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郁華 楊英 廊坊師范學院圖書館
在對非物質文化進行經濟開發的過程中,不僅僅能夠對地方的經濟發展途徑進行拓寬,同時還可以進一步增加地方的財政收入。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政府可以在確保不會造成破壞的情況下,使其進入市場環境中進行發展,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市場運作方針,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以及相關的潛能進行開發。像韓國、日本等國家,對本國民俗文化資源展開積極的發掘,通過對傳統禮儀節慶進行恢復,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并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收入,由此可見,在旅游經濟的建設中,非物質文化有著巨大的經濟價值。所以,地方政府應該就非物質文化與當地經濟發展建立聯系,盡可能讓非物質文化的內容,在豐富民眾文化情感的同時,也能夠創造可觀的收入。
作為人類進行勞動創造的精神財富,非物質文化內容與物質財富相同,具有屬于其自身的普遍性規律和一般性趨勢。對非物質文化的發展進行分析時,要正確看待非物質文化的發展歷程。經濟文化的落后,也會局限民眾文化水平的提升,在進行文化創造的過程中,主力軍仍舊由個別文化素養較高的人擔當,這些人也構建了初期的非物質文化形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民的物質需求要得到進一步的滿足,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嚴苛,所以非物質文化的地位、作用,也得到越來越多的民眾認可。
在利用非物質文化對地方經濟發展進行推動之前,需要對非物質文化的區域空間分布情況,展開全面的了解與掌握,結合實際的分布情況,查看各類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區域空間分布上是否存在著空白點,有無嚴重失衡的情況,與當地特有的地域情況是否契合等等。在研究過程中,可能每個地區在非物質文化數量的擁有上不盡相同,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級別也各有所異,當地政府在進行資源開發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到其區域空間分布特性,了解其地理空間上是否存在著封閉性,這樣才能在后續開發中,為當地營造出豐富的文化遺產。
在地方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針對非物質文化的開發工作,應該就其內容與形式,展開深入的研究,把握豐富的文化內容,并在類型上對其進行分類。在調查中發現,各個地區的非物質文化,主要可以分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和一些民俗文化等,在各個地區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優勢,相關的代表作品也比較高產,這對于地區經濟的發展工作,能夠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比如像固安焦氏臉譜、勝芳元宵燈會、永清秸稈扎刻、固安相子、霸州楊家將傳統五個非遺項目,都具有較強的優勢,并且可以對當地獨特的文化氣質進行突顯,所以在后續的經濟開發工作中,應該著重從這幾個方面入手,打造出具有獨特文化氣質的經濟產業。
當然,要想讓非物質文化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發揮真正的作用,那么還應該對這些非物質文化的保存情況,進行合理的分析。像一些地區的非物質文化,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社會經濟格局、科學技術,以及交通狀況等,都會對非物質文化的保存工作帶來影響。經濟、文化內容相對開放的地區,可能其本地的非物質文化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喪失了原本的性質,這也會為后續的經濟開發工作帶來障礙,而對于那些地理情況相對封閉的地區,可能其在歷史演變的過程中,所受到的文化沖擊相對較小,所以非物質文化的保存工作相對完整,并且一些文化手藝的傳承有序,確保了非物質文化的正常延續,這樣在經濟開發的過程中,工作相對容易。
在個別地區,其非物質文化內容不僅在數量上占據著一定的優勢,同時不少項目帶有可經營的特點,并且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孕育出了獨特的品牌字號,為當地經濟發展貢獻了不小的力量。比如第六代焦氏京劇臉譜制作傳承人焦影明建立了京津地區最早的生產京劇工藝臉譜的廠家,將距今已有140 多年歷史的焦氏臉譜開發出300 多種產品。年產量50 萬套,大部分遠銷美、英、法、澳、韓等30 多個國家和地區。成功帶動周邊10 多個村街的村民致富,產業鏈從業人員已達2000 多人。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不少地區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工作,就其產業化、商業化的理念尚未達成一致的看法,市場認同能夠延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壽命,但是在開發過程中,由于產業運作、市場推廣等工作的影響,也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帶來負面影響。
