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
創建一流應用型大學是眾多獨立學院轉型時期的建設目標。其重要標志是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的應用型本科人才。應用型人才是與傳統的學術性研究型人才相區別的人才類型,是面向社會需要的職業性、實用性、多樣性人才,重點在于知識的應用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市場導向、著眼于學生就業需要的人才都可以歸屬于應用型人才,呈現出發展性和多樣性特征。應用型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但公共基礎課程無疑在其中起到基礎、支撐和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大學英語課程為例,從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入手,就適應新時期經濟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從傳統的以教師教授為主逐步轉為以學生的學習為主,論強化學生對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對英語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為日后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我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新型人才提供保障。
在教學模式上,打破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英語教學模式,創造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強調凸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是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完成學習。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應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提高學生英語實踐應用能力為目標,教師需要輔助和引導學生,結合學生的需求去設計安排課堂教學內容。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是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提問,思考,表達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鍛煉。從而讓學生意識到英語學習是其自身對語言的探索和應用中逐步提高的一個過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都積極促進了教學效果,學生從被動的聽講人逐步轉化為積極的參與者和學習者。
在教學內容上,充分利用媒體和網絡資源,使教學素材多元化。培養應用型人才離不開媒體網絡資源的支持,有效利用資源,對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中話題的需求引入一些具有時代特點的素材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如今的大學英語課堂中,課本不再是學生可供學習與借鑒的唯一素材。以對課本的學習為基礎,學生可以自主地選擇和運用媒體網絡資源對教材每個單元的話題進行資料的搜集與整合。教學內容中每個單元里所涉及的概念,文化知識點都可以通過視頻,音頻的形式向學生進行介紹。網絡視頻和音頻資料能更生動與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與感知。此外,網絡課堂與英語學習相關的手機應用軟件也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素材。在應用能力的培養上,依托多元化的資源,學生更多的是自主進行學習內容的選取與研究談論。不同的學生也會根據自身的興趣與需求進行學習,這既尊重了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需求,也豐富了教學內容。
在教學方式上,引導學生有效輸出,使英語學習個性化。大學英語課堂大多采用的是小班(20-30人)教學,這樣保障了學生學習英語的個性化需求。在課堂教學方式上,學生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用英語和組內以及其他小組成員進行溝通。這樣給學生創造了更多的運用語言的機會和實際的聽說能力訓練。交流的過程是語言輸出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在“用”中學的獲得要高于在“教”中學的獲得,豐富的語言實踐不但能提升語言技能,更能積極促進語言知識的內化過程。教師要充分尊重和滿足學生作為語言學習者的不同需求,這樣才能使英語學習個性化。這要求教師應充分了解和掌握每個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對不同學生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要求,做到因材施教。這種尊重學生個性需求和發展的教學方式能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語言學習,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練習和互動更加有效率。
在評價體系上,多維度考核學生,加速學習內化過程。對學生英語學習的考核應逐步從結果性評價走向過程性評價。語言學習是一個內化的過程,在評價體系上能夠更科學合理地對學生在整個學期進行評價是十分重要的。以往僅僅參考卷面成績來評價學生對語言的掌握程度是不科學的,卷面成績也并不能完全體現學生在一個學期的英語學習成果。因此在評價體系上,應囊括除考試以外的其他考核形式,如英語類的課外活動。在培養應用能力為導向的前提下,學生所參與的和英語相關的課外活動如英語演講比賽,英語配音大賽,英語戲劇小品大賽,和模擬聯合國等都應考慮按不同比例計算加入到學期成績中。這種綜合性的評價體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能相對公平地對學生整個學期的表現提供可靠的評價性參考。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是時代發展的需求,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為學生創造環境去鍛煉自身的實際應用能力,教師應從教學的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評價體系上著手,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有效提升自身語言應用能力,滿足新時代下經濟社會和市場對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