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夢月 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
移動時代的到來,新聞內容的生產和傳播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隨著流量由PC 端向移動端大量轉移,直播作為互動和分享的社交新手段引發全民追捧,互聯網巨頭和名人的深度介入,引領了網民的心理與文化需求。移動直播成為多平臺一體化發展的先行者,產生了由野蠻生長向政府多維監管的變化趨向,監管得力,“直播+”的價值更加凸顯。
傳統電視直播中,新聞直播是一件相對系統和復雜的工作,因此媒介機構通常將直播側重點放在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中,移動直播對于傳統媒體意味著新的內容生產和傳播方式。現今移動直播新聞的內容將關注點拓展到了以往曝光率較低的“長尾新聞”上,內容更豐富鮮活。
新媒體的多樣特征促使新聞從業者對新聞內容進行二次開發和利用,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如何將自身優勢的采編資源與內容素材同視頻直播相整合,做到多方位立體傳播,關系到新聞生產的深化和新聞內容形式的不斷革新,同時技術革新成為命中傳統媒體的一顆致命子彈,內容革新勢在必行。
技術發展對新聞理念的挑戰使得傳統多層級的新聞生產模式逐漸演變成“新聞+直播——傳達給受眾”的扁平化模式。而視頻直播即時性的特點,同樣意味著媒體機構需要更加迅速的響應機制,更高效的流程機制支持,才能實現對新聞事件的快速反應并迅速做出調整,從而保障播出效果。相對而言,傳統媒體各個層級指揮系統冗長低效,面對突發事件很難快速做出反應。
移動直播的出現不僅使受眾與事件現場處于同一時空,而且使得受眾對于事件現場有了身臨其境的參與感。在面臨突發事件時,用戶甚至可以直接在直播下方進行評論留言,發表對事件的看法,其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移動直播新聞打破了電視新聞直播的固定模式,以個人視角進入事件中,第一視角的鏡頭會讓受眾更有代入感。
在以往的新聞內容生產和新聞傳播生態環境中,用戶所扮演的角色多是新聞接收者。而移動傳播最大的特性在于其極高的互動性,與傳統媒體傳播方式不同,新媒體賦予了用戶更高的話語權,更多平等交流的權利。在直播新聞的過程中,用戶正實現從新聞接受者到新聞內容生產者、傳播者的角色轉變。
移動直播對傳統新聞直播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它不僅改變受眾的角色和生活方式,而且在此基礎上誕生了對理性思考和即時深度報道的反思。“獲得一種對媒體的批判性的讀解能力是個人和公民在學習如何應對這一具有誘惑力的文化環境時的一種重要資源。”
在移動視頻直播的探索階段,記者未經過專業系統性的聯系,面對突發事件的控場能力難免有所欠缺。同時移動直播一般沒有文字稿,那么其語言敘事功能較傳統直播有所下降,直播的內容一般是對現場以及表面性的事實的一般性闡述。而較為深層次的內容則需要在現場之外深入探究,難以在一次直播中進行全面的展示。直播記者面對突發事件時缺少進行內容深度解讀的條件,因而在現今信息碎片化和移動化趨勢中,“短、平、快”仍然是移動視頻新聞難以擺脫的標簽。
移動直播對于新聞報道行業帶來的震動和影響是全方位的,它并不只是意味著換了一個地方做新聞,更意味著新聞報道理念到方式的整體轉型。傳統的電視直播節目由專業的新聞團隊制作,制作品質通常可以媲美錄播節目,其連貫性強、邏輯清晰、無用鏡頭少,受眾的觀看體驗較好。但移動直播新聞視頻的現場即時處理通常取決于前期的準備和記者編導的臨場反應,因而視覺效果未必盡如人意。
視頻直播新聞的即時性以及獨特的表現形式對記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今大力發展融合新聞的關口,要求記者成為“全能”,不僅僅要精通文字表述,同時還要將文字轉換成視頻出境以及對現場的解說,這對記者的鏡頭表達以及鏡頭語言敘述能力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另外,視頻直播進展的不確定性以及現場可能面臨的不可控狀況都考驗著記者以及拍攝團隊的臨場應變能力。
然而視頻直播的這種不可預見性也造就了其獨特的魅力,突發事件的現場充滿著不可控的因素,因而經常留下一個又一個的懸念有待揭開。這些懸念不僅給觀眾帶來無盡的期待感,同時也不斷激勵著記者與其身后團隊改進自身缺陷,不斷成熟。除此之外,觀眾的審美能力與獵奇心理總是在追逐新鮮熱點事件,這對傳統直播媒體而言是轉型的根本動力。
移動直播無可比擬的巨大優勢不容忽視,傳統媒體要穩固主流媒體地位,直播戰機不可失。而傳統媒體為了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并緊跟時代步伐,必須更好地順應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不斷利用自身采編及其強大的深度內容優勢,把握新聞底線,努力培養專業的視頻直播記者為自己所用。與此同時,傳統媒體自身以及相關部門在面對紛繁復雜的視頻直播時應加強把關審核,引領直播市場走向正軌,促進媒介生態環境的平衡和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