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 臺州廣播電影電視集團文化生活頻道
在這檔節目當中最明顯同時生成節目特征的就是全新新生代的出境記者的外景主持,在整體節目當中有二分之一的時間他們都會呈現在鏡頭當中,運用實際生動的旅行感受,自然順暢的語言,給觀眾敘述自己親眼看到和自己的想法。這類具有互動性的節目形式存在十分顯著的教學優勢,具備生動、形象以及強大的親和力與渲染力,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同時產生深刻的記憶。
近幾年,旅游漸漸變成人們休閑娛樂過程中普遍的活動途徑,電視旅游節目也隨之快速地發展。“過去的電視旅游節目具備娛樂、服務和審美三大作用”,為了更有效地強化節目的觀賞性,為觀眾服務,各大電視臺都想要在節目模式和內容方面具有一定的創新。比如《花樣爺爺》、《跟著貝爾去冒險》、湖南衛視的《花兒與少年》和《帶著爸媽去旅行》,都是以明星真人秀的規劃模式,增添了節目的娛樂性。
在《遠方的家》節目就“把中國悠久的人文歷史與自然生態與電視語言進行了一次有效的結合。這個欄目注重百姓的生活、社會的發展,同時欣賞美麗的景色、品味民間的美食、感受旅行的趣味性,帶來真實的旅游訊息,引導大眾挑選旅游地點與出行的形式,展現我國的大自然人文的美,發揚深厚的民族文化。”《遠方的家》這則欄目創辦于2010年,節目的形式已經相對更穩定和成熟,在收視率和節目的內容方面都有美譽,在旅游類的節目當中是最經典的一個欄目。
因為旅游類節目內容的需求,在目前大多數的旅游類欄目當中,主持人常常是處于“體驗人員”的位置,也就是讓主持人替代群眾去旅游的目的地進行觀賞的身份再開展主持工作。這還需要這類節目的外景主持在主持的方式上展現出以下的特征:第一是“交互性”,“體驗人員”一方面應該和當地居民展開互動,還應該和觀眾有一定的互動。比如,《遠方的家》一名出境記者在四川成都的寬窄巷子里感受成都有名的小吃“三大炮”的時候,向師傅咨詢制作的方式,同時和觀眾們描述自己在品嘗時候的真實感受。第二,主持人的表達應該運用日常的語言,《遠方的家》中出鏡記者的風格應該輕松不做作,行為舉動更生活化,就好像行走的一個游人,提供給觀眾比較實際的體驗。但是,在這同時也需要防止太多的日常用語當中的“邊角料”,應該確保語言的運用要精準。
《遠方的家》攝像組的記者在出境的時候固定要身穿印有節目logo 的戶外服裝,色彩明亮,女記者要呈現樸素大方的妝容,在鏡頭當中更加的親切和自然,更輕松。出境記者的目光,動作對于設想工作存在關鍵的暗示作用,在實施外景主持的時候鏡頭就代表觀眾的目光,主持人要隨時注意鏡頭的位置,同時指引它能夠跟隨自身的目光和動作,感受自身的體驗,最終實現主持人語言與鏡頭語言相互的填補,達到相輔相成的成效。出境的記者在實際主持的時候常常處在一邊看一邊說、一邊走一邊說、一邊感受一邊說,或是在亂哄哄的環境當中說的狀況下,如何促使節目的拍攝實現中心的確立,主體的顯現,就要求出境記者與攝像人員之間的默契配合,相互照應。所以,在出境之前的交流十分關鍵,將自身預想的主持語言內容提前和攝像師溝通好,同時與他一起思考機位的轉換,鏡頭移動的軌跡,出境的契機,鏡頭的角度,方向以及構圖等等,能夠十分有效地帶動攝像師的創造力,獲得最好的攝影錄像效果。
記者田川在節目攝像完成以后說:“作為一名‘80 后’尤其是一個在城市當中成長的孩子,有這種契機能夠讓我深入到底層的老百姓當中,同他們聊聊天,一起吃飯,一起勞動,這于我而言是十分珍貴的經歷,在邊疆的每一天均是一種新的感受”這倒是讓我聯想到了中國新聞界最有名的一句話:“一頭汗兩腿泥,才可以寫出好的新聞”作為一名專題節目的主持人員,過去許多的串詞與問題常常是編導規劃好的,“同時這一次的邊疆之旅,我所表達的話百分之八十都是我自己在現場有感而發的真實內容,一切都是真實的,我想這或許就是對于上述那句名言的一種有效證實吧。”這段記者的話有效地解釋了《遠方的家》系列節目成功的中心力量,即扎根底層,靠近群眾,注重感受,深入實踐。在節目當中,記者人員與老百姓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勞作;與邊防戰士共同在邊境線上進行巡邏,巡視界碑;和民間藝術家學習民族的歌舞與民間手工技巧;在實際節目當中,記者不是處在旁觀者的未知,而是一個實際的百姓生活的感受者,獲取最形象的場景,開發最打動人的故事,來提高節目的吸引力與渲染力。
《遠方的家》的出境記者優秀的主持工作,長距離的電視采訪舉止,龐大的節目內容,不單單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真實靠譜的素材,讓我們憑此能夠總結出這類文化旅游節目記者在外景主持的關鍵特征,同時讓我們可以以此作為機會,更進一步地深層開展對記者型主持人理性化的分析,科學地推動我國電視領域的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