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會為城市帶來不同的文化精粹,對城市地域文化進行有效的詮釋,同時也能夠對城市厚重的文化信息展開演繹。在調查中發現,一些城市在經濟發展上取得了令全國人民矚目的成績,其原因固然多樣,但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存在著關聯,所以,在探究非物質文化與地方經濟發展關系的過程中,不妨從以下這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是明確城市發展模式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間的淵源。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具備一定的歷史傳承關系,不可能赫然出現在民眾面前,這一點在非物質文化上更為明顯。像在一些地區,其商業傳統,可以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進行追溯,例如溫州地區所推行的股份制內容,在源頭上就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著極為緊密的關系,推廣典型的股份制合作經營方式,在溫州地區的發展歷史中,也可以找出百年前的案例來,在十八世紀,這種“股份制”的應用形式,在造紙業中發光發熱,上世紀80年代的股份制經濟與此一脈相承。
其次,則是要從商業化的角度考慮非物質文化遺產,使不同的內容,產生緊密的聯系。例如在一些手工業的生產上,其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淵源頗深,并且很多手工業本身就屬于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的技藝、美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門類,就屬于是手工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發非物質文化資源的過程里,不妨利用傳統美術、技藝的內容,來進一步提升手工業的發展強度。
在對非物質文化進行開發的過程中,當地政府對民間文化、民俗資源展開商業化的運作,這樣能夠順勢對當地的旅游資源進行開發,進而推動地區經濟的發展。例如在某些地區,當地特有一種民族服飾,政府在開發的過程中,可以對服飾文化進行弘揚,并且在完成非物質文化的基礎推廣工作后,一些廠家將那些民族特色比較鮮明的服飾制作成紀念品,通過售賣,獲得了客觀的利潤;還有一些地區的自然環境優美,在開發上,當地政府利用地區人民好客、淳樸的民風,對非物質文化展開全方位的報道,吸引游客,貢獻旅游資源。
對非物質文化進行產業化的開發,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自然結果,從開拓地方經濟的角度分析,非物質文化能夠對當地政府的經濟發展理念進行創新,幫助相關管理人員,將非物質文化的產業、產品挖掘出來,建立相應的經濟價值。作為一種特殊的產業內容,非物質文化的內涵與產業形態,需要向多個產業進行拓展和延伸,并將市場作為支撐,開發出相應的文化項目和文化產品,這樣才能獲得持續性的生命力。當然,在執行的過程中,非物質文化的內容可以開拓研究人員的視野,讓其在當地經濟思考中引入更多的創新性思路。
對于非物質文化內容,地方政府在開發的過程中,這些非物質文化也可以衍生出相關的文化產業,進一步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根據相關調查結果發現,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就其地域性和民俗性的特色進行了凸顯,在全國文化市場上占據了一席之地,不僅僅起到了宣傳作用,同時還帶動了地方經濟;另一方面,不少地區就娛樂性和紀念性的內容,打造出了相關的文化產業,并將這些內容有意識的融合進了旅游文化產業之中,發揮出了不錯的效果,增強了自身的旅游文化品牌。當然,衍生文化產業,為當地打造了更多的品牌形象。
在開發非物質文化的過程中,順勢打造出一些優秀的文化企業,將那些非物質文化,真正當做產業來進行經營,這對于當地經濟的發展大有裨益。例如在一些地區,其前些年所推行的企業發展工作,多是個體性質的,并未對當地豐富的文化資源進行應用,而現在,通過發展非物質文化產業,利用基礎性產品,進一步打開了市場。在廊坊霸州地區,當地政府對勝芳花燈及元宵燈會等進行應用,推行文化、經濟交流活動,對這些傳統文化的內涵、精神價值展開了深入的發掘,開放了投資、融資的渠道,為地方經濟貢獻了一條別樣的生財渠道。
在調查中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數來源于民間的文化內容,屬于是人類智力活動上的產物,并且具有知識產權的相關特征。在國家發展過程中,對于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并且近些年在非物質文化的開發工作上,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有一點不得不重視的情況就是,在最近一百年來,中國民間文化的流失情況同樣嚴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外來文化的入侵,另一方面則是這些民間文化自身的經濟潛力不足,被商業化的時代浪潮所擊潰。
