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景芳 房磊 云南廣播電視臺
在融媒體背景下,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趨于多樣化,對信息內容的豐富度和質量也提出更高要求。新媒體已成為人們獲取資訊信息、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面對強烈的沖擊,傳統廣播媒體必須化挑戰為動力,不斷進行優化升級,才能在融媒體的大潮中站穩腳跟。
進入融媒體時代,新媒體行業的飛速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同時也意味著當前背景下,想要做好新聞傳播工作,就必須進行媒體整合。無論對于新媒體還是廣播媒體來說,抓住當前媒體行業發展特點,重視各媒體間的互利共贏,拓寬投放渠道,才能保證自身不被競爭日漸激烈的媒體行業所淘汰。對于廣播媒體來說,當前最大的短板就在于信息投放渠道、投放平臺過于單一,產品呈現形式也過于陳舊。因此融媒體背景下,廣播媒體想要進行突破和轉型,首要任務就是彌補上述短板,尋求與不同媒體間的合作。廣播以聲音的形式來傳遞信息,這樣的傳播方式是被人們所深度接受的,且在當前可預見的范圍內都不會過時,只要找準投放渠道、拓寬傳播平臺,廣播媒體的優勢就會被充分放大,在媒體行業中占領重要位置。因此廣播媒體行業要充分適應當代人信息獲取的可逆性、隨時性、碎片化特點,在做好原有節目的基礎上,制定廣播個性化產品,投放到相匹配的新媒體平臺當中,讓行業發展緊跟時代步伐。我們以微博平臺為例,當前微博新聞的發布集文字、圖片、視頻于一身,但在音頻新聞上,可以說相對不足。廣播媒體完全可將自身在廣播中的優質新聞資源進行優化和調整,打造成全新的聲音新聞模塊發布于微博平臺當中,借助平臺本身具備的高熱度、高利用率,將廣播媒體帶入其中,彌補不足、發揮優勢,培養更多新平臺下,廣播媒體的忠實聽眾。
傳統廣播媒體還有另外一個弊端就是,節目的播出都有嚴格時間限制和頻道限制,受眾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但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和生活壓力,導致人們更加尋求一種隨時隨地獲取信息的方式,這也是新媒體受到如此追捧的原因之一。此外,相較于新媒體來說,廣播媒體的互動性較差,對于節目中的信息,受眾很難進行意見反饋、想法分享等,這就嚴重影響到受眾的體驗感受。例如,“喜馬拉雅FM”,該平臺將時間的決定權、內容的選擇權等都交給受眾,讓受眾能夠自由收聽,在收聽的過程中,還能隨時發布自己的想法,并與其它聽眾進行互動。這些,都是傳統廣播媒體所不能及的。當然,這也是傳統媒體的性質所致,我們不可能要求廣播媒體紛紛開始打造自己的APP 平臺,因此這一問題的解決就要利用大數據挖掘、受眾分析來解決。為了滿足受眾對信息獲取的需求,廣播媒體行業需要對更大范圍的潛在聽眾進行開發。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不同受眾在不同時間的需求,以受眾的需求為核心,進行節目主題、內容的調整。同時,強化互動平臺的建立,增加節目的互動性,以提高受眾的收聽體驗[1]。例如,針對上班族,打造“下班路上半小時”廣播節目。以每天網絡熱門話題為主題,以新聞評論為主要形式,讓人們在下班路上短暫的時間內,就能通過廣播了解到當天發生的“大事件”。該節目要在電臺的微博、微信公眾號中同時上線,給聽眾留有根主持人、嘉賓進行互動的空間。
聲音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介質,即使當前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已經從傳統媒體發展到新媒體,但聲音介質的重要程度一直沒變。因此廣播媒體進行突破轉型時,也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聲音優勢”,將聲音類節目做細做精,給聽眾提供更好的媒體服務。例如,中央電臺《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節目,該節目被譽為我國第一部廣播紀錄片,并獲得了很高的收聽率。節目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其抓住了聲音本身的特點,利用聲音來表達情感、展現歷史,通過聽,就能在受眾面前呈現出真實、生動的歷史文化畫面。如《上海的“腔調”》這一篇章,選用上海童謠為開篇,并使用作品《婆娑起舞》進行聲音轉場,節目開端,就將聽眾帶回到老上海的時光映像當中,鄰人沉醉[2]。在時間控制上,該節目也充分迎合當代人獲取信息的心理,短短的8 分鐘,利用音樂、地方戲、訪談等多種聲音內容,充分展現出我國歷史文化的精髓,讓聽眾在最短的時間,獲取最高質量的信息和聽感享受。該節目的成功其實為廣播媒體的升級轉型帶來了很好的參考經驗,發揮聲音特色,也要求廣播媒體不斷提升自身節目質量,既要選取受眾感興趣的領域,又要富有內涵。
廣播媒體有其不可忽視的優勢特點,在融媒體時代下,廣播媒體的轉型除了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渠道、充分挖掘受眾需求外,還要善于發揮自身優勢,全面提升聲音類節目的質量和內涵。只有這樣才能在融媒體時代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占一席之地,并實現廣播媒體的長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