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南京商業學校
教育部依《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精致課堂理念——“精講、善導、激趣、引思”,極大激活自主空間,對于職校教學“面向生源”、“整合資源”、“尋求方法”才能“生成過程”,達到效果。我嘗試探索教學中“知識研討”環節目標專題化,以“專題知識研學”意識提升教學專業高度。
職校汽車專業是職業學校為培養從事汽車技術、維修、營銷等專業技術中、高級人才而設置的專業。專業課程教學中“專題知識研學”則是依據專業培養目標及本校教學計劃,梳理課程內容,在教學中進行的典型專題知識的研究性討論與學習。“專題知識研學”強調圍繞一典型的知識點進行系列計劃組織研究性學習,而非傳統的隨機性學習討論,凸顯積極與自主本質。
這樣的專業化系列研習如何啟動呢,尋求有意義賦理論實踐的專題知識小單元的選取、設計成為主旋律,多點的教學手段方式交匯,定量的課前中后預備組織,都是傳遞運作的根本方式。
諸多因素影響“專題知識研學”,我通過實踐認為較為突出的有五方面因素 ——立意的目標與選取、定位的坐標與線索、思考的注入與激勵、內容的涵蓋與準備及行為的參與與效果,總結歸納為五要素——立意點、定位線、思考鏈、內容庫及行為法。教學探索打破了一定章節內容結構,促進知識匯集與發展,既彰顯主線編排建構知識又賦有趣味,思維變革帶來學生自主研究,發揮各學生特長,培養探索能力,認識與發展關聯一體。
專題知識研學五要素涉及的主題立意、線索定位、內容布局、思考設計以及課堂行為規劃都在實施過程中體現與增長,建構實施過程本身也是知識增長過程,開展中遇到阻礙:設計拘謹,未突破課堂討論框架;培養主體參與意識欠缺,激發啟動滯緩;教學準備不足,研習進行不下去;教學環節銜接刻板,桎梏進程發展,削弱專題研學效果。怎樣做才能避免這樣的尷尬,不使專題知識研學流于形式?
《汽車駕駛與安全》是一門汽車專業課,汽駕課程生活、現實中實例豐富,不局限于教材的素材,教學中注入“專題知識研學”可行實用出彩。
首先注意主題的立意點,《汽車駕駛與安全》課程選用教材類同駕校教材,課堂不是訓練場,教師也不同于教練,開設這門課目標是讓學生了解駕駛知識理論、明確駕駛交規、樹立安全文明意識,做文明社會人,而非學習駕駛操作。課堂上采用以一技能范疇為一課題,每個課題中注入涉及的交規、駕駛基礎理論及路況駕駛特點分析等相關專題知識研學十分貼切。確立系列“專題知識”主題:一.汽車四大組成與行駛原理解讀;二.汽車主要安全裝置認識與使用;三.我的駕照我做主;四.買汽車上牌了;五.違章了怎么辦;六.碰擦了車禍了怎么辦;七.交通信號我遵守;八.交通標線一堵墻;九.牛氣的交警;十.上車前我該知多少;十一.實際上路了;十二.通過路口注意什么;十三.會停車調頭嗎?十四.我要上高速;十五.特殊狀態更考驗人;十六.安全文明要牢記等,通過主題化教學設置實現教學目標。
其次明確課題中重點問題,將分散于各章節相關交規與駕駛理論調配集中,以點坐標形成一條主線來定位,目標一致的學習內容整合到一起,貼合學生認知規律與培養。“車禍了怎么辦”課題,學的是事故現場與處理,原教材中排列了有關車禍的交規許多條,論述了交規中有關理論,學生感到雜亂。制定學習三層目標:讓學生明確什么是交通事故?交通事故處理有關法規?出了交通事故怎樣處理?依據三層目標教學設計為:一.交通事故面面觀;二.交通事故法律見;三.交通事故之我見。以發生在我們身邊典型車禍,串起從車禍發生到處理結束的一系列相關交規規定與處理方法,啟動“車禍處理方法專題研學”,過程知識一體串接,生動形象,趣味實效。
其三,知識研學要注重設計有分量的系列思考問題,“車禍了怎么辦”課題中專題討論的有關碰擦車禍中的問題:車禍,慌,大腦一片空白?哭,叫、罵,怎么辦呢?首先需要做什么?交流中注意什么?留取證據?什么角度與部位照片幾張?能開到邊上不擋路嗎?怎樣報警?常見幾種問題的處理方法?處理交規依據等等,這樣一思考鏈的串接層層遞進,邊研邊學,直達主題目標。
第四,在內容的準備上要充分,備課要明確思路,預設好問題,選取適合教法學法,對教學進程發展設計的備課上,主要以課件形式反映,課件含鏈接知識、視頻、動畫等內容,不僅有知識更有順序,在形式、內容和啟發上下功夫,使課件成為重要引導文件。
最后,采用的教學行為方法。“車禍了怎么辦”布置預習,儲備基礎,覓案例、做小課件、尋小視頻、寫發言稿,學生分頭準備,研學前明確任務,以車禍圖片、視頻故事導入,觀察中事故概念,亮出爭執,判斷違反法規?交警為什么這樣處理?營造氛圍,學習實效。啟發展開研學,同學們出示發生在南京我們身邊的另幾起車禍實例,有大有小,代表發言與老師精語良言,課堂成百家課堂,互助歸納相關法規,宣講文明駕駛,銘記公民責任。
研學為學習提供了廣闊空間,學生分組表述事故分類、多種方法應用條件及處理事故交規依據,在趣味中掌握了事故交通法規多條例學習,吸引學生興趣與參與,親學親民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