在此背景下,將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與地方經濟發展結合起來,所取得的意義較為顯著。首先,能夠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做到有法可依。要想使非物質文化開發工作取得更為顯著的效果,那么勢必要建立其更為完備的法律體系,對非物質文化的整個保護范疇、保護責任,以及相關保護人員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進行明確,這樣整個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工作將會變得更為有效;其次,能夠對非物質文化的受保護地位進行法律上的肯定。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市場經濟為整個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一些民間藝術形式正面臨著消失的窘迫現狀,加快立法與執法的速度,能夠對非物質文化進行廣泛宣傳,在某種程度上,對于地方經濟的發展起到不錯的推動作用;最后,可以借此調動地方百姓參與非物質文化保護的積極性,并進一步帶動民眾投入到非物質文化的開發工作之中,這樣對于地區經濟的發展,以及民間文化的自我建設工作大有裨益。切實可行的市場化運作,能夠對產業經濟效益構成良性的循環互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工作起到反向的促進作用。
地方政府在對非物質文化內容進行開發的過程中,可以根據非物質文化的內容,引入現代的工業化設計手段,進行有形的物質開發工作。在一般情況下,地域性的非物質文化多具備情感、智慧上的元素,能夠直接,或者間接的進行使用,推廣可持續的工業化設計,其目的就是為了設計出符合本土文化的產品,對非物質文化的外延、內涵,展開深入剖析。
在執行過程中,首先,是對文化形象主體進行直接的應用。在調查中了解到,有不少的非物質文化具有其獨特的形象符號,體現在傳統圖像和一些特別的物質載體上。在執行開發工作的過程中,設計師首先可以確定形象主體,并對其文化性語義進行明確,根據主體提供的形象內容,找到最合適的原創設計造型,這樣整個設計形式能夠更具系統性與邏輯性,像陰陽太極椅的設計,將太極文化與青花瓷文化融合起來,頗受民眾喜愛;其次,則是對文化意象主題進行運用。設計是利用非物質文化所呈現出的形狀、色彩、材料和質感進行聯想,并試著揣摩受眾的情緒,這種設計手段,可以強化非物質文化對受眾的影響。上述兩種工業化設計手段,都能夠強化非物質文化的內涵性,并進而對地方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
非物質文化的延續,始終在地域文化、原住民形成的文化生態圈中保有一定的地位,在推廣、發掘其經濟價值的時候,管理人員可以利用新媒體的推廣優勢,將一些具有實時性、互動性和交互性的內容結合起來,并綜合文字、聲音、動畫和影像等功能,實現視聽一體化和圖文一體化的綜合表現方式,這樣才能夠在后續的開發過程中,為地方經濟注入更多活力。
首先,可以建立其具有地域性非物質文化的數字傳播平臺,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以及多媒體應用方法,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保存,并發展出一條合理的文化生態之路。例如在湖南地區,對于江永女書這種奇特的非物質文化,地方政府借助多媒體技術、交互式網頁和虛擬現實場景建立了數字博物館,讓參與者感受到了這一文化遺產的魅力,并對當地任務特色展開了進一步的了解,拉動了經濟發展;其次,則是要進行非物質文化產品的創意性開發。相關人員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平臺,為受眾提供一些更為強烈的互動體驗,平面設計、網頁設計、影視設計和信息設計的內容,都可以融入其中,制造出全新的市場,這一點在那些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可以有效壯大其在外向市場中的發展力量。
在利用非物質文化對當地經濟發展進行推動的過程中,應該意識到一些核心性的內容,那即是該如何將非物質文化呈現在受眾的面前,并獲得相應的經濟利益,在這個問題的探討上,應該著重與非物質文化的情感挖掘,讓整個非物質文化內容,彰顯出獨特的文化思路,盡可能為地方帶來更多正面的宣傳、推廣作用,這樣才能順勢取得發展經濟的目的。
首先,應該對民族情感內容進行宣揚,表明地方政府的開發決心,利用民間的藝術創作,讓受眾產生被關懷的意識。像在一些地區,其利用“母子親情”的主旨,對非物質文化進行了深入的開發,像繡花鞋、圍脖、肚兜、虎頭帽等,利用“母親的手工”,傾訴親情之愛,體現非物質文化中的道德倫理觀念,并幫助受眾感受到了更為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其次,在開發文化旅游的過程中,管理人員應該要對非物質文化中彰顯的民族認同感情進行表現,利用風俗文化、飲食起居和信仰祭祀等方面的內容,幫助旅游觀光人員獲取了更深層次的感受,這樣在延續物質文化的同時,也樹立了地方經濟旅游發展的大品牌。
總而言之,對于非物質文化的內容,相關人員應該將其放到經濟發展的內容上,給予高度的重視,并適當進行政策傾斜,培養出專門的管理人才,結合當地的實際發展情況,構建起一套合理的非物質文化產業模式,全面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