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瑋淦 南方日報社時政新聞部
通訊員是指為新聞機構采寫新聞、反映情況的編外新聞工作人員,有時也稱通訊員或通訊記者、通信記者。[1]
傳統上認為,通訊員活躍在各條工作戰線上,熟悉基層情況,往往能夠第一時間接觸到新聞現場,獲取第一手材料,為地方報社提供時效性強、更“接地氣”的新聞線索。
新媒體時代,便捷的通訊網絡和通訊工具讓“全民皆記者”成為現實,這也為通訊員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以高等教育新聞實操為案例,嘗試探討一種在新媒體環境下“記者+通訊員”的新工作模式,在“守正”的前提下嘗試“創新”路徑。
新媒體環境下的“記者+通訊員”工作模式也要隨著新媒體技術迭代更新,其中有求變也有堅守。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指出,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劉紅兵[2]認為,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正確輿論導向始終要放在新聞輿論工作的第一位。無論新媒體技術如何進步,堅持媒體深度融合,不斷鞏固壯大主流輿論陣地,這就要求通訊員始終牢記政治紅線、主動審核把關,為報社提供政治方向正確、輿論導向正確的優質通訊稿件。
傳統的新聞寫作對形式多樣性并沒有太多要求,而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寫作要時時刻刻樹立融媒體意識,豐富新聞傳播的形式和手段,對記者和通訊員的要求都提高了。作為捕捉新聞的第一個環節,通訊員的融媒體意識培養很關鍵。
通訊員在供稿時除了要把關文本的時效性和準確性之外,還要兼顧新聞圖片拍攝和新聞視頻制作。在新聞現場,還注意考慮媒體記者采寫新聞時的融媒體需求,如協調安排攝影機位、接入無線網絡等。
以廣東公辦高校為例,宣傳工作一般是黨委宣傳部負責,近年來,隨著意識形態等工作任務的增加,黨委宣傳部在不增加人手的情況下,應對日常工作已經疲于奔命,很難再為外宣做出更多有建設性的成果。
為此,各高校黨委宣傳部要加強學生記者團和二級學院兼職通訊員隊伍的建設。特別是要通過邀請一線記者講課、舉行采編例會分享等多種形式,加強這支隊伍的新媒體采編能力。除此之外,還需要配備視頻穩定器等新媒體制作工具,為提升新媒體采編能力提供技術支撐。
筆者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與跑線單位構建“記者+通訊員”新工作模式,做出了一些較為成功的融媒體報道,在此展示三個案例供參閱。
有了通訊員,并不意味著記者可以當“甩手掌柜”,一味依賴通訊員供稿,記者成為“改稿機器”,連最基本的新聞都不能做好,遑論進行新媒體改革。
2019年1月18日,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更名大學揭牌儀式在該校天河校區舉行。筆者和通訊員進行前期溝通之后,和攝影記者一同前往現場。在通訊員的協助下,取得最好的采訪拍攝位置,將“一句話新聞”做成了視頻+圖片+文字的新媒體產品。在儀式結束后,立即完成視頻剪輯,通過中央廚房發送至南方plus客戶端后臺。報道以全城最快的速度推出后,閱讀量迅速攀升,在客戶端內超過30萬,進入南方plus客戶端當周熱度榜前三,成為當時廣東高等教育屆的“爆款消息”。
移動客戶端直播新聞是在手機新聞用戶規模持續擴大的背景下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新聞形式。2017年正值直播新聞的“風口”,全國各大移動客戶端都把直播項目作為發力點和競爭點。
在筆者的跑口過程中,廣州美術學院2018屆畢業生作品展直播真正能夠體現直播新聞的形式創新,通訊員在此過程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2018年5月28日,筆者借助廣東省委省政府權威發布平臺南方plus客戶端,邀請廣州美術學院教師和應屆畢業生一起看展,以體驗式直播的形式為觀眾提前呈現廣美畢業展。進行直播之前,記者在通訊員的配合下提前對展覽現場進行踩點,篩選出5個直播展區,提前溝通了5個展覽版塊的負責教師、應屆畢業生參與直播。直播過程中,通訊員主動配合采訪,負責直播轉場的銜接溝通工作,確保整場直播流暢進行。
2019年4月10日,教育部《關于同意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建設的批復》在網絡迅速傳播,引起廣泛關注。這篇批復對位于廣東珠海的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以下稱“北師珠”)做了安排:2021年停止招生,2024年終止辦學。南方plus客戶端當天迅速響應,根據通訊員提供的素材,對該批復和此前的傳言做了詳細的分析報道,并邀請專家對該舉措做了權威解讀。
此后一段時間,北師珠學生家長和部分校友通過各種途徑表達訴求,甚至在校園聚眾散步,要求保留學校、對此前北師珠“升格”的宣傳作出合理解釋,干擾了教學科研秩序。記者與北京師范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通訊員密切聯系,根據事態發展,采取權威通報、輿情冷卻、詳細解答等幾個步驟進行輿論引導,確保學生家長和校友的訴求得到圓滿解答,為分校的正常教學科研秩序提供輿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