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柳梅 來賓廣播電視臺
互聯網時代使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受到了較大的沖擊,為了滿足受眾的需求,廣電新聞記者應具備良好的編輯意識及工作能力,這樣才能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
廣播新聞記者應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優秀的道德修養及責任意識等,還要持有上進的新聞職業觀。受新時代科學技術影響,每一位廣電新聞記者都應該學習媒體技術在工作中的使用方法,保證新聞內容編輯的真實性、客觀性。另外,新聞記者要具備強烈的新聞原創意識,要在新聞編輯工作中做好拍攝方法的選擇,要以樂觀、負責人的態度,積極工作,確保自身輿論導向的正確性。
新聞報道的核心價值之一主要表現在時效性方面,若新聞內容時效性過期,那么新聞內容將會喪失價值。因此,廣電新聞記者應保持客觀的態度,為受眾呈現最真實的新聞。所以,編輯新聞時,要做好人物、地點、過程、時間、原因等關鍵要素的編輯,幫助受眾深度了解事實。另外,為了使新聞內容能夠激發受眾的觀看興趣,新聞記者就必須在編輯中實現創新。因此,新聞記者要積極學習編輯技巧,在保證標題和內容統一的條件下主動設計新穎標題,博取受眾眼球。[1]
具備良好編輯意識的新聞記者,在前期新聞采訪中,需要詳細調查、記錄事情發生的前因后果及經過,然后做好素材的整理與解說詞的制作。后期制作環節,新聞記者應有選擇性的利用搜集的素材材料,還要為主持人提供解說詞及關鍵信息。最后,在采訪期間,記者應做好視頻的拍攝及各項準備工作,有目的性的組織采訪,這樣才能提高新聞播出后的收視率。
新聞記者在編輯新聞時,要重視新聞的時效性、新鮮性,一般廣電新聞記者在新聞編輯中比報紙記者存在明顯優勢,如新聞記者可在固定時段插播突發新聞,或者以央視新聞頻道CCTV-13 為例,全天候播放新聞,一旦出現緊急新聞可以立刻在電視上播出,而報紙有一定的延遲性,采訪、寫作、編輯和印刷等環節無疑拖慢了新聞報道的時間。所以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要注意新聞時新性的特點,要具備良好的時間意識,要為受眾及時、精準的播報新聞,同時要在保證新聞時效性的條件下,過濾虛假新聞,提高新聞的真實性。因此,在實際的新聞播報中要爭取第一時間播報新聞,而重大事件則應利用專題等形式予以播報。[2]
大眾獲取權威信息的渠道之一就是廣播電視系統。第一,廣播電視傳媒資源有限性突出,相關的新聞編輯工作需要記者、編輯等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新聞內容的制作。第二,受眾對新聞觀看的時間有限,并且在碎片化快餐式閱讀模式影響下,受眾觀看新聞的習慣、時間發生了改變。因此,為了調動受眾觀看新聞節目的積極性,改善新聞收視率,就必須創新新聞形式及內容,要利用有限的時間為受眾精準的傳遞新聞信息。所以,新聞記者自身的政治素養及專業能力必須不斷提高,如在提高政治素養方面,新聞記者應對時事政治、新政策的推廣與實施等進行關注、理解,主動掌握政策的推廣、實施特點等,利用新聞科學的引導輿論導向,提高輿論導向準確性。同時,廣電新聞記者要具備專業的節本業務能力,如新聞價值的分辨能力等。所以,新聞記者應主動地參加實踐工作與學習活動,從實踐與學習中積累知識及技巧,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
所謂新聞內容接近性,即“滿足受眾地理、心理的需求。”比如,在地方廣電單位工作的記者應結合當地的經濟、政治、民生狀況編輯新聞內容,滿足當地居民對電視新聞內容的實際需求。同時,還要結合本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及日常關注點,發掘、編輯新聞內容。總之,廣電新聞記者要結合本地區觀眾的實際需求,確保新聞接近性,使新聞編輯內容符合地區群眾需求,這是新聞記者提高編輯意識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內容。[3]
為了滿足受眾需求,新聞記者要重視新聞編輯內容的顯著性特點,即群眾關注的焦點事件。因此,新聞記者要關注顯著性事件或人物,使受眾需求得到滿足。采訪顯著性事件時,要尊重對方隱私,通常以隱性采訪為主。因此,新聞記者要主動學習法律知識,尊重采訪對象隱私,保護對方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所以,為了提高新聞記者編輯意識,就必須重視顯著性事件、人物,并積極學習有關法律法規。
廣電新聞記者只有主動參加實踐工作、積極學習專業知識等,才能提高自身的編輯意識,保證新聞采訪內容的真實性、時效性、客觀性,才能滿足新聞工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