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吉林廣播電視臺
近日,在谷歌應用商店和蘋果應用商店下載安裝量超過10 億次的短視頻應用軟件抖音(國際版名為TikTok)風靡全球,北京字節跳動公司也因此一舉成名,為中國一批嶄露頭角的科技初創企業起到了示范作用。
通過這款視頻軟件,用戶可以在15秒鐘表演一系列動作、音樂、舞蹈、生活日常甚至一些稀奇古怪的個人作品,然后分享到平臺上去供他人免費觀看,來滿足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人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欲。據美國“感應塔”分析公司提供的數據調查報告得出,抖音已經成為19年1月美國非游戲類下載量最大的應用類軟件,同事也是18年下載量總排名第四的非游戲類應用軟件,同時在19年春節聯歡晚會上成為觀眾與直播現場的留言溝通平臺之一,這做為一款中國應用軟件,能夠與美國一眾流行應用軟件Facebook 平起平坐,堪稱教科書式的營銷模式。
而當我們提及傳統廣播電臺的時候,在很多不滿25 周歲的青年群體中,他們的印象是如同我們看朝鮮電臺女主播鏗鏘有力,飽含著階級斗爭慷慨昂揚的激情抨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場景,聽廣播看電視在他們眼中已經成為“食古不化”的代名詞。在多媒體時代,廣播電臺的影響力在青少年中,與抖音軟件的大火相比,的確有些“式微”。那么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突出重圍,在日趨激烈的媒體競爭時代謀求一席之地呢?
既然我們要以新興自媒體抖音為例做為對比,那么我們首先就要對傳統廣播電臺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同現在多媒體時代新興起的網絡電臺相對照,以前期采編、中期制作、后期播報,利用無線電波向覆蓋區域的受眾傳送聲音節目的大眾傳播機構。如果從組成要素上具體的描述一下,那就是一個演播廳,一套專業的播音設備,幾名播音員,通過無線電波或導線將準備好的播報內容播報給廣大受眾。
很明顯,我們就“新舊”的特點便可看出,抖音的成功之處在于,在多媒體信息時代,每個年輕人都想通過社交軟件展示出自己的特點、性格、興趣以及其所處的周邊發生的新鮮軼事。而抖音恰好完全符合人們彰顯個性的需求,做到了一個社交平臺、一個內容平臺的互動結合,通過音樂和舞蹈這種國際語言彌合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輕易的復制了其在國內的成功,拓展了海外市場,同時抖音也因其特色的通過對用戶編輯功能,可以輕易的制作符合自己風格的特效視頻,并通過一系列的隱私安全處理、私信功能和家長控制手段,成為一款超過10 億日活躍用戶的超級軟件??梢哉f“定制、互動、新奇”這是一個多對多的并聯互通互動共享視頻網絡,人們可以像在超市那樣自由挑選符合自己興趣品味的視頻觀看,而傳統的無線廣播呢?我們從其發展演變歷程上看——最開始一個喇叭一個話筒一個播音員,到現在一個演播廳、專業調音臺和整套完善的廣播流程,廣播已經成為很多人最熟悉但是也最容易被忽視的媒體。其劣勢就在于——廣播不能夠像網絡視頻或者直播那樣,跟觀眾有頻繁的交互,廣播的交互往往依賴于電話,這樣會導致有一定的延遲,也不能像蜻蜓FM、荔枝FM 或者喜馬拉雅那樣,把各種類別的音頻海量上傳供聽眾選擇,通俗點說,傳統廣播難以改變一對多的陽春白雪黃鐘大呂的官方面貌,各種互動、留言等也必須依法合規,顧慮到一些其他因素所以曲高和寡,而以抖音為代表的是海量互動內容滿足各類人群各類需求,也圓了很多人的主播夢,更接地氣更貼近生活的定位使其獲得了海量的群眾基礎。
雖然部分廣播電臺已經開通了互動的公眾平臺號與聽眾互動,甚至一些地方電臺為了迎合時代潮流和需求,打造可視化多媒體廣播電臺,譬如北京電臺青年廣播首創“視頻直播”模式,廣播由以往的只聞其聲,未見其人的聽覺交流,變成真人秀一般的視頻交流,而聽眾也可以發彈幕,點贊。這些變革,用時下流行的一句話說,傳統的廣播電臺在新媒體新軟件的沖擊下,“求生欲”很強——通過結合新媒體社交軟件,改變原有的經營模式和運作流程,模糊視覺與聽覺的傳統界定,開創全媒體融合新時代。
但是事實上化音頻為視頻的方式真的能獲得成功嗎?據統計,在各類別廣播頻率中,新聞、交通和音樂類廣播可以占據70%以上的聽眾份額。2014年至2017年第一波次的數據顯示,新聞類廣播頻率的市場份額在逐漸下降,相反,交通類廣播頻率卻逐年上升,也是所有廣播類別中唯一一個呈現明顯上升趨勢的頻率類別,2017年的市場占有率第一次超過新聞類廣播頻率,占據首位。除了交通類廣播頻率,音樂類廣播頻率也有小幅的上漲。新聞類廣播頻率和文藝類廣播頻率的下降幅度相對較大。而另一份數據統計顯示,廣播的受眾群體一半以上是司機群體,20%是中老年群體,這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在視覺被占用、人們只能通過聽覺獲取額外信息的時候,人們選擇廣播做為娛樂消遣工具,這就是司機占半數比例的原因之一,而一些中老年群體接觸新事物較慢,甚至是對新的傳播媒體有所抵觸,所以傳統廣播電臺在五、六十年代中老年群體有不可撼動的地位,而一些語言類頻道和國際類頻道在對一些青年群體,尤其是對外語有需求的學生群體受到了歡迎,這也是青年群體占比的因素之一。同時一些晨練晨跑運動愛好者在肢體功能被占用的情況下,通常也會選擇用廣播,尤其是音樂廣播來調節感官。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就是在視覺、肢體等機能被占用而聽覺閑置的情況下,人們更傾向于選擇廣播來獲取外部信息。
誠然,視覺沖擊要比聽覺感知來的更直觀,但是現代社會更多人習慣接收與各式的信息內容,雖然從現在受眾占比率上看,傳統廣播媒體處于劣勢,但是隨著車輛的普及以及健身熱潮的興起,其基礎受眾也將會呈現增長趨勢,不可替代的聽覺感官必將會迎來新的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