念中找到一種適合的實踐方法,在行動中感悟禪宗。禪宗也是一種修行,一種智慧的解放。解放具象化的事物,解放抽象化的思想。在這種解放的修行中運用智慧獲得真正的自由。獲得了真正的自由,對于被概念化的生命的本質便會感悟透徹。
側重實際的日本禪宗退去浮華,主張實修。正是因為如此,自然地將這種概念運用到與生活相關的事物中。而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日本料理其特點之一便是料理與食器的美好結合。食器與食物從形狀、色彩等諸多方面相互協調,產生了獨具特色的食器文化,“目で楽しむ料理”正是表達了這一精髓。這一精髓產生的原因則與日本民族的審美觀念、自然特征、民族特性等有很大的關系。
在食器的色彩構成方面,日本人更加注重色彩本身,并用其進行天然的修飾,以此來滿足視覺以及心理上的滿足。素雅中有著不可名狀的華麗感,使色彩達到高級的審美享受。對于樸素與自然的色彩搭配,給人一種獨特的質樸感,而在這種感覺背后所蘊含的就是對日本文化的顯露。雖然如此,在生活中并不是素雅顏色主宰一切,服裝的用色,屏風的著色,食物的五顏六色,可見日本人對于色域并不是僅僅局限在素雅層面。因此,這種華麗與素雅并存的色彩運用,在整體的文化生活氛圍中得以彰顯。但是,在食器的色彩運用方面,確實少見華麗之色。將黑、白、灰、藍運用在與具有鮮艷明快色彩的食物結合上,彰顯了一種協調與中和,戒驕戒躁,在浮華中體味一份寧靜,或許也是日本禪意的別致味道。
由于日本禪宗側重于實際,增加了其世俗性,因此,更好的融入到生活中的實用事物以及問題上。在日本食器中,就可以找到受到日本禪文化影響的痕跡。
其中之一便是注重自然與隨性,通過簡練的結構組合與看似隨意的色彩分布,使食器本身具有了看似充滿閑逸的輕松灑脫的質感。可以體現出禪宗的“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隨性與灑脫。
禪宗通過其凈化的作用,使人的本性得以顯露,展示出本性中的自然與樸實,有著洗去凡塵的清凈感。這種樸實通過積累又可能會上升到另一個層次,并通過食器上色彩的分布,沒有刻意的追求,樸素的禪意即可顯示出來,而這種禪意是通過食器本身的色彩、造型等的搭配展示的更加完整。
日本民族性當中所蘊含的敏感與多情借用食器這一媒介,自然而然的表現出了那一抹如櫻花飄落般的柔情與纖細。黑白,藍白,青白的色彩搭配,小巧又厚重的材質,構成了日本食器的部分風貌。一種柔和清雅的氣氛在食器中彌散。
禪宗中的“無常觀”與日本傳統審美的“物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種空虛之美同樣是對于美的一種追求,而這種追求體現在食器上,便是缺口與裂痕了。食器中常見的冰裂紋與不規則,也是在追求這種殘缺美與遺憾美。裂紋與缺口會促使人產生對于人生的思考,感受到生命的無常與脆弱。無限綿延的空寂感也是永恒的另一種存在形式,人們在感受到無常與空寂后,淡然的憂傷到悠然地解脫,最后回歸從容,也是深諳禪宗“寂滅清凈”之道了。
領悟禪宗真正的精神,汲取日本對于禪宗的解讀,在質樸與寧靜中尋找自我,在空虛與哀傷中認識世界。在當今充滿著緊迫感與追逐感的世界生存,品一份充滿禪意的人生料理,也是在這無常人世中的莫大寬慰。
注釋:
(1) 鈴木大拙著.錢愛琴,張志芳譯.禪與日本文化,譯林出版社,2017.P8.
(2) 鈴木大拙著.錢愛琴,張志芳譯.禪與日本文化,譯林出版社,2017.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