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譯萱 天津師范大學
媒體革命促發了更多的信息傳播與信息服務的需求,以“兩微一端”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也開始躍躍欲試。媒介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傳播觀念的更新,傳播的組織結構和流程的重構,引發了城市傳播的變革。從內容生產到信息傳播,經歷了文本內容到圖文內容,再到今天的短視頻內容,微影像在社會空間中占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時也呈現了一種多元傳播的態勢。
短視頻一般的時長在5-20 分鐘之間,多在移動客戶端播出。隨著小咖秀、抖音、梨視頻的相繼成為推出,短視頻在內容生產方面處于強勢地位,并借助于“兩微一端”平臺進一步傳播。短視頻是新媒體時代的產物,滿足了網絡用戶需求,順應了移動互聯網的特性。相較于傳統視頻,短視頻的信息密度更大、傳播速度更快,同時收視成本也較低。從幾十秒到幾分鐘不等的時長來看,更易滿足受眾碎片化的收視習慣,因此短視頻的特性可以總結為“短、小、精”。四川大學黎風教授提出的短視頻是為新媒體而生,為新媒體而傳,具備“微”時代表征的影像表達與傳播方式。
我國的短視頻行業發展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鏈條,既有專攻內容生產的機構,也有專做平臺推廣的機構,同時還有既做內容生產又兼顧平臺宣發的機構。如《南方周末》的南瓜視業、二更視頻都是注重短視頻內容研發。秒拍、快手、今日頭條等側重于平臺宣發,不制作視頻,只是將短視頻進行集合傳播。它們與受眾的黏度較低,因此對高質量視頻的需求更大,不斷斥巨資引進原創視頻。
伴隨著快手、小咖秀等短視頻平臺的誕生,2014年大致被視為“短視頻元年”,在初生階段短視頻制作難免有些粗制濫造,但經過短短三四年的發展,如今也已一系列制作優良的短視頻。中央電視臺先后推出了諸多現象級短視頻。《初心》由中央電視臺制作,通過央視客戶端發布,迅速在各大網絡平臺傳播。視頻通過小切口反映了大主題,通過小細節展現大情懷,使講好中國故事非常成功的一個案例。央視網作為中央電視臺的新媒體平臺,將內容與技術相結合,始終處于短視頻行業的前端。
不僅在短視頻內容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短視頻機構、短視頻數量與用戶訪問量上也是迅速增長。以BAT 為代表的機構不斷融資進短視頻平臺。2017年3月,阿里證實宣布進軍短視頻領域,并且有意將土豆網打造成為專門的短視頻平臺。在專門的短視頻平臺中,日均上傳短視頻數量迅猛增長,秒拍的用戶日上傳量可達150 多萬條,梨視頻每天發布的原創視頻亦可達500 多條。高質量、高數量的短視頻通過移動互聯網與新媒體快速傳播,以一種席卷之勢達到了傳統視頻無法企及的新媒體紅利。但在未來如何將這種優勢繼續保持下去,也成為了我們要思考的一個難以回避的問題。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與新媒體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短視頻未來的發展仍然需要依托技術支持,短視頻機構通過運用大數據與智能精確算法,可以快速幫助用戶找到他們所感興趣的視頻內容。今日頭條根據大數據的統計與智能算法,建立了向用戶個性化推薦短視頻的分發機制,不僅提高了短視頻的有效播放率、增加視頻瀏覽時長還堅固了受眾對本平臺的忠誠度與滿意度。
相對于不斷增加的互聯網用戶,大量資金與人才不斷融入到短視頻行業,經過一系列的過濾,最終留下的一定是最優質的短視頻產品。那么單靠技術支持略顯單薄,短視頻內容生產力還是決定機構地位的主力軍。梨視頻上線以來屢出大流量視頻,便是由于其幕后團隊多具備新聞相關背景,其中有電視臺、紙媒轉行的,有專業編導出身的。他們對于新聞事實的把控力與理解能力較強,同時在剪輯上摒棄了冗長的鋪墊,一上來迅速切入主題,三分鐘內將事情講述清楚。立即抓住了受眾的注意力,同時滿足受眾在移動客戶端上碎片化的收看習慣。
新媒體的平臺日益擴大,媒介融合形態之間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媒介融合正向深度與廣度發展。新技術使短視頻與傳統視頻結合到一起,實現小屏向大屏的反向輸出。用戶可以將喜歡或者精彩的短視頻,投屏到傳統媒體繼續追看視頻。短視頻不僅線上播出,還可以線下播出,只需要找到適合傳播的場所與空間。目前,短視頻的線下分發渠道多集中在戶外,如機場、地鐵、公交等移動場景,有別于時長較長的影視作品,短視頻更適合作為移動空間的主要傳播內容。
隨著5G 技術的發展,移動端網速將大幅提升,使用費用不斷下降,這將極大地推動短視頻的發展。打造短視頻內容品牌,把短視頻作為媒體融合的重要突破口,占領移動傳播新陣地,進而優化當前移動互聯網的內容生態無疑是短視頻行業未來發展的又